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第五卷(一)




渡江云·西湖清明|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渡江云·西湖清明》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主要是写西湖访情人不遇的惆怅。开头三句写落花,接由各种景物,慢慢引入仙坞深处,见美人倩影,引起无限怅惘。下阕写到了伊人门前,人却不在,更惹闲愁。悬想“明朝”事,更觉风雨愁人。此词在流动中表达一种情绪,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艺术氛围,很令人驻足留连。

 

【原文】

  《渡江云·西湖清明①》

  作者:吴文英

  羞红鬓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②。旧堤分燕尾③,桂棹轻鸥④,宝勒倚残云⑤。千丝怨碧⑥,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⑦。题门惆怅⑧,坠履牵萦⑨。数幽其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瞑,尘波淡绿无痕。

 

【注释】

①渡江云:周邦彦创调。 
②重茵:芳草地。 
③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④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 
⑤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 
⑥千丝:柳条。 
⑦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⑧题门:《世说新语》载,嵇康与吕安是朋友,安拜访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门让吕安进屋,安未入,在门上题写“凤”字而去,意谓喜是一只“凡鸟”。此处单作“不遇”解。 
⑨堕履:留宿。

 

【翻译】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赏析】 

本词是回忆西湖旧人之作。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考证,吴文英在杭州纳一妾,不久亡故,二人感情深厚,他的词集中凡是怀念杭州情人的作品,都是为怀念这位亡妾而作。本词题为“西湖清明”,写的是清明游西湖会佳人,多么美好;但可望不可及也,多么遗憾。上片写湖今日的景观及追忆当初第一次与爱妾相见时的情景,风情旖旎。下片先写追求爱妾成功并与她幽会寻欢的温情,后半写西湖现境之凄迷。景起景收,深情绵邈。本词的意脉尚算清晰,但触目所及,分析简明精当的佳句却没有看见。虽然有译文,但是仍然需将整首词的意脉绎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词的内容与结构的巧妙结合。前三句写旧地重游时的感伤,用移情手法表现美景只能增加惆怅。“羞红”三句写含苞初放之花,如何之颦眉,其中已有佳人影子在。“旧堤分燕尾”以下直到上片末均写邂逅美人的经过,画面生动而有一定的情节性。“桂棹”两句写女人在水中乘舟,词人在岸上骑马紧随。“倚残云”表现不得亲近的遗憾,只是感觉而已,其实马上的作者与舟中美人相距并不遥远,否则以下的事便无法发生。“千丝怨碧”两句写女子所乘坐的船被柳条所隔阻而显得朦胧不清。“肠漫回”三句写词人隔花而看见女人婀娜苗条的娇态。下片承上,写词人去到女子的家里求爱的经过,曾经有过空门无人吃闭门羹的时候,最后终于求爱成功,并且在女子的家中留宿。“数幽期”两句写爱妾亡后的相思。最后以清明景物收笔,扣紧题面。从全词结构看,是以眼前的景物起笔和收结。中间则描绘从遇到美人,到追求及恋爱成功的过程,打破上下片之界限,章法巧妙,浑然天成。

  这首词主要是写西湖访情人不遇的惆怅。开头三句写落花,接由各种景物,慢慢引入仙坞深处,见美人倩影,引起无限怅惘。下阕写到了伊人门前,人却不在,更惹闲愁。悬想“明朝”事,更觉风雨愁人。此词在流动中表达一种情绪,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艺术氛围,很令人驻足留连。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渡江云,又名《三犯渡江云》。《清真集》入“小石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之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夜合花·柳暝河桥|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夜合花·柳暝河桥》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入京途中,行到苏州,怀念恋人的作品。故地重游,已蕴有怜香惜玉之情。“当时夜泊”几句追忆与恋人在此地的一段温情。“十年一梦”、“凄凉”,是因为恋人如燕离去,留下无尽的思念。景色依旧,再无佳人,只剩我一人独自悲愁。此作抒写怀人之情,极尽其委曲缠绵之能事,颇值一读。

 

【原文】

  《夜合花·柳暝河桥

  作者:吴文英

  (自鹤江人京①,泊葑门外有感②)

  柳瞑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③。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④,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⑤。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⑥。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⑦。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⑧。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⑨,芳草斜阳?

 

【注释】

① 鹤江:即白鹤江,为松江之一段。在今上海青浦县北。古称白鹤汇,北宋时自其北开为直江,泻太湖之水东注于海。

② 葑门:苏州(当时称平江府)东南门。

③ 短策:策,马鞭。

④ 词韵窄:指填词时所选用的韵部字少且僻,难于取押。

⑤ 壶箭;古代计时器为铜壶滴漏,一般以两至四只铜质貯水壶上下迭置,上壶底有小孔以漏水人下壶,最下一只壶内装有一直立浮标,上刻时辰,水逐渐加满,浮标亦随之升高,故观标即可知时辰。浮标多作立箭形状。

⑥ 凌波: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连棹:犹言联舟。棹,船桨,此代指船。

⑦ 十年一梦: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吴馆:据宋范成大《吴邯志》卷九,苏州有古馆八处。此处借指伊人所居之秦楼楚馆。

⑧ 银罂:罂,盛酒器,小口大腹,即酒坛子。按此处系用方音叶韵。

⑨ 凭:向、对。说见近人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

 

【点评】

  鹤江,即白鹤溪,在苏州西部。作者自白鹤溪坐船去南宋都城临安,途径苏州东城的葑门,并在此停泊。葑门外的溪流附近,是作者和他的苏州去妾曾经居住,同游之地,或许还是他们的定情之处,所以重经故地,唤起无限旧情,怀念之情无法自抑之中写下了这首怀人词。 
上片回忆过去,写团聚的欢乐。“柳暝河桥,莺晴台苑”,起两句用秀丽工巧的对偶句描写苏州美丽的春景,一“暝”字写尽河边桥畔杨柳的浓密娇柔之态;不直接说晴天台苑中的黄莺尽情啼啭,而径称之为“莺晴”,遣词造句极幽细。“短策频惹春香”,不明点出游,而屡携短策,自见作者多次出游;亦不正面写花开,而短策在路上频频沾惹春香,自能表明沿途春花盛开之状。上文写柳,这里又写花,丰富了春景,上文不点春字,这里补点,避免了重复。这一句从春景引出作者,又将由作者引出他所思念的人。 
“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时、空、人的关系更有一个跳跃:从苏州较大的范围陡然缩小到葑桥附近,从整个春日浓缩到一个夜晚,从独游扩展到两人同泊(或者竟是初次定情)。以“温柔乡”写男女爱情,本是习用词语,但用不好则容易落入陈套。高明的作者不连成一词用,而是把它拆开分别用在句首、句末,中间插入“便入”二字,以见情急事谐,插了“深”字,以见情挚梦甜,便显得精警有力,更能起化旧成新的作用。“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写夜泊时的对饮。进入“温柔深乡”,这里不单指双栖同宿,相对欢饮,也是情景之一。作者自是填词老手,精于声韵之学,却忽然嫌词的韵律狭窄束缚人,似乎不合常理,其实他并非真的感叹词体拘才难,而是强调两情欢洽,一时无法尽情抒写:烛花频剪,良宵苦短,时光飞逝,夜已经很深了。记时的壶箭移动本有定时,何能忙着相催?这也无非人因欢饮而忘却时间流逝之快,从而才有此错觉。这四句情节平常,但都曲一层说,便显得不平常。“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时、空关系又有变化,总忆两人互相追随的游踪:或在陆上翠陌,看她绰约轻行,犹如洛妃的“凌波微步”;或两人同舟连棹,游于苏州城西南的横塘一带。内容扩大了,又用对偶句把它集中描写,炼句与起笔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写当今,亦即爱妾离去后的悲感。“十年一梦凄凉”,指出从欢聚到现在已时过“十年”,旧事早已化成“一梦”,自然的由欢乐转到“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互文对偶,以西湖、吴馆中的燕去巢荒,比喻自己与苏、杭二妾的生离死别,只有知道这些事情的才能明其所指。“重来万感,依前唤酒很罂。”“重来”照应上片的“当时”,“唤酒”照应上片的“酒杯长”,着以“万感”、“依前”,便觉今昔事虽略同而情迥异,沉吟呜咽,凄怨欲绝。“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是即目所见:急雨打击着溪面,岸花随风狂舞,无助的残鸦飞过“苍茫”的天空。眼中所见之景与心中之情同样的凄迷。情绪由凄怨渐入激动,笔调也由吞咽转为倾泻;情之变由怨之极,辞之变与情变相适应。急雨、飞花,出现在春末或夏初:“花”字上片不用,留在这里用:“残鸦”见出是黄昏而不是深夜,这些都是安排细致和不露针线痕迹之笔。“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以景语结束叙事。在船上远望她旧时曾居住过的房屋,已人去楼空,到这里才点出“故人”,点出二人曾同住之地。事与地皆已无人可与共同指点,所以只能孤独自念,付诸痛啮心胸的回忆; “芳草斜阳”,无形中更增添怀旧伤感之情,又更显示季节、时候。 
情绪由激动重回凄怨,笔调也由倾泻转回吞咽,借景物渲染,余情无限。  
吴文英的词一向以“秾密”著称。这首词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较多,词句问虽不明用转接之辞,而脉络极清晰密致。可见其慢词风格也颇有特色。

 

【赏析】 

这也是一首感旧咏怀词,但构思与《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截然不同。《三》词系由今抚昔,本词系由昔思今,这种对比反衬虽各有千秋,但本篇以昔日的繁华比照今朝的凄凉似更感人。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这是词人自鹤江入京,舟船停泊于葑门外时的所见。其时天气晴和,灿烂的阳光朗照着茂密的垂柳,给河桥上投下一片浓密的阴影;而莺飞草长的花园在日光的照射下更显得晴明耀眼,自家拄着短杖沿路走来,处处都惹动阵阵花香,“短策”二字用得巧妙,它不仅点出词人的年齿已增,需扶杖助步,而且与“频惹春香”相联系,生动地写出诗人拄着拐杖行走于花丛中不免使花枝摇动透出缕缕芳香的细微情景。接着笔锋一转,直入忆境:当年在此夜泊,一下船便步入温柔乡──那该是有着如花美眷的歌楼舞榭吧,诗人在此吟诗填词,词韵限制很严,然而清辞丽句一挥而就,楼头彻夜饮宴,酒杯长擎在手,千钟难尽酣畅;酒宴之后纤手剪蜡花,更漏催晓忙;春宵苦短日高起,又凌波游冶,荡棹横塘……“词韵窄”以下数句,把昔日的赏心乐事作了极生动、充分的描写:填词,饮宴,欢眠,游冶……这一切写得含蓄而又具体,如叠印镜头似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十年一梦凄凉”,道尽了昔日繁华尽付东流的感叹。“十年一梦”用的是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典故。往事如梦如烟,而今留下的是加倍凄凉的叹喟,今日旧地重游,只剩下一片荒索,往日的一切不就如同永远飞去了的西湖的燕子吗?燕子还有荒巢可栖,而昔日的梦影却永远永远消逝了。“依前唤酒银罂”是与上阕“酒杯长”的一个呼应,今朝虽然旧地重饮,但眼前是急雨在溪面敲打,残花在狂风中乱舞,一片残鸦飞过苍茫的黄昏。楼上的故人谁还能告诉我她们到哪里去了呢?只有斜阳中的芳草默默无语地送来一片惨绿。这里词人连用“溪雨”─“岸花”─“残鸦”─“芳草”─“斜阳”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一派凄凉、冷落的氛围,更用“急”、“狂”、“苍茫”等动态性的、色彩性的词语托出词人纷乱不宁、黯然沉郁的心绪;特别是“故人楼上,凭谁指与”更点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失落感与失落对象。从而使这首感旧伤怀词达到一个高乘的艺术境界。

 

【讲解】

  与辛稼轩、姜白石分鼎南宋词坛三足的吴梦窗,以爱情词著称,这首《夜合花》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据夏承焘先生《吴梦窗系年》考证,词人约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至淳祐五年(1245)寓居苏州达十余年之久,其间曾纳一妾,后不知何故而遣去云。笔者愚见,言词人在苏州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大抵属实;至于伊人是否为妾并遭遣,恐怕还难以遽定。梦窗词中追忆此段苏州恋情的篇什甚多,而无不哀感顽艳,一往情深,如若伊人果真从词人为妾,揆之情理,似不应有中途割舍之举。也许此姬本是青楼中人,与词人相爱而同居,至词人离苏他往,这才不得不忍痛分襟的罢?

  本篇即为若干年后,词人自鹤江赴临安,舟次苏州时有怀此姬之作。

  上片整幅都是回溯昔年苏州之旧游。“当时”二字,束上带下,全阕十二句,均以此为轴心辐凑而成。或以为起处三句写此番重来,弃舟上岸,信马闲行,自第四句“当时”以下方转入回忆,恐非是。首先,“短策频惹春香”的那个“频”字,已挑明所叙之春游乃某一时期内的经常性活动,不像是旅途小泊、偶一为之的口吻;其次,三句写景纪游,情调开朗,也不符合感旧怀人的心境。

  因此,它们只能是“昔”而不可能是“今”。这种置时间提示辞于中段的特殊章法,我们还可以举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的上片为例。“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金谷”三句。亦位越“长记”字面之前而事在“长记”的范围之中。二词机杼正同,不妨互相参看。

  词人心底所珍藏着的苏州,永远与春天同在。回忆就从这里开始。“柳暝河桥,莺晴台苑”,发端一联,以凝练之笔勾画出苏州的春天。苏州是著名的水乡,“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诗),河桥之盛,甲于江南;又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城西三十里有春秋时吴王夫差之姑苏台,城西南七十里有西汉时吴王刘濞之长洲苑,园林胜迹,世所羡称。拈出“河桥”、“台苑”,郭外城中,名胜已可概见;更冠以“柳暝”、“莺晴”,则朝闻夕睹,无非春意盎然。粗心人读之,见八字皆名辞,或不免嫌他质实堆垛;殊不知一“暝”一“晴”,此处须作动辞看,两字如围棋之所谓“眼”,作活了一段文章。“暝”者黄昏,“晴”者丽日。黄昏河桥,得柳烟掩映,即增一重暮霭;丽日台苑,得娇莺宛啭,倍觉明媚异常。这境界的优美,有声有色的电影画面尚可以摹拟。今乃言“柳条儿遮暮了河桥,黄莺儿唱晴了台苑”,其独特的美学效果,就不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所能达到的了。如此落笔,出手便自精彩非凡!

  二句出时矣,出地矣,紧跟着就出人出事,交代自己往日曾多次周游苏城诸名胜,“短策频惹春香”。此句文义,活剥一则成语,只是“走马看花”四字。却不言“花”,以芬芳之气息当之;亦不言“看”,以挥鞭之动作当之。含蓄道来,相对于上文之率直,不失为一种调剂,总见得笔法变幻,流动不居。而花香又与前两句之树色、鸟语相映成趣,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之外,补出一嗅觉形象,益发使春天的勃勃生机显得立体可感,亦堪称文思细密,微人毫芒。

  春天的苏州是可爱的。萌生于春天之苏州的爱情那就更加美好。在词人生活的中世纪,携妓游春乃习以为常之文人雅事,而带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则是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之所谓“春船载绮罗”。似乎就在昔年某次这样的春游中,词人和他所爱的姑娘邂逅定情了:“当时夜泊,温柔便人深乡。”旧题汉伶玄撰《赵飞燕外传》载汉成帝得美人赵合德,欢爱之极,喜不自胜,称此境地为“温柔乡”,且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求仙)也!”,词中即用此典,点出自己的艳遇。按文义本是“便深入温柔乡”,之所以颠倒语序,将“温柔”字提前,“深”字挪后,殆为调谐音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料如此折腾,无形中却使“温柔”这一富有感情色彩的辞汇得到了强调,句法亦峭拔振起,避免了平叙疲软之弊,真可谓蚌病成珠。二句由上文之泛写一春之乐转入特写一宵之欢,时间由朝、暮翻成夜晚,场景由陆上迁往舟中,移步换形,将读者带进了另一个洞天。

  接下去便叙述画舫之内,温柔乡里,彩笔填词,金觥对酌的儿女情事:“词韵窄,酒杯长”。韵窄,知佳作难成,费时须久;杯长,见饮兴正浓,不肯即休。“窄”、“长”二字,义若相反,却在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歌酒、流连永夜这一点上携手合作了。此类笔法,似从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那里学来。“烛短”、“杯长”,总是夜已深而人不寐,一重意思正反两下里说,故妙。梦窗词与之异曲而同工。

  然而两情相洽,欢娱苦短,纵然通宵厮伴,作长夜之饮,也还是嫌时间过得太快。于是有“剪蜡花,壶箭催忙”的叹息。光阴本无形态,推移何由见得?借助绛蜡消融,烛她拳结成花,致使光影黯淡,亟须频剪的形象描绘,这就具体地写出了一个抽象的过程。壶漏自有定时,焉能匆忙相催?借助铜壶中浮于水面指示时辰的立箭,引发人们产生“光阴似箭”的联想,一“箭”双雕,这就不但人化了客体(计时的铜壶滴漏),而且物化了感觉(对于时间速率的错觉)。凡此也都是很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时”六句,缀语之工巧固如上述,但还不可得鱼忘筌,忽过他在选材时所费的斟酌。闺房之私有甚于画眉者,倘穷妍毕态,曲曲传出,岂不堕入唐张鹭《游仙窟》的恶道?故词人有意略去枕帏之事,止叙文字之饮。千种风情,都付之于蜡花壶箭;一段缱绻,尽朦胧作匣剑帷灯。这样去写情爱,丽而有则,昵不近亵,确实恰到好处。

  一夜过去,场面重新拉开,词笔又恢复为泛写春游,与篇首不同的是,这时的春天,这时的苏州,已属于两人所有:“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原是写洛水女神蹑行涟漪之上的轻盈步态,后多用以形容美人款移莲足时的绰约风姿。“横塘”,在苏州之南十余里,胥水由此人越来溪。范成大《横塘》一绝云:“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其景色之秀丽,可见一斑。北宋贺铸寓居苏州时所作名篇《青玉案》,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之句,为失恋之辞;今梦窗乃能伴随自己的情侣“凌波”漫步于郊野翠陌之上,并舟荡漾于“横塘”碧水之中,其乐当何如耶?就在欢快的气氛达到顶点时,记忆降下了它那紫红色的绒幕。

  待到舞台上的灯光再度亮起,地虽未变,岁月却已跳过了不知多少个春秋。乘着换场的机会,绿树、红烛、彩舟、丽人……,

  一切美好的布景道具连同旦角都撤去了,只剩下孤零零的词人彷徨故地,舣棹呼酒,在追寻着如幻如电的昨梦前尘。与上片实写尝见之景、实纪曾历之境、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的作法正相反,下片着重于抒情,除却“唤酒银罌”一句是事是实(加“依前”二字,盖有意与上片“词韵窄,酒杯长”云云相比照。前文金尊对饮,醇酎所以合欢;此处银罂独酌,醽碌所以浇愁),其它或为取喻,或为象征,或为悬想,大多游刃于虚,纯然是围绕“重来万感”之一“感”字在作文章。

  换头句“十年一梦凄凉”,是“万感”之总挈。化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意,一笔扫尽上片之热烈与温馨,何等干净利落!苏轼《百步洪》诗所谓“骏马下注千丈坡”者,此句有焉。

  “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二句是“万感”之所由生。梦窗离开苏州以后,在杭州又有一段类似的恋爱事迹,经过始末,具载于他的名作《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作此词时,苏、杭二姬,均已夭亡,故连类而及,一线双绾。“燕去”、“巢荒”,以鸟喻人,互文见义。红颜薄命,香消玉殒,已令人欷歔出涕,难以为怀,奈何并其旧居亦芜秽阒寂乎?那“凄凉”的况味就更加不堪禁受了。楼空人去,明明是无可挽回的残酷事实,却偏出以疑似之辞,以“似(好像)”字而非“是”字领起,并不是理智上真个不信,实在是感情上不愿信,不肯信。试反复吟味“似”、“是”二字,音虽相近,终有情深情浅之分。“西湖”二句固然取譬精警,而“似”之一字又岂是率意轻下的呢?

  “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四句是“万感”之象征写照。或以为此是词人旅途中或泊舟后即目所见。果如其言,“溪”字便没有着落。“自鹤江人京”,例应取道松江、运河,何不言“江雨”、“河雨”而必言“溪雨”?其实,清人周济早就说过,词中有融情人景与融景人情两种不同的作风。融情人景者:即景抒情也,柳耆卿善为之。融景人情者,布景抒情也,贺方回善为之。梦窗词受贺方回影响较大,此处似以作虚拟之景看待为是。“溪”当指越来溪,为苏州西南郊之最负盛名的大溪,亦即昔年“连棹横塘”时所惯游之地。急雨拍击溪流,狂飙横扫堤岸,花辦飘零,飞旋乱舞,追逐残鸦飞过苍茫的天空……。这一幅愁惨凄黯的画图,定要说是现场目击,快镜摄取,那就必得有劳词人枉舟重过此溪,同时烦请天公特降一场大雨,不知需要多少周折、恰巧;如认作词人于葑门泊舟处遥望旧曾与伊人孥舟共游之越来溪,为充分表达自己悲苦悒郁的心境,调动生活积累所构造出的幻景,或许更通达,更接近词人的创作实际。然而无论作何解释,此段景语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审美价值,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或者竟可以说,它是全篇写得最有神韵的一段文字!就近取譬,前述诸句之佳有如苏州园林之玲珑小巧,多转几个圈子,风景还不难尽见;惟此数句则颇似太湖之烟水浩淼,气象浑沌,其中所有,不易测量。具体而论,你不妨说雨急花狂象征着命运残酷无情地扯碎了词人的爱情故事,而舞花之趁残鸦飞过苍茫,则与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事与孤鸿去”句同意,象征着破碎的爱情故事又已消逝在时间长河的另外一方;抽象而论,你不妨说整个意境象征着词人感旧怀人时之心绪的动荡不宁与茫然无据,象征着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失落感……总之,字字都在目前,又字字都在天边,端的是“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致,追寻已远”(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评梦窗词语)!

  结穴“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三句,则更是“万感”中之一节悬想了。“芳草斜阳”,古诗词里每用以烘托行人羁旅之落寞情怀,唐李咸用<送曹税>诗:“芳草渔家路,残阳水寺钟。”吴融《途中》诗:“不劳芳草色,更惹夕阳愁。”五代张泌《河传》词:“去路迢迢,夕阳芳草。”宋范仲淹《苏幕遮》词:“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皆是其例。作为在长期与反复使用过程中积淀了某类特殊情感内容的一组意象,与其说它是词人眼中之景,毋宁说它是词人心中之境。故“指与芳草斜阳”的真正含义,即为“诉与羁情愁绪”。词人一生潦倒,以清客身份依傍贵人过活,此次入京,未必不是去寄人篱下,客途自难免兴生天涯沦落之感,须是有一知心的人儿,向她倾吐并从她那里得到慰藉方好。可是昔日心心相印的恋人早已“燕去”而“巢荒”,即使重上其旧栖之翠楼,又待将“芳草斜阳”指给谁看,将羁情愁绪说给谁听呢?以萍泊蓬飘的身世之感打并入悲红悼翠的儿女之情,不啻是往苦酒中兑黄连汁,随着所感伤之内容的扩大,其伤感之程度也成倍地强化了。然而其好处尚不尽在此。以十年之旧寓,姑苏城中,又岂无一二故交可与晤语?以一郡之繁华,烟花巷里,又岂无三两新欢可与结识?而词人乃念念不忘此亡姬,以为微斯人不足与指“芳草斜阳”,可见二人旧日相契之深,是精神上的知己,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因生死穷达而遂移易的。有此一结,则上片载酒追游的种种细节描写便不流于庸俗,全词的格调亦得到了提高。

  梦窗中晚年写过一系列以怀旧悼亡为主题的爱情词,本篇回肠荡气,真挚动人,自是同类诸作中的上乘。她前片追昔,后半抚今,腾天潜渊,哀乐相寻,反差极大,段落极分明,不像词人之多数代表作那样以时空错序杂糅、结构回环往复为能事;且色泽清朗,落其华而实之,亦迥异于它作之辞采秾艳、组绣排比。这充分说明,任何一种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大家,虽自有其独特的主导风格,却并不肯圈守一隅,以此为止境的。如果词人笔下略无异彩,亦犹山岳之无支脉,江河之无别派,又何可以称“大”哉!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格律】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中、仄中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霜叶飞·重九|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霜叶飞·重九》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重阳节感时伤今的无限愁绪。开头“断烟离绪”,指离别之苦,“醉踏南屏”是往事在眼前浮现,佳人未曾入梦与己相会,更增哀伤无限。下阕第一句“旧节传杯”,再忆当年曾与佳人共欢,使人白发频生。而今只剩下自己,但仍希望:明年重九的登高与佳人重逢。全词以游踪为主线,穿插有关重阳的典故,昭示本人的一段艳情,颇有一种凄迷之美。

 

【原文】

  《霜叶飞·重九

  作者:吴文英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 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注释】

⑴霜叶飞:周邦彦创调。

⑵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⑶玉勒:马络头。指代马。

⑷迅羽:这里形容骏马如疾飞鸟。

⑸荒台:彭城(徐州)戏马台。项羽阅兵于此,南朝宋武帝重阳日曾登此台。

⑹南屏:南屏山在杭州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南屏晚景”为西湖十景之一。

⑺蛮素:指歌舞姬。

⑻旧节: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⑼尘笺蠹管:信笺积尘,笛管生虫。

⑽断阕:没写完的词。

⑾小蟾:未圆之月。

⑿东篱:用陶渊明重阳待酒东篱事。

⒀残蛩语:指蟋蟀发出的悲啼。

⒁乌纱:《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用晋孟嘉登高落帽故事。

⒂茱萸:古俗,重阳登高戴茱萸花。

⒃翠微:山气青绿色,代指山。

⒄荐黄花:插上菊花。荐:插。

 

【翻译】

  看着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怀关切的,令人伤心的,是那一轮斜阳映射出来的一片残红,渐渐隐没于绛红的霜叶树林里。我提来了半壶秋水,插上一束黄色的菊花以便将她奠祭。在秋风秋雨之中,菊花依然旧香气喷溢,散发着阵阵幽香。在这种时候,谁又能策马扬鞭,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飞迅疾,又有谁有心去凭吊凄凉、荒败的古台遗迹?记得我们曾经醉态朦胧,一起踏着歌声,去游览南屏。当时我昏醉沉迷,将身边的小蛮和樊素忘记。如今只有寒蝉呜咽,她的彩扇又在哪里?我的爱妾又去了何地?如今又是重阳节,虽然应景传杯但是却毫无意绪,任凭尘埃落满素笺,随便让蠹虫蛀坏毛笔,未完成的词章经过许多年也懒得再将它续写上。半轮素月的斜辉洒满东篱。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仿佛也在哀声叹气,悄声低语。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只是因为愁绪万千,而任随狂风把帽子吹去,我独自一个人把茱萸细细观看,只能预定明年再登临那山峰的高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姬的作品。“断烟离绪”,起句四字情景交融,精炼而形象,统贯全篇。“断烟”写景,“离绪”写情。“斜阳红隐霜树”是写重九烟雨濛濛,故傍晚还不见斜阳,隐没于霜树之中。凄凉的心境,又逢凄凉的时节,烘托出抑郁的情绪。重阳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词人在风雨中折来黄花数枝,插在壶中,花的香气含着雨气喷出。在此凄风冷雨之中,谁还会有心情骤马去登上荒台吊古呢?“吊古”一词隐含了多少伤逝之痛。作者又不禁回忆起当年与伊人重九登高时的情景。当时伊人执扇清歌,扇底歌声与寒蝉共咽(意谓其声悲凉),作者则酒酣倦梦,几乎忘却伊人在旁。上片忆念双双登高的情景。
下片转入今情。如今斯人逝矣,往事如烟,对此佳节,还有什么心情“传杯”饮酒?但无“传杯”的心情而仍复“传杯”者,无聊之极也。(参见陈匪石《宋词举》)“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咏怀》五百字),饮酒可以忘忧,写词可以抒闷,但心灰意懒至此,连未写完的歌词(断阕)都封尘已久,更何况重写新词呢!天气入夜转晴,月影斜照东篱,寒蛩宵语,似亦向人诉说心事。“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这是从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二句转用来的。
重九日晋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后世传为美谈。杜甫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时风吹帽落,露出了满头白发,我就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并且还会请旁人为我整理一下。这两句诗表现杜甫的洒脱旷达的心态。但是梦窗这两句词意与杜甫不同。梦窗已经不以风吹帽落、露出满头白发羞愧了;他这两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颓,无复欢颜,一切都随它去吧!这表现了词人极端沉痛绝望的心情。结语“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三句也化自杜诗(同上):“明年此会知谁健,笑把茱萸仔细看。”杜诗之意谓今年重九,姑且强乐自宽,但不知明年此时会何如耳。梦窗今年未能登高,但遥想明年能有机会。老杜细看茱萸,梦窗虽也看茱萸,着一“漫”字,就自觉无味。那么明年翠微高处之约,也不过说说而已。杜甫逢佳节而强作欢笑,梦窗则欲强作欢颜而不能,其无聊、沉痛更倍于少陵,实在是时代、身世使然。
吴梅《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序》:“吴词潜气内转,上下映带,有天梯石栈之妙。“梦窗词脉络贯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带尚是为形象的表面,潜气内转则是其内质:”天梯石栈“,则说的是梦窗词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转,也有潜在的气韵沟通。”霜树“、”萸花“、”传杯“等皆为实写:”斜阳“、”翠微“等为虚写,虚实结合,线索明晰。说明梦窗词气韵贯通的特点。
西方文论说“美是杂多和整一的结合”,于梦窗词亦可得到印证。梦窗不但炼字、炼句,而且炼意,词藻华丽,同时又极富内在的神韵。读梦窗词,不可不注意这些艺术特质。

 

【讲解】

  此是梦窗节日忆亡姬之作。“断烟离绪”,起四字情景双起,精炼而形象,笼照全篇。“断烟”是景,“离绪”是情。“斜阳红隐霜树”是写重九日间风雨,因风雨,故傍晚还不见斜阳,隐没于霜树之中。凄凉的心情,逢着凄凉的时节,已把满腔情怀初步托出。重阳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词人在风雨中从东篱折来数枝黄花,插在壶中,花的香气还在带雨喷出。但是孤坐对着黄花,不免无聊。而且在此风风雨雨之中谁还会骤马去登上荒台吊古呢?“谁”包括词人自己在内;“吊古”,则包括伤逝之痛。这样,又不禁回忆起当年与姬人重九登高相处时的歌舞之乐。当时伊人执扇清歌,扇底歌声与寒蝉共咽(意谓其声悲凉)而我则酒酣倦梦,几乎忘却姬人在旁。上片写双双登高的情景如此。
下片转入今情。如今人已逝矣,事已去矣,对此佳节,还有什么赏心乐事?还有什么心情“传杯”饮酒?但无“传杯”的心情而仍复“传杯”者,无聊之极思也。(参见陈匪石《宋词举》)“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咏怀》五百字),饮酒可以忘忧,写词可以抒闷,但心灰意懒之极,自从姬亡之后,连未写完的歌词(断阕)也没有心情再续,何况重写新词呢!天气入夜转晴,月影斜照东篱,寒蛩宵语,似亦向人诉说心事。“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这是从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二句脱化而来。重九日晋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后世传为美谈。杜甫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时风吹帽落,露出了满头白发,我就把帽子重新戴上,加以遮掩,并且还会请旁人给我整理一下。这两句诗表现杜甫的洒脱旷达的态度。但是梦窗这两句词意思和杜甫不同。梦窗已经不以风吹帽落、露出满头白发为可羞了;他这两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老,无一可欢,一切都随它去吧!这表现了词人极端沉痛的心情。结语“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三句也化用杜诗(同上):“明年此会知谁健,笑把茱萸仔细看。”杜诗之意谓今年重九,强乐自宽,但不知明年此会何如耳。梦窗今年未能登高,但空想明年能有机会。老杜细看茱萸,梦窗虽也看茱萸,着一“谩”字,就自觉无谓。那么明年翠微高处之约,也不过说说而已。杜甫逢佳节而强作欢笑,梦窗则欲强作欢笑而不能,其无聊、沉痛,实更倍于少陵,这也是时代、身世使然。
吴梅《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序》:“吴词潜气内转,上下映带,有天梯石栈之妙。”梦窗词脉络贯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带尚是其形象的表面,潜气内转则是其形象的里面;“天梯石栈”,则说的是梦窗词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转,也有潜气在内沟通。这一方面,陈匪石《宋词举》分析极细。他说:“‘霜树’、‘黄花’,就‘传杯’前所见言之;蟾影、‘蛩语’,就‘传杯’后所遇言之:皆用实写,而各是一境。‘斜阳’、‘雨’、‘蛮素’、‘翠微’,则均游刃于虚,极虚实相间之妙。‘断阕’与前之咽凉蝉,后之‘残蛩语’,‘旧节’与前之‘记醉蹋’、后之‘明年’,线索分明,尤见细针密缕。”这些都可以说明梦窗词的“上下映带”,脉络贯通。西方文论说“美是杂多和整一的结合”,于梦窗词可以得到印证。又如戈载《宋七家词选》说梦窗词,“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在这一方面,《宋词举》分析此词说:“即‘隐’字,‘噀’字、‘轻飞’字、‘咽’字、‘转’字、‘冷’字、‘缘’字、‘从卷’字,亦各有意义。其千锤百炼,是炼意,非仅琢句,非沉晦,亦不质实。”梦窗不但炼字、炼句,而且都能和炼意相结合,这和李商隐诗“藻采组织,而神韵流转,旨趣永长”相同。读梦窗词,不可不注意它的这些艺术特长。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霜叶飞是词的一个种格式,也就是词牌名,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宴清都·连理海棠|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宴清都·连理海棠》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物词。上阕从整体上描写。“芳根”三句,由根到花梢进行局部观照。再由其“连理”引出孤独“锦屏人”的嫉妒,自然地过渡到抒写闺怨。最后侧面烘托,将海棠之美及“连理”的幸福刻画得维妙维肖。下阕专咏人事。“华清惯浴”,将海棠与杨贵妃相比,将李、杨爱情,喻为连理海棠。花与人合写,既咏物,又不局限于物,无处不咏人事是此词一大特色。

 

【原文】

  《宴清都·连理海棠

  作者:吴文英

  绣幄鸳鸯柱①。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②。芳根兼倚,花梢钿合③,锦屏人妒④。东风睡足交枝⑤,正梦枕、瑶钗燕股⑥。障滟蜡、满照欢丛⑦,嫠蟾冷落羞度⑧。 
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⑨,春盎风露⑩。连鬟并暖⑾,同心共结,向承恩处⑿。凭谁为歌长恨⒀?暗殿锁、秋灯夜语⒁。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

 

【注释】

①绣幄鸳鸯柱:海棠全株花盛开时如绣幄,连理枝则如鸳鸯柱。 
②秦树:秦中(今陕西省一带)有双株海棠。 
③钿合:盛珠宝首饰之盒,有上下两扇。 
④锦屏人:富贵家女子。 
⑤交枝:枝柯相交。 
⑥燕股:玉钗两股如燕尾。 
⑦满照欢丛:夜晚用烛照花丛。 
⑧嫠蟾:嫦娥在月宫无夫,故称嫠蟾。嫠(lí):寡妇。 
⑨华清:指贵妃曾浴于华清池。 
⑩春盎:春水盈满。 
⑾连鬟:女子所梳双髻,名同心结。 
⑿承恩:白居易《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⒀歌长恨:指白居易《长恨歌》。 
⒁夜语:《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翻译】

  一棵棵连在一起的海棠树干,好象是一对对相依的鸳鸯,花团锦簇。红花开得茂盛,绿叶低垂,像似在护卫着连理的海棠。美丽的树根在地下相互交错依靠,柔嫩的花梢如精美的盒扇般相互依傍,惹得深闺女子嫉妒感伤。和煦的春风中,海棠花像美人熟睡,倚卧在相交的花枝上,如同情人进入甜蜜的梦乡,形似燕尾的玉钗遗落枕旁。多情的人举起红蜡烛,照遍美丽的海棠,尽情游玩观赏,月宫中孤居的嫦娥见此情景,更感幽怨哀伤。人世间的许多人都感到孤单凄凉,有几人能像杨贵妃那样赐浴华清池,尽情地享受皇帝的雨露风光。他们在温暖的芙蓉帐中,同心共结,相依相傍,誓愿世世代代永不分离。可为什么生死两茫茫,谁创作长恨歌,把绵绵此恨永久传唱?幽暗的宫门紧锁着,长夜孤独凄凉很漫长,只能独自对着一盏青灯诉说,盼望着佳人早日归来,实现旧日爱情的盟誓,能双双化作这连理的海棠,海誓山盟,永不分离。

 

【赏析】 

词人在描写连理海棠时,抓住特征进行铺陈,且情景交融,含蓄感人。连理海棠是双本相连的海棠。 
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把杨贵妃比作海棠。玄宗和杨妃又有世世代代为夫妇的誓言。这篇吟咏连理海棠的词就以李杨情事为线索展开。 
“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三句点明海棠花及所处的环境。“绣幄”,彩绣的大帐,富贵人家用来护花。“鸳鸯柱”指成双成对的立柱,用来支撑大帐。花为连理,柱亦成双。“红情密”言海棠花花团锦簇,十分繁茂。以“情密”写花,拟人称物。 
“腻云”常用来描摹女子云鬓,这里以云鬓衬香腮来比喻翠叶护红花。“秦树”指连理海棠。《阅耕录》中记载秦中有双株海棠,高数十丈。此三句虽写花,但处处照应人事,柱为“鸳鸯” ,花为“红情”、“腻云”,花色之中如谋人面。“秦树”景谢此事发生于长安一带,于是李杨故事刚一开篇就隐约可见了。“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锦屏人妒”,三句正面描写连理海棠。 
下面两根相倚,上面花梢交合,“锦屏人”指幽居深闺女子。海棠上下都连在一起,亲密无间,使得闺中绣女羡妒不已。“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二句描写海棠花的妖态,她在交合的枝头沉沉睡去,而这交枝在她的梦中变成了燕股玉钗。苏轼咏海棠有句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词中这三句正是化用东坡诗意,写人们连夜秉烛赏花的情景。“滟蜡”形容蜡泪多。“满照”的“满”字形容烛光明亮,“欢丛”指海棠交合的枝叶。“嫠蟾”的“嫠”则突显出嫦娥的孤单冷落,因自哀自怜而羞见连枝海棠。词的上片重在描摹连枝海棠的形态,同时句句关联美人神态。作者体物工细,运笔浑化,成功地做到了人情物态的水乳交融。 
过片宕开一笔,从咏花转而叙人事。“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春盎风露”。作者感叹世间千万不成连理的夫妇,他们过着孤独寂莫的生活。此句与“嫠蟾”句相呼应。“华清”二句描写贵妃占尽风情雨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古代女子出嫁后,将双鬟合为一髻,示有所归属,夫妻恩爱,还要绾结罗带以表同心。杨妃承恩得宠,与明皇形影相随。“连”、“同”又扣合题面“连理”,并照应上片的“兼倚”、“钿合”二句,写人亦不离咏花。“凭谁为歌长恨,暗殿锁、秋灯夜雨”。李杨情事建筑在“人间万感幽单”的基础上,自然好景不长。后来他们仓惶西逃,杨妃终于死在马嵬事变中。词写到李杨最欢乐处,笔锋突然转到香消玉殒的悲剧,援用《长恨歌》诗意,内容更深厚,联想更丰富。 
《长恨歌》中写长恨处很多,而词只把“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涵括到词中,仅仅七个字:“暗殿锁、秋灯夜雨”,却写出了玄宗回京后作太上皇,受到肃宗软禁;杨妃已殒命它乡,孤独寂寞的情景。“锁” 字形容高大深邃的宫殿为夜气笼罩, 兼有被软禁之意,夜雨灯昏,更为凄凉。和上片的“障滟蜡,满照欢丛”形成鲜明对照。“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三句花人合写。“旧期”就是七月七日,“春盟” 就是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盟誓。“红朝翠暮”就是朝朝暮暮、永不分离。意思是希望赏花之人能连理海棠一样,永远相随。  
这首词描写连枝海棠时,扣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写得细密贴切。如“芳根兼倚,花梢钿合”、“交枝”、“瑶钗燕股”,或描摹,或比喻,从正面扣合“连枝” 特点。“锦屏人妒”、“嫠蟾冷落”,又是以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写“连枝”。两相对照,形象更显丰满。另外,这首词咏物而不拘泥于物,物态人情,难分彼此,花中有人,人不离花。如结尾几句,若确指李杨,则盟誓在七月七,不在春日;若坐实指海棠,花不能言,难以践约。但若细细品味,又是句句咏花,句句写人。
这首词写得精致含蓄,意境深远。结构十分严谨,词之上下片、起句结尾互相呼应拍合,极为精当有秩。过去一些词论家称赞梦窗善用丽字,初看起来,雕绘满眼,实际上“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蕙风词话》)。此篇用丽字极多,如绣、鸳鸯、红、芳、花、钿等等,运用这些丽字时词人注意到这些丽字和表现题材的切合,不使其游离于内容之外,它们都是扣紧连理海棠和李杨事的主题,是为表现其内涵服务的。并且词人善于用动词调动这些丽字,使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感人效果了。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格。因程垓词有“那更春好花好酒好人好”句,又名《四代好》。






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吴文英|注释|翻译|讲解

【作品简介】

  《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的内容是忆恋小妾。上阕写故地重游,昔日“江花”依旧,佳人不在,极尽哀愁。下阕第一句追忆离别情景。“素骨”、“柔葱”,状写佳人的妩媚;“分瓜深意”写二人的亲密无间。“梦不湿行云”写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最后以“秋宵”、“乱蛩疏雨”结束,凄凉景衬凄凉情,更增无限凄凉。

 

【原文】

  《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作者:吴文英

  烟波桃叶西陵路①,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骤别,陈迹危亭独倚。凉颸乍起②,渺烟碛飞帆③,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④。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⑤,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⑥。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⑦,漫沾残泪。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注释】

①桃叶:晋王献之与爱妾别处,见姜夔《琵琶仙》注。此处泛指渡口。西陵,桥名,亦作“西冷”,在杭州西湖孤山下,桥边有南朝名妓苏小小墓。古乐府《苏小小歌》“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陵:乐府诗:“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桃叶、西陵皆指所思恋之人。 
②凉飔:凉风。 
③烟碛:远处迷濛的沙岸。碛,浅水中沙石或沙洲、沙丘、沙漠。碛:沙洲。 
④但有二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词“菡菡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此用其意。秋境:秋水平如明镜。秋镜:秋水如镜。 
⑤华堂句:《史记·滑稽列传》:“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此用其意,指伊人送走宾客,独留作者。柔葱:喻手指。 
⑥素骨凝冰:用《庄子·逍遥游》句意,见苏轼《洞仙歌》注。
柔葱蘸雪:形容美人白皙纤细的手指。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分瓜:段成式诗:“犹怜最小分瓜日。” 
⑦梦不湿行云:化用楚王会巫山神女典。行云:美人。

 

【翻译】

  眼前一片烟波凄迷,我又来到宛如桃叶渡的西陵路上,十年来我总是黯然神伤,天天离魂缥缈就像随着潮汐一样潮涨潮落。现在古老的杨柳又重新攀折,追忆往昔就像轻迅飘忽的鸥鸟一样,骤然相聚却又轻易分别,各居一方。我独自一人倚靠在这高高的亭子上,追寻着往日曾经登临的影迹,细把当年的旧事回想。突然一阵秋风乍起,吹来阵阵凄凉,渺茫的轻烟弥漫在整个沙滩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只船帆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在风中翱翔。暮色苍茫的远山横隔着一道翠碧。只有江岸上的几朵野花,陪伴着我共同对着如镜的秋水,映照出我的面容憔悴。想起当年,晚宴后你送走别的宾客,单独把我留在玉堂。灯烛半熄,清澈明淳的眼波水汪汪,一顾一盼之间显得情深意长。肌肤润泽白皙如冰似雪,白嫩而又纤细的手指宛如嫩葱着了雪霜,还记得你亲自为我分瓜,待我是那样温柔体贴。我们共同用过的酒杯,我不忍心将它冲洗,你从来也不肯来到我的梦乡,尽管我曾多次在梦中把清泪流淌,可惜现在在这样孤单寂寞的秋夜,只有蟋蟀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吟和悲唱。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思念之情词。上片写白倚亭时的相思,下片写夜间独处时的怀念。抚今追昔,无限流连。
“烟波”二句,化用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写十年后重游与情人分手的渡口,不胜伤感。“断魂潮尾”,不仅说明了别后怀念之殷,相思之苦,也为下片写十年前相见的情形埋下伏笔,使上下片遥相映带,两两相形。 
“古柳”三句,伤今感昔。在亭上聚首,攀柳话别,是当日情形。“骤”、“重”二字,写出了当年别离的匆匆和今日故地重游、独倚危亭时的感慨。 
“ 凉颸”以下五句,则写倚亭时所见。先是远眺:凉风天末、急送轻舟掠过水中沙洲,黄昏时远山翠影依稀。“乍”指突然变化, “渺”指烟波浩渺, “烟碛” 指朦胧的沙洲,“飞”指轻舟疾速远逝。“横”字见暮山突出之妙,令人想起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一句中“横”字的使用。远处山光水色,一片迷濛。再看近处,江面如镜,映花照人。江水映出秋天的花影是憔悴的,人影也同样憔悴。“但有”二句,怜花惜人,借花托人,更见相思憔悴之苦。 
下片转入回忆。“华堂”是化用《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语:“ 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堂上,即本词中的华堂。烛灭,即烛暗。乃追忆初见时的情景:送走别的客人,单独留下自己。回头顾盼,传达出含蓄的柔情蜜意。“芳艳流水”则是对回盼的眼波更为传神的描绘:“流水”,描写出回盼时眼波的流动,“芳艳”则是回盼时留下的美的感受。“芳”是从视觉引起嗅觉的能感,“艳”状眼波的光采;随眼波的传情仿佛感到美人四溢的芳香。 
“素骨”三句,写玉腕纤指分瓜时的情景。“素骨凝冰”,从《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语意化出,亦即苏轼《洞仙歌》所说“冰肌玉骨”,以状手腕之洁白如玉:“柔葱蘸雪”,即方干《采莲》诗所说的“指剥春葱”,用以描写纤指的洁白,用字凝炼。 
以下为秋宵的怀念。不洗清尊,是想留下残酒消愁。“梦不湿行云”二句化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话,而语言清雅,多情而不轻佻,表现梦中与情人幽会,未及欢会即风流云散,醒来残泪满沾衣衫的情景。结句写秋宵雨声和窗下蛩声,伴人度过孤独无眠之夜。结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冷的心境融合而一,增强了怀人这一主题的感染力量。
这首词脉络细密,用意尤为绵密。“但有江花”二句、“清尊未洗”三句的炼句,“渺烟碛飞帆”三句、“素骨凝冰”二句的炼字,尤显功力。“眼波回盼处” 二句、“可惜秋宵”二句的写情,既精炼,又空灵,于缜密中见疏放,在梦窗词中为别调。

 

【讲解】

  这首词是重返杭州追思昔日的恋情,怀念旧情人之作。吴文英曾在杭州与一姬人相识,这首词是他重来杭州,回亿当年与歌姬的聚别,怀恋旧情之作。据陈洵《海绡说词》考证,“此与《莺啼序》盖同一年作,彼云十载,此云十年也。”如果真的如书上所说的那样,那么这首词则是为怀念杭州亡妾而作的。

  “烟波”二句,借用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写十年后重游与情人分手的渡口,不胜伤感。“断魂潮尾”,不仅说明了别后怀念之殷,相思之苦,也为下片写十年前相见的情形埋下伏笔,使上下片遥相映带,两两相形。

  “古柳”三句,伤今感昔。在亭上聚首,攀柳话别,是当日情形。“骤”、“重”二字,写出了当年别离的匆匆和今日故地重游、独倚危亭时的感慨。

  “凉颸”以下五句,则写倚亭时所见。先是远眺:凉风天末、急送轻舟掠过水中沙洲,黄昏时远山翠影依稀。“乍”指突然变化,“渺”指烟波浩渺,“烟碛”指朦胧的沙洲,“飞”指轻舟疾速远逝。“横”字见暮山突出之妙,令人想起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一句中“横”字的使用。远处山光水色,一片迷蒙。再看近处,江面如镜,映花照人。江水映出秋天的花影是憔悴的,人影也同样憔悴。“但有”二句,怜花惜人,借花托人,更见相思憔悴之苦。 

  上片写作者旧地重游,独自倚亭思念故人的孤苦憔悴之情。下片写夜间独处时对昔日的美好回忆。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词人说: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齐天乐,《词谱》以周邦彦词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上下片各五十一字六仄韵。上下片起句亦有不用韵的。上片第七句、下片第八句,是一字豆句式。又名《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台城路》。

 

【格律】

⊙平⊙仄平平仄(句或韵)

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

平平仄仄(句)

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句或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

平平仄仄(句)

⊙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韵)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吴文英|注释|翻译|讲解

【作品简介】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咏水仙的咏物词。上阕前四句用比喻描写花、蕊、叶。“昨夜”以下,写出词人对于水仙的无限珍惜。惜花之情描绘得极尽细腻委婉。下阕以典故形式给水仙以更幽美的形象。下阕开头又将水仙花喻为湘娥,使之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临砌影”又将水仙比为“冻梅”。“熏炉畔”数句写词人爱水仙的痴迷之态。“料唤赏”说出感谢郭氏送水仙的真情。全词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将水仙刻画得形神毕肖。

 

【原文】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作者:吴文英

  小娉婷①,清铅素靥②,蜂黄暗偷晕③,翠翘欹鬓④。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⑤。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⑥,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⑦。料唤赏、清华池馆⑧,台杯须满引⑨。

 

【注释】

①聘婷:美貌。 
②清铅素靥:喻水仙花白瓣。靥:笑窝。 
③蜂黄:喻水仙花蕊。 
④翠翘:翠玉妆饰,喻水仙绿叶。 
⑤一壶葱茜:即一盆青翠水仙。 
⑥湘娥:湘水女神。 
⑦绀(gàn):黑青色;鬒(zhěn):美发。 
⑧清华:梦窗词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清华疑即郭希道。 
⑨台杯:大小杯重叠成套,称台杯。

 

【翻译】

  仿佛一位仙女,雪白的花瓣带着笑纹。峰黄色的花蕊暗自含羞而微带红晕。碧叶如翡翠的头饰斜在两鬓。昨夜的空庭中寒风凄紧,在朦胧的月光下忽然把你泪认。北风凄紧,一阵凉意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刚刚送走拂晓的晨风,友人便送来一盆碧绿的水仙,这才惊诧花梦的确准。是湘水水神化成此花的淡香鲜新,似乎凌波走过很远的水路,尚带有古岸荒云的遗恨。在台阶前如果出现你的身影,淡淡的香气芬芳氤氲。连那经冬耐寒的冬梅,也要悄悄收藏她的神韵。把你放置在熏炉的旁边,忽儿又移放靠着精美的绣枕,以便我可以时刻欣赏美人的丝丝鬟鬓。料想友人也和我一样,对你格外喜爱关心,在清华池馆畔里与你朝夕相守,为你把酒言欢。

 

【赏析】 

全词用拟人手法,把水仙花视为绝色知已,并融入神话传说,把水仙花写得形神兼备,风情摇曳。本词结构甚妙,开头六句均为梦中所见,虚境实写。描绘水仙花的色、形、姿与神韵,颇有情趣。“睡浓更苦凄风紧”已轻点梦回、“惊回心未稳”再点,“才知花梦准”重点写明前面所见的水仙花本为梦境。下片前半为水仙写神,前三句用古传说表现水仙花的高洁,又扣紧“水仙”之名,把其比喻为凌波仙子,湘娥,用典颇贴切。“临砌影”三句写其清香可超梅花。“熏炉畔”写自己对水仙花的喜不自胜,不断移向枕边。末三句设想友人也在赏花,对花饮酒。词中不仅表现出作者自己对水仙花的无比喜爱和欣赏,又用侧笔表现友人高雅、清幽的生活情趣。陈洵分析本词结构较精当,录下可备详参:“自起句至‘相认’,全是梦境。‘昨夜’逆入,‘惊回’反跌,极力为‘送晓色’一句追逼。复以‘花梦准’三句,钩转作结。后片是梦非梦,纯是写神。‘还又见’应上‘相认’,‘料唤赏’应上‘送晓色’,眉目清醒,度人金针”(《海绡说词》)。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花犯》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调始《清真乐府》。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写玉人伫立池边,怅望一弯纤月,妙在不写抬头望月,而写凝望水中之弯月。无限情思,俱从倒影中映出。下阕抒情,却不从眼前景入笔,而是从与江燕晓别写起,再叹红减春休,最后归到西风吹拂梧桐深林的深夜,回应上阕“月明池阁夜来秋。”写景清丽,回环往复。颇有清空之气。诚如周济所言:“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

 

【原文】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作者: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注释】

①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②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黄庭坚《浣溪沙》词:“惊鱼错认月沉钩”。

③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④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蓑翠减,冉冉物华人。”这里借用其意。

⑤春休:春天结束。

⑥叶先愁:树叶先凋谢。

 

【翻译】

  水波清澈的西湖象一面菱花铜镜,好象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那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讲解】

  水波清澈的西湖象一面菱花铜镜,好象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那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怀人词。上片写秋景,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风梧声声,一派秋意。生动地描绘出秋夜清冷寂寥之景,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指月,“玉人”言风景之佳,形容倒映水面的一弯新月,奇幻幽美。“月明池阁”乃“下句醒出”。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分离话别时的情景,只是轻轻地将笔一点即止,而侧重以“水花红减”抒发美好事物难以永驻的怅叹。末句以秋风吹梧叶的萧瑟景象渲染悲凉气氛,表现悲秋怀人的哀思。笼罩全词的,便是这样一种凄凉的色调。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赏析】

  前人论吴词,多病其太晦,本词首二句,初读似觉晦涩难解,“波面”句,言水平如铜镜,又因水面涟漪如镜有花纹,故曰“波面铜花”,这还易解。次句言小月纤纤如鱼钩,黄庭坚即有词句“惊鱼错认月沉钩”(《浣溪沙),这更明了,至于为何言“玉人垂钩”,原因有二。一是以人喻景,陈洵云:“以玉人言风景之佳耳。”又云:“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海绡说词》)。二是本篇为怀人之作,下片即追忆当日晓别情景,言“玉人”是为伏笔,实际上,为下片铺垫的不光是“玉人”二字,“波面”句以铜花设喻,也有明显的指向,所以说本词言辞幻而不晦,文情畅而不涩。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高阳台·落梅|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高阳台·落梅》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落梅。上阕前三句写野外水边,一株梅花开败。“古石”、“金沙”两句写梅虽落但精神永存。接下用听《梅花落》笛曲引出别愁。下阕开头接前仍写花落但形象永存。“归鸿”映带别愁,又用王昭君离魂难招表示对落梅的最后哀悼。最后一句写叶底梅子泛青,最令人愁。这首词将落梅进行多侧面的表现,剔控出“落梅”之灵魂。

 

【原文】

  《高阳台·落梅

  作者:吴文英

  宫粉雕痕,仙云①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②。南楼不恨吹横笛③,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④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⑤?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⑥、解佩⑦溪边。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青圆。

 

【注释】

①仙云:状梅花飘落姿影。

②古石埋香:原指美人死去。此处喻指落梅。金沙锁骨连环:此句谓梅花虽落但精魂尚在。

③吹横笛:古笛曲中有《梅花落》。

④寿阳:化用寿阳公主梅花妆事。

⑤瘢(bān):疤痕。玉髓香瘢:此指梅花落在寿阳公主眉心上方,为何印上梅花妆而无瘢痕。

⑥离魂难倩招清些:《楚辞》句法,意即离魂难招得回。些(suō):语辞。缟(gǎo)衣:白绢衣裳。

⑦解佩: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於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 。”

 

【翻译】

  宛如宫女脂粉残留的秀痕,仿佛云间仙子飘坠下的倩影。一树新梅,南放在野水荒湾。古石下埋藏你芳香的遗骨,金沙滩葬着她的连环锁骨。不恨南楼的横笛吹奏起《梅花落》的笛曲,声声幽怨哀伤。但我更恨的是早晨的和风吹遍万水掠过千山,梅花被吹得飘零片片。香气在黄昏的庭院中扩散,幽冷的月光下梅花的疏影摇曳翩翩。寿阳公主空对着宝镜弥补脸上痕瘢,悄悄地妆饰姣好的容颜。试问有谁调匀玉髓,来悄悄修补香艳的痕斑?潇潇细雨中归鸿不断,翩翩飞远,无边无际的春寒,还笼罩着那种满梅花的孤山。远去的幽魂请谁才能招还,只能在梦境中与你在溪边想见。你穿着洁白的衣裙,解下玉佩赠给我作为留念。最令人忧愁的是,当梅雨过去而变成晴天,小鸟在梅树间啼叫连连,浓密的叶片下,点点梅子已又清又圆。
 

【赏析】 

此词赋落梅。宋人对梅花情有独衷,几乎各家都有吟咏。尤其是建炎以后,咏梅之作更多。吴文英的这首《高阳台》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开端即写梅花凋谢“宫粉”状其颜色,“仙云”写其姿质,“雕痕”、“堕影”,言其飘零,字字锤炼,用笔空灵凝炼“无人野水荒湾”句为背景补笔。仙姿绰约、幽韵冷香的梅花,无声地飘落在阒寂的野水荒湾。境界空旷悠远,氛围淡寒。“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二句,上承“雕”、“堕”,再进一步渲染,由飘落而埋香,至此已申足题面。“金沙锁骨连环”,用美妇人—— 锁骨菩萨死葬的传说来补足“埋香”之意。黄庭坚《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诗云: “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 
词中用以拟梅花,借指梅花以美艳绝伦之身入世悦人,谢落后复归于清净的本体,受人敬礼,可谓尊爱之至,而哀悼之意亦隐于其中。接下来“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三句陡然转折。“不恨”与“恨”对举,词笔从山野落梅的孤凄形象转入关山阻隔的哀伤情怀,隐含是花实际亦复指人之意。笛曲中有《梅花落》。可见,“南楼”句虽然空际转身而仍绾合本题。所以陈洵称赞为“是觉翁(吴文英晚号觉翁)神力独运处”(《海绡说词》)。下边转换空间,由山野折回庭中。“半飘零”三句,当是从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梅花既落,而又无人月下倚阑赏之,故言“月冷阑干”,与下片“孤山无限春寒”喻意基本相同。下片言“寿阳”,言“孤山”,皆用梅花故实。《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中的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鸾“是”鸾镜“,为妇女梳妆用镜。”调玉髓“、”补香瘢“,又用三国吴孙和邓夫人的故事。和宠夫人,曾因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满面,医生说用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敷之,可灭瘢痕,(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这里合寿阳公主理妆之事同说,以”问谁“表示已经没有了落梅为之助妆添色。孤山在今杭州西湖,宋词人林逋曾于此隐居,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此处化用数典,另翻新意。分从两方面落笔,先写对逝而不返的落梅的眷恋,再写落梅蓬山远隔的幽索。”离魂“三句,仍与落梅紧紧相扣。
“ 缟衣”与“宫粉”拍合, “溪边”亦与“野水荒湾” 呼应。“缟衣解珮”暗指昔日一般情事,寄寓了往事如烟、离魂难招的怀人之思。最后一韵,从题面申展一层,写花落之后的梅树形象。“叶底青圆”四字,化用杜牧《叹花》诗“绿叶成阴子满枝”的词句意,包孕着世事变迁的惆怅与岁月无情的蹉跎。
吴文英在苏州时曾纳一妾,后遣去;居于杭州时又纳一妾,后亡故。联系作者的这些经历,并证以其它词章,当不难看出,这篇吊梅词文实是包含了作了挚着深沉的感旧追思之情的怀人咏物词。后人对这首词虽然褒贬不一,但从总体看来,词中那些似乎不相连属的字面的深层,其实流动着脉络贯通的感情潜流,它们从不同的时空和层面,渲染了隐秘的情事和深藏的词旨,堪称咏物之作的佳品。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于两结三字豆处增叶一韵者。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销骨连环。

⊙●●○,⊙○●●,⊙○⊙●○△。⊙●○○,⊙○⊙●○△。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

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

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鸟晴明,叶底青圆。

⊙○⊙●○○●,●⊙○、⊙●○△。●○○,⊙●○○,⊙●○△。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怀念情侣的梦游之作。上阕“门隔花深”写无由相见,所以只得托于梦境,但梦境中却没有见到佳人,所以有下阕的“春堕泪”,真可谓无限伤心。“行云”系所思佳人,“含羞”是说始终不能见面。全篇营造出一种真与幻交汇而又悲愁迷蒙的氛围,令读者读之难以解脱。

 

【原文】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作者:吴文英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①。

  落絮无声春堕泪②,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注释】

①玉纤:手。 
②春堕泪:指春雨。

 

【翻译】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天还冷!

 

【赏析】 

这是怀人感梦之词,所怀所梦何人,难以查考。旧日情人,一度缱绻,而今离隔,欲见无由。思之深故形之于梦,不写回忆旧游如何,而写所梦如何,已是深入了一层。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浓郁。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并未明说。时则斜照在庭,燕子方归,也因同情人们离别之故,黯然无语,相对生愁。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自然环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钩”,则已是二人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开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恋,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就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用的是兴、比兼陈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这兼有两个方面的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是写离别时人的吞声饮泣。但这略去了。絮花在空中飘落,好像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而人即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倒不是为了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被人知,增加对方的悲伤。二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影子,云遮月是由于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又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同上)此词“落絮”、“行云”一联就是“寄言”,就是“不犯本位”。表面是写自然,骨子里是写人。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与“行云”,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是表现了人的离别悲感的深度,那就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而又迷离的至美的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消魂、心折骨惊的离情,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有所思。无明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情,如此环境,自然完全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的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天还萧瑟凄冷了。这是当日离别时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而且也是今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沉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薛道衡《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月冷疑秋夜”。韩偓《惜春》诗:“节过清明却似秋。”春天月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就酿成了“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的景象,这种气氛笼罩全篇,这是《浣溪沙》一词在结构上得力的地方。

 

【讲解】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

  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

  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今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发睹物思人的恋情词。上阕写云散天开,雨后月白风清,大地如酥,月光如水。此为元宵节前试灯夜的外在景物。下阕忆旧。当年元宵,词人在此曾发生一段恋情,柔情似水,难以忘怀;然而这种难以忘怀的刻骨铭心的爱毕竟无情逝去。末尾两句,主人公在小楼中听着歌睡去,但当年小楼之事却在梦中永现。

 

【原文】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①》

  作者: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②。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③,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释】

①试灯:上元节前,有“试灯”,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 
②素娥:月亮。 
③辇路:帝王之车经行之路。

 

【翻译】

  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赏析】

  南宋都城临安的灯市,每年元宵节以前就极其热闹。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这‘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天街某茶肆,渐已罗列灯毬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都城的灯市,是词人熟识的,当年良辰美景、人月双圆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情;如今韶华已逝,世事沧桑,每遇佳节,但觉慨恨良多,兴味索然,真可谓“少年情事老来悲”了。据唐圭璋先生考证:吴文英一生有两段情事,先在苏州爱一妾,在某年夏秋之际遣去,原因不详;后在杭州爱一妾,后故去。两次大约都为十年。此词写杭州灯节,显然与杭州情事有关。本词调名下题云:“ 试灯夜初晴”,据《百城烟水》云:“吴俗十三日为试灯日。”可见是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景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已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写试灯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这是写天上。“暗尘”两句写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日夜》)和韩愈“天街小雨润如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又有所变化、增益,切合都城灯夜雨后的光景。“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又载姜白石诗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乡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形象地刻画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场面。 
上片并未用雨字、灯字、人字,读后便觉灯月交辉,地润绝尘,舞儿歌女,结队而至,赏灯士女,往来不断,显示出吴文英在语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鲜明特点,比如爱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于点代前人诗句等等。
谭献说此词云: “起稍平,换头见拗怒, ‘情如水’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谭评《词辨》)。说“起稍平”,这是由于上片只是客观地描述场景;下片才是密切结合自己的回忆、联想,抒发感情,借此反映出不平静亦即“拗怒”的心理状态。“辇路”两句,写词人故地重游,沉入回忆之中。“辇路”,是帝王车驾经由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重来”,说明词人对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识,从而引起联想,又以“仿佛”两字形容触景恋旧的心境。“灯前事”,即赏灯往事。那时自己春衫年少,意气风发,记得也是同样的夜晚,月色灯光,交相辉映,箫鼓舞队,绵连数里。这一句隐隐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旧,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欢喜变为落寞。 
末尾三句,写往事如烟、柔情似水;月与灯依旧在,伊人无觅处,自己一往情深的凄凉心事,无人倾诉。“情如水”二句也显示出吴文英语言精警的特点。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写出了情的纯洁珍贵和绵绵不绝。赏灯不能消愁释怀,反而增添无限怅惘,只好踽踽而行,颓然而返,独上小楼,熏被而眠,遥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对方也在思念。“春梦” 
句紧接上文,描绘深夜入睡以后,那悠扬的歌声乐声,绵绵不绝地萦绕荡漾在梦的涟漪中。这里将“拗怒”的词意,融入流转悠然,委婉多情的笔调之中,形成惝恍迷离的朦胧意境,显得余音袅袅,韵味无穷,真可称得上是“咳唾珠玉”。

 

【名家点评】

  谭献云《谭评词辨》:起稍平,换头见拗怒,“情如水”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亦纪灯市之游。雨后月出,以素娥梳洗状之,语殊妍妙。下阕回首前游,辇路笙歌,犹闻梦里,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云漠漠中,词境在空际描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赏灯之感。起言云散月明,次言天街无尘,皆雨后景色,换头,陡入旧情,想到当年灯市之景。“情如”三句,抚今思昔,无限感伤,而琢句之俊丽,似齐梁乐府。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绎唇”句而取名。《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片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后片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站韵。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

  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

  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在龟溪作客,寒食节时游览一座早已荒芜的园林时所作。所以,作品中亦含有衰颓思绪。上阕写主人公来到废园。用一“冷”字表达出心境凄清。“斗草”二句写年轻姑娘之游,以妙龄少女,与“两鬓清霜”的自己相对照,而生“自怜”。“寒食”点明节气。怀才不遇,更引发“云山深处”的叹息。下阕叙述词人游园遇雨独自于花影之下沉思,更加感叹自己有家难归,有如浮萍。全篇情景交融,用语含蓄,耐人寻味。

 

【原文】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作者:吴文英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注释】
 
①龟溪:水名,在今浙江德清县。《德清县志》:“龟溪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昔孔愉见渔者得白龟于溪上,买而放之。”

②古苑:即废园。

③翠微路:指山间苍翠的小路。

④斗草溪根:在小溪边斗草嬉戏。

⑤莲步:指女子脚印。

⑥因甚:为什么。

⑦悭春:吝惜春光。悭(qiān):此作刻薄解。

⑧凝伫:有所思虑或期待,久立不动。

 

【翻译】

  我采摘花朵,漫步在古园小径,浓密的青竹使我感到有些清冷。少女们曾在溪头斗草踏青,那里的沙土地上还留有清晰的小脚印。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些可怜,如今已经是苍苍两鬓,又是一度寒食来临,我却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零。白天无聊我出外漫步闲行。不知为何老天爷也这样吝啬春天的芳景,方才只是轻阴,不久就变成细雨 。阴暗的天色中,只见浓郁的绿荫遮掩着长亭。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迷 。栏杆上摇曳着多情的花影,门口又传来宛啭动听的莺声。它们仿佛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在安慰挽留我片刻留停。于是我又停留下来,仔细听着。

 

【赏析】

  从词题看,本词是吴文英作客龟溪,在寒食节游春时所写。龟溪在浙江德清县,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而废园,是当地一个荒芜冷落的所在,本来已经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词人却在这繁华衰歇之地度过了寒食节。家有盛衰,园有兴废,人也有哀乐;废园的笙歌悠扬的盛时已如过眼烟云,如今只余下苔径野花;词人即以废园的景物作为陪衬,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两者起着主次分明而又相互衬映的作用。词人黯然的思乡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逐步地透露出来。
废园是个怎么样的所在呢?词人进入园中,但见野花自在地发出幽香,引他伸手去攀摘;丛竹掩映之下的小径,由于人迹罕至而长满了青苔,显得那样清冷凄寂。这里对“古苑”、也即废园的景色描写,是着重在一个“废”字。
词人漫步来到龟溪之畔,四顾悄然无人,但是沙滩上却留着不少女子的脚印(小莲步),还有许多弃掷在地的花草,使他意识到由于今天是寒食节,当地女子曾来这儿踏青斗草。寒食节踏青斗草是当时习俗。眼前所见,引起作者一系列的联想。自己远别亲人,作客他乡,逢此节日,不能不触动愁思,由此又生发出下面“自怜”三句词意。
“自怜”三句含有三层意思。作者此次重来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两鬓斑白、自伤人老之叹,这是第一层: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有光阴似箭之叹,这是第二层;再看自己,置身家人遥望不到的异乡,徒增两地相思之叹,这是第三层。各种思绪,交并在一起,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了。
换头继续写词人在园中的所见与所感。先说长日闲度,十分无聊;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多变,忽然间小阴成雨,因此埋怨天公太不作美,为什么如此吝惜春光,使人被雨所阻而不能尽情游赏。在无聊之余,思乡之念倍增,正如唐代无名氏《杂诗》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也就是所谓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罢。此处虽然是写天气阴雨无常,但却上接“云山深处”,下开“归梦”,贯串思乡之情,亦非闲笔。
雨丝风片,引出归梦,接着用想象手法加深词意。归期无定,一片乡情只能寄于梦中,但幽思飘渺,犹如随风轻飏的飞絮;自己的归梦也仿佛悠然飘荡在绿阴满地的长亭路上。一个“趁”字极言归梦之迫切。这种写法极富暗示性,并且形象地说明了词人当时苦于有家归未得的内心活动。
异乡的寒食节是在龟溪废园中度过的,在结尾词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总括词意并收合题目中的“游”字呢?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如杜甫《春望》诗所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在词人眼里,那阑干边扶疏的花影,小门畔宛转的莺语,都好像满含情思,其中不仅有对思乡客子同情的慰安,还有殷勤的挽留;使得词人伫立凝思,恋恋不忍离去。这样的结局,亦是别开生面,除了将题意交代清楚,同时又点出园虽废而仍能在客子心头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也就更其耐人寻味了。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月底修箫谱》。始见《东坡乐府》。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东晋,越有梁山伯、祝英台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访之,乃知祝为女,欲娶之,然祝已先许马氏之子。梁忽忽成疾,后为鄞令,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地而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冢,哭之哀恸。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今吴中有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七十七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忌用入声部韵。






澡兰香·淮安重午|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澡兰香·淮安重午》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咏端阳节的节序词,有民俗学价值。开头三句描写一位在青罗旅中的女子,臂上系有五色丝。此情已令词人想起少年时代的一段恋情。只因当年曾在恋人石榴裙上题诗,现在却早已花残红退,令人无限悲伤。下阕开头三句,缅怀屈原,包含着词人对于时势的愤懑之情。“熏风”三句,写“澡兰”具体场景。“念秦楼”写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全词组织得条理分明,情与事、情与物、情与节令风俗处处融汇胶着,诉尽佳节怀人的衷肠。

 

【原文】

  《澡兰香·淮安重午①》

  作者:吴文英

  盘丝系腕②,巧篆垂簪③,玉隐绀纱睡觉④。银瓶露井⑤,彩箑云窗⑥,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⑦,伤心红绡褪萼⑧。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⑨。

  莫唱江南古调,怨柳难招,楚江沉魄⑩。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⑾。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⑿。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注释】
 
①澡兰香:吴文英创调。淮安:今江苏淮安县。 
②盘丝:腕上系五色丝线。 
③巧篆:精巧剪纸,妆饰于头发簪上。 
④玉隐绀纱睡觉:玉人隐在天青色纱帐中睡觉。 
⑤银瓶:汲水器。 
⑥采箑(jié):彩扇。 
⑦写榴裙:是指在红色裙上写字。 
⑧红绡退萼:石榴花瓣落后留下花萼。 
⑨烟蒻(ruò):柔弱蒲草。 
⑩觉魄:指屈原。 
⑾午镜:盆水如镜。澡兰:五月五日,煮兰水沐浴。 
⑿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之筑凤台,后遂传为秦楼。 
⒀菖蒲:端午一寸九节菖蒲浸酒,以辟瘟气。

 

【赏析】

  这首词,从内容来看是怀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时他客居淮安(今属江苏),正值端午佳节,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写了这首词。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端午节古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节系着五色丝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经常在梦窗词中出现。“巧篆”指书写了咒语或符篆的小笺,将它戴在自己的发簪上,古人认为端午佩带符篆可以避兵气。“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此物也正当时令。三句均为倒装句,从追忆往昔写起:
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准备好应节的饰物,打扮停当,欢度佳节。这里颠倒叙述次序,意在强调题面之“重午”。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银瓶”本指酒皿,这里借代宴饮,“露井”本指没有覆盖的井,这里泛指花前树下。“彩箑”,彩扇,歌儿舞女所持,这里指代歌舞。“云窗”指镂刻精美的花窗。“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轻风流。“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写裙”用《宋书。羊欣传》典。书法家王献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绢裙午睡,献之在裙上书写数幅而去。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洒脱的性格,词人用来表现他和姬人的爱情生活。词人见窗外榴花将谢,由榴花想到石榴裙,于是自然忆起在姬人裙上书写的韵事。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黍梦”指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这里形容光阴似箭,“烟”形容嫩蒲的细弱,蒲草也是时令植物。 
此二句言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但上片结句占明的“渐老汀洲烟”却是当令景象,风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这句自然联想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典故。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后逢此节日便唱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伤中,所以不忍再听招魂之曲。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前两句以景物烘托时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雏,五月梅子黄,梅熟时雨曰黄梅雨。此非必当时实见。“午镜”也是当令物品。在端午日按习俗要高悬石炼镜。说是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澡兰”,古代风俗,端午节人们要用兰汤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转回到端午,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我,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我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象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吴文英自度曲。词中多述端午风俗,中有“午镜澡兰帘幕”句,故名。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格。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暮春忆旧怀人之作。上阕寓情于景。写词人在清明前后的风雨中,起草葬花词,以示对故人的怀恋。下阕抒发作者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昔日两人曾共游西园,而今却独自徜徉。景象“依旧”人事全非,这时词人进入了自己所制造的想象世界:黄蜂在佳人抓过的秋千索上扑飞,石阶因佳人未来而长满青苔!在这里,情绪的表达和意境的想象达到前无古人的美伦美奂境界,准确地表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此种艺术手段,确实称得上“词中高境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原文】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作者: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①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

②瘗(yì):埋葬。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

③分携:分手,分别。

④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⑤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⑥中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韵》),

⑦交加:形容杂乱。

⑧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翻译】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赏析】

  这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阙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 ,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 
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现在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讲解】

  《风入松》是吴文英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词。

  吴文英(1207—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仕,但结交多显贵,世以“清客”目之。今传《梦窗词甲乙丙丁—稿》。

  梦窗词重形式轻内容。他曾说:“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为词追求辞藻精美,曾被推为南宋第一词家,《花菴词选》说:“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周邦彦),后有梦窗。”实则多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张炎语),而内容少沉著,意境欠深远。但有些小词却写得清疏可喜,《唐多令》、《风入松》等就是这类词的佳品。

  《风入松》写暮春怀人。陈洵曰:“思去妾也”(《海绡说词》)。本事之说,虽未为可信,然有助于理解词意。

  上片写风雨时怀人之状。开头两句不仅写出时令特点,而且人物进入画面,“听风听雨过清明”既点明清明节在春风凄凄、春雨绵绵中度过,两个“听”字更表现了主人公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愁草《瘗花铭》”一句,暗示了在风雨凄迷中,缤纷的落英更令人增添几分愁意,然而他却无心写葬花文章,而是满怀愁绪地追寻当年两人分手的小路,那里已是“楼前绿暗”,“一丝柳、一寸柔情”。“绿暗”表明春深,也暗写了分别时间之长。“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句,依依的杨柳,含着脉脉的深情,古人以柳寓“别情”,“一丝”即蕴“一寸”之情,可见情之深切,着一“柔”字,又暗示此属男女之情。

  “料哨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两句,继写百无聊赖的愁苦之状。在春寒料峭之时,身寒心冷,斟满浓酒,借酒消愁,然而“愁更愁”,致使睡梦难成。此句写得极为蕴藉,本是自己愁绪难眠,却怪罪于莺啼交迭惊扰了晓梦。

  下片写新晴时怀人之情。过片后的“新晴”与上片的“风雨”相呼应,表现了天气的变化,然而人物的感情并不因此而改变。主人公在风雨新晴之时,似乎春山舒展,到昔日两人天天游乐的西园林亭,像往常一样欣赏那良辰美景,然而看到的却是“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许许多多的黄蜂不断地向秋千的绳索扑去,原来那绳索上,还有她从前打秋千时,纤手留下的余香。此为全词名句,“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正如谭献所说:“‘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然而,再美的想象也不能代替现实,意念中的她并不能同行同处,这怎不令主人公感慨:“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呢?此句化用古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双鸳”指一双鸳鸯屐,此处指女子行踪。这里写林亭前,小路上都没有伊人的踪影,只有那满阶藓苔青青。这结句中的“一夜”突出了青苔生长的迅速,从而表达了深深的惆怅,“幽”字更渲染了愁情。此处借景抒情,语近情遥,故潭献评“结处见温厚”(《词综偶评》)。

  本词在内容上虽无更多深意,但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冯煦说;“梦窗词,脉络井井”,从本词章法上看,确实具有这一特色。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写风雨凄迷时怀人之愁,风声雨声,落英缤纷,杨柳依依,啼莺惊梦,无—不交织着“离愁”。下片写风雨新晴后怀人之愁,西园林亭,幽阶苔生,秋千依旧,纤手无踪,无一不满蕴着“惆怅”。本词语言虽然炼字精粹,但无斧凿痕,正如周尔墉所说:“刻画中见天然”(《绝妙好词》)。此词风格清疏蕴藉,陈廷悼说:“情深而语极纯雅” (《白雨斋词话》)。此乃极为精当之评。

 

【历代点评】

  《词综偶评》谭献云: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

  《海绡说词》陈洵云: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

  “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居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一说出于唐代诗僧皎然《风入松》歌;一说古琴曲有《风入松》。传为晋嵇康作,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名《远横山》《风入松慢》。双调74或76字,上下阕各6句4平韵。《宋史·乐志》入“林钟商”。《词谱》收有4种体式,以北宋晏几道词和南来吴文英词为正体,另有变格。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除夕恰遇立春,真非常有之事。本应颇感无限喜悦,可是对于客中的游子来说,所引发的却是无限感伤。此词上阕开头写立春日,姑娘们戴上花,显示出百花将开的消息。四、五两句对于除夕夜又是立春日也发出喜悦的一笑。“有人”以下三句写人们在欢笑中迎来新年。下阕第一句“旧尊俎”为追忆。主人公缅怀佳人除夕夜与己分享黄柑的细节,但当年良辰毕竟早已如梦,以下又是写景。“千点吴霜”乃是词人“两鬓清霜”的夸张性写照,它将景物描写与肖像描写结合在一起。“落梅如雨”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怅远而又迷蒙的审美感受。

 

【原文】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作者: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①,花信上钗股②。残日东风③,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④。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⑤,柔香系幽素⑥。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⑦。可怜千点吴霜⑧,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释】
 
①剪红裁绿:剪裁为红花绿叶。 
②“花信”句:百花按一定时令而开,称花信或花讯,犹言花期。钗股:花上的枝权。
③残日:指除岁。 
④侵晓:指天亮。新年莺语:杜甫诗:“莺入新年语。” 
⑤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俎:砧板。玉纤:妇女手指。擘(bāi):分开,同“掰”。 
⑥幽素:幽美纯洁的心地。 
⑦镜中路:湖上路,以湖喻镜。
⑧吴霜:指白发。李贺《还自会吟》:“吴霜点归发。”

 

【翻译】

  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精美的花和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斜阳迟迟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留连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径,不知处所。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讲解】

  本词写于除夕立春之夜。岁尾立春,甚为少见,它预告着春天的脚步早早地跨入岁月的门庭,她性急地驱赶着残冬的影子。
这一自然的“奇迹”掀动了词人的感兴,于是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便欣然命笔。
江南春早,除夕立春,春来更早,但更早的是姑娘与少妇的心,她们把红绸绿纱裁剪作红花绿叶插上鬓发,辉映着金钗玉饰。“剪红情,裁绿意”云系何等工巧,他把红绿绸绢虚化为“红情绿意”,这就把人物的盼春、爱春之心形象地表现于纸面了。另外“剪”、“裁”二字又把这种虚化了的“情”、“意”物质化,使其具有了可视性。吴文英是格律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他特别注重修辞的工丽典雅。这两句实在可作为他词风的代表。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乃点题之笔;残冬岁暮,春风已到。春天是不放残冬之日荒寂地离去的。她要给它以色彩和温煦,使这最后的除夕之夜也浸满盎然的春意。“有人添烛西窗”以下数句是对春意盎然的除夕之夜的描绘。“添烛西窗”暗用唐人李商隐“西窗剪烛”的典故,系指除夕之夜远行者亦归来团聚,阖家欢乐,频频添烛,要一直守岁守到天亮,迎接元旦新正的到来。“笑声转,新年莺语”进一步写出除夜与新正交替之际的美妙:在守岁不眠的欢声笑语中旧年不觉已转为新年,转为新年之晨的莺歌燕语。“笑声”与“莺语”相连结是人的欢乐与自然春光的内在联系,而一个“转”字即生动地活灵活现地点出了这种微妙的转化。
下阕写词人在除夕之夜的怀旧心绪:面对除夕筵席上的酒杯、餐点,词人的思鸟不觉又飞回过去:当年,在另外的一个除夕之夜,一双纤纤玉手曾将盏中的黄柑分成两半,词人与她一人一半地对视着甜甜地品尝。至今词人似乎还能闻到那体肤的柔香,看到那幽丽的素影……今夜梦中能回到她身边去吗?镜湖边的路梦魂会不会迷失?词人揽镜自怜,鬓边已千点秋霜,春寒销不尽这秋霜千点,又看如雨的落梅增添惆怅……这阙中追忆写得朦胧而清晰,感叹写得沉郁而潇洒,与上阙相比又是一个全新的境界,但源渊都是自然而紧密的。

 

【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迹异乡的游子,心情之难堪,正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首词上片极为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从而反衬自己的凄苦。
先写立春。“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红情”、“绿意”指红花、绿叶。赵彦昭《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花信,指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立春,人们剪好红花绿叶,作成春幡,插鬓戴发,以应时令。春风吹钗股,象是吹开了满头花朵。“花信上钗股”,着一“上”字,运笔细腻,可与温飞卿词“玉钗头上风”(《菩萨蛮》)媲美,似比辛稼轩词“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更显风流。 
再写除夕守岁。“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 
这两句已有除旧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放”用字尤其贴切,显示出梦窗炼字的功夫。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新年莺语”,援用杜甫“莺入新年语”(《伤春》)诗意。
以上的一切,欢欢喜喜,均为客居他乡者的耳闻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围的热闹与欢乐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和哀伤,而且使这份寂寞的哀伤更让人难以承受。这位客居、有家难归的人,失去了与亲人团圆之乐,真是“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能不唤起下片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陈洵评此词云:“前阕极写人家守岁之乐,全为换头三句追摄远神。”( 《海绡说词》) 
换头云:“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词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纤纤玉手为自己破开黄橙,那幽香似乎还萦绕在周围。回忆及此,当然别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衬处境之可悲,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此处又以昔之温馨反衬今之凄苦。 
对往事的追忆、神往,终于走进了梦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递,过去的美好回忆,连梦中也难以追寻了:“归梦湖边,还迷境中路。”湖水如镜,梦影朦胧,难觅归路。往事散如轻烟,徒增无穷怅惘而已。 
往事如烟,而今,与谁相对呢?“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吴霜,用李贺《还自会稽歌》字面:“吴霜点归鬓。”如今是春风吹融了冰雪,可是永远不能销去飞上鬓角的寒霜,已经够可悲的了;更何况,落梅如雨,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这岂不令人凄绝!杜甫咏梅诗意:“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与此词意趣相一致。 
梦窗此词委曲含蓄,欲藏还露,颇得清真风神,而其抒情笔触又了然可寻。吴梅论梦窗词云:“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细心吟绎,觉味美于方回,引人入胜,既不病其晦涩,亦不见其堆垛。”(《词学通论》)自是研讨有得之言。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命。有真情流贯其间,则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与风格,都有其动人之处。此词后半,愈来愈奇。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词中少见,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可与比照。歇拍处,情意的痛切,设想的妙巧,堪与东坡咏榴花词“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贺新郎》)前后相映生辉。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莺啼序·春晚感怀|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莺啼序·春晚感怀》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吴文英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词,尽管后世学者对其创作背景及主旨多有争议,但词中所彰显的怀悼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莺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诸作中篇幅最长、最完整、最能反映与亡妾爱情关系的一篇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它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寄慨遥深,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


【原文】


莺啼序·春晚感怀


作者:吴文英


残寒正欺病酒①,掩沉香②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③树。念羁情④、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⑤。溯⑥红渐招入仙溪⑦,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楼。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注释】

  ①病酒:饮酒过量而不适。

  ②沉香:沉香木。著旬香料。

  ③吴宫:泛指南宋宫苑。临安旧属吴地,故云。

  ④羁情:指情思随风游荡。

  ⑤娇尘软雾:这里形容西湖热闹情景。

  ⑥溯:逆河而上。

  ⑦入仙溪: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这里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翻译】

  暮春的残寒,仿佛在欺凌我喝多了酒,浑身发冷而难受,我燃起沉香炉,紧紧地掩闭了沉香木的华丽的窗户。

  迟来的燕子飞进西城,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风光已衰暮。

  画船载着酒客游客玩西湖,清明佳节的繁华就这样过去了,看着暗烟缭绕着吴国宫殿中的树木,我的心中有千万缕羁思旅情,恰似随风游荡,化作了柳絮轻扬飘浮。

  我曾经有十年的生活在西湖,依傍着柳树系上我的马匹,追随着芳尘香雾。

  沿着红花烂漫的堤岸,我渐渐进入仙境般的去处。你叫侍儿偷偷送来情书,把一怀芳心暗暗倾诉。

  在温馨幽密的银屏深处,有过多少快乐和欢娱,可惜春长梦短,欢乐的时光何其短促。

  你掺着红粉的眼泪,沾湿了歌扇和金钱刺绣的衣服。西湖的湖堤昏瞑空寂,夕阳中的西湖美景,全都让给了那些鸥鹭。

  幽兰转眼间就已经老去了,新生的杜若散发着香气。我在这异地的水乡漂泊羁旅。

  分别后我也曾访过六桥故地,却再也得不到关于佳人的任何信息。往事如烟,春花枯萎,无情的风风雨雨,埋葬香花和美玉。

  你生得是那样的美丽,清澈透明的水波,却要把你的明眸妒忌,那苍翠葱茏的远山,见到你那弯弯的秀眉也要含羞躲避。

  江面上倒映着点点渔灯,我与你在画船中双栖双宿。当年在渡口送别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你住过的妆楼依然如往昔,分手时我曾在败壁题写诗句,和着泪水的墨痕已经蒙上了灰尘,字迹也已经变得惨淡而又模糊。

  登上高高的亭楼我凝神骋目,只见一璧芳草延到天边处,叹息自己那一半已经雪白如苎的鬓发。

  我默默地翻检着旧日的物品。

  你留下的丝帕上,还带着离别时的泪痕和香唾,那是以往悲欢离合的记录。

  我就像垂下翅膀的孤凤忘记了归路,又像孤苦无依的孤鸾懒得飞翔起舞一样。

  我要把满心的悲伤痛恨写成长长的情书,但见蓝天大海上沉没鸿雁的身影,有谁来为我传达相思的情愫。

  只能把相思之苦寄托在哀筝的弦柱,独自弹出满心的愁苦。千里的江南处处令我伤心,你的灵魂是否就近在眼前呢,你可以听见了我哀怨的词章如泣如诉?


【赏析】

  此词为梦窗词集中的名篇佳作。全词四片,前两片写生离,后两片写死别。首片描述清明春寒袭人,残春柳絮添愁的景象和词人病酒醉眠,羁情游荡的伤春恨别之情。二片追忆客游西湖十载间与情侣的艳遇欢情。三片写别后重访西湖,以“事往花萎、瘗玉埋香”之暮春风雨葬埋残花景象,隐喻情侣遭不测风雨而亡逝的悲剧。“记当时”四句写重过桃根渡诀别之地,重访青楼题诗破壁,寻贾泪墨残痕。以“惨淡”二字传达出词人睹物怀人的伤情之痛。四片哀悼情侣离魂。“危亭”三句慨叹岁月流逝,鬓发半白,年老愁深。“暗点检”四句写词人重访青楼,寻觅情侣遗帕之泪迹唾痕,以“迷”、“慵”二字写孤凤之迷路不返,离鸾之孤残不舞,暗喻人亡镜破,不复团聚。“殷勤”七句申发悼亡之痛:欲寄相思书信以诉长恨,人间与幽冥如隔茫茫大海,鸿雁难渡:欲借哀筝之怨曲以吐相思,招离魂,然而,断魂缥缈,难以觅寻,徒增哀痛,流露出伤离悼亡,绵绵无绝之长恨。本片以开阔之境写长恨之情,又是“暗点检”,又是“漫相思”,最后以招魂古曲收束全词,更显沉郁凝重。

 

【赏析】

  本词是春晚感怀伤离悼亡之作。一共四片240字,是最长的词调。本词抒写春晚感怀,融伤春、怀旧、悼亡于一体,情感真挚深切。第一片以写景起兴,写暮春景色,引出羁旅之感和忆旧友之情。第二片叙述当年和情人游西湖的艳遇欢情。第三片写重游湖上而物是人非,可惜往事只可成追忆。第四片结束全篇,写相思之苦,伤春叹老,抒发寻死者的无限哀悼。本词描写哀春伤别而饱含悼亡之意。所悼者当然是作者杭州之爱妾。第一片以景导入,描绘了如画般的风景,暗暗比喻了伤春怨别之情。“念羁情”三句是启下,暗转到下片对往事的回忆。第二片追溯到以前的情事,描写了情人初遇时的情景。极力描绘当年与恋人一见钟情,幽会约会爱的风情。“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三句极其含蓄温婉,带有很强的暗示性。锦儿传书,恋人相约留宿在寻香暖玉,当然没以心思去观赏斜阳映照的美景了。故曰“总还鸥鹭”,情景交融,可谓生花妙笔。第三片描述别后种种情事,流光飞逝,物是人非,自身羁旅,伊人已逝,空见壁间题诗,睹物感怆。侧重于悼亡。第四片总束全篇,极力描写了相思之苦与悼亡之情。全篇情深意挚,字凝语练,结构缜密大开大阖。层次分明,是吴文英的代表作之一。陈廷焯赞本词曰:“全章精粹,空绝千古”(《白雨斋词话》)。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莺啼序》,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吴文英词。四叠,二百四十字,为词牌中字数最多的一个。《词谱》以吴氏“残寒正欺病酒”词为正体。第一段八句四十九字,二段十句五十一字,三段十四句七十一字,四段十四句六十九字,每段各四仄韵。又名《丰乐楼》。


【格律】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吟咏友人与其所恋者分别的词,上阕主要写送别之意。“沈郎”指君梅津,“暮愁锁”的“残柳”指梅津所眷恋之人,“恨水迢迢”,指两人的离别。下阕“仙人”指伴酒小妓,“醉鬟”指梅津恋人,以下几句,都是咏二人别情。就全词而论,由于是咏他人别情,真情实感不多。但此词用字却很精妙,诚如万树所言:“梦窗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然其用字准确处,严、确、可爱。”

 

【原文】

  《惜黄花慢

  作者:吴文英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伎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

  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①。暮愁锁、残柳眉稍。念瘦腰、沈郎旧日②,曾系兰桡。
 
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醉鬟留盼,小窗剪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梦翠翘④,怨鸿料过南谯⑤。

 

【注释】

①红衣:荷花。 
②沈郎:梁朝诗人沈约。 
③《九辩》难招:即《九辩》难招断魂。 
④翠翘:女子首饰,指代所思女子。 
⑤南谯:南楼。

 

【赏析】 

这是吴文英饯别好友尹惟晓的一首词。词中借与友人离别之苦,进而联系到自己与情人的久离之苦,陈询《海绡说词》中所谓此词“题外有事”,可能就是指的后一种凄苦。

  “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开篇明旨,点明“送客”:“长桥”,即吴江垂虹桥。“试霜”、“枫落”,点出时间是霜夜枫落的秋天。并借以表达送别时的凄清景色。“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四句以对偶形式出现,浓墨刻画,水行相送,伤离惜别的情景。客船面向无有尽头的水天而去,向后一望,离城却越来越远。主客离别之处已隐约可见,意味着分袂在即。而一水迢迢,充满离恨,也象水天远去无尽。“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写水中、岸上所见影物,进一步描绘离情。“红衣”,指荷花,翠叶凋零,花老香消,情兼比兴。“残柳”是岸上之物,它枝叶黄落,愁烟笼罩,也好像在替人惜别。睹凋荷而伤年华,见残柳而添离恨,迟幕之嗟,离别之恨,于此交融,令人难以为怀。“念瘦腰”三句,是从“残柳”生发,感旧伤今,互相映衬,愈增离思。“沈郎”,原指沈约,用其瘦腰事以自喻。过去也曾小泊江边,傍柳系舟,但心情不同,以昔乐衬今苦,使离别黯然消魂之情状愈加突出。

  上片以浓墨重彩刻画了秋日的惨淡景致,衬托出送客的悲愁,深得情景交融之妙。亦为下片写惜别奠定了基调。 

   饯别席上,当地有一个姓赵的主簿命小妓唱清真词侑尊,其中可能有别的词。换头“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三句,用箫史、弄玉吹箫,其后夫妇成仙的旧事,喻倚箫唱清真词的小妓,歌声美妙,好似凤鸣一般。《九辩》传为宋玉所作。

   这里把这两个典故联系起来,意谓即使有象弄玉吹凤箫那样悲咽,作《九辩》的宋玉那样的才华情思,也无法招悲痛欲绝的送客断魂。这断魂,分成天上和地下两路随飞云、寒涛流驶而去。一方面小妓之歌,载着离恨,飞上云霄;另一方面,客人最终仍得要乘船而去。“素秋”指悲秋伤别之情,不可能因客人的离去而消失,只有一缕断魂,趁着寒涛败叶,一直跟客船远至天涯而已。结句“梦翠翘,怨鸿料过南谯”,更是神思缥缈。翠翘指所思女子,可能词人因“醉鬟留盼”而联想到所思念的情人。他梦想远方的情侣,但不能相见,所以这颗离心恐也会随过南楼的悲鸿而远去吧?此处是化用赵嘏“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的诗意。 

   这首词虚实、隐显、真幻互相结合。上片开头“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是实叙。“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寄离愁于枯荷残柳,已是虚实结合,似是显而隐了。“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是虚实结合,表现了灵魂深处隐微,复杂的情感。下片写僧窗惜别,是实,但别思飞扬,已成虚写。通篇读来,虽显隐晦,但亦回味无穷。

 

【讲解】

  这是吴文英饯别好友尹惟晓的一首词。“送客吴皋”三句,以实叙开头,点明“送客”;长桥,即吴江垂虹桥,见《吴郡志》。“试霜”、“枫落”,点出时间是在秋天霜夜枫落之时。唐崔信明有“枫落吴江冷”佳句传世。此用之,以写出送别时的凄清景色。下面几句乃着意渲染“望天不尽”四句以对偶形式出之,极写水行相送,伤离惜别的情景,情致绵邈。客船面向水天而去,而无有尽头,向后一望,则离城越来越远了。主客离别之处已隐约可见,意味着分袂在即;而一水迢迢,充满离恨,也像水天远去无尽。前“望天”二句写景,而景中含情;后“离亭”二句写情,而情中带景:深得景语情语浓淡相间之妙。“翠香零落”以下五句,写水中、岸上所见景物,进一步描绘离情。“红衣”,指荷花,翠叶凋零,花老香消,情兼比兴。李璟《浣溪沙》有句云:“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王国维以为有美人迟暮之感。“残柳”是岸上之物,它枝叶黄落,愁烟笼罩,也似替人惜别。睹凋荷而伤年华,见残柳而添离恨,迟暮之嗟,离别之恨,于此交织交融,令人难以为怀了。“念瘦腰”三句,再从“残柳”生发,感旧伤今,今昔映衬,愈增离思。“沈郎”,原指沈约,用其瘦腰事,此词人自喻。过去也曾小泊江边,傍柳系舟,但心情不同,以昔乐衬今苦,而离别黯然消魂之情状愈加突出。

  上片写送客的情景,下片则写僧窗夜饮惜别的情景。饯别席上,当地人姓赵的主簿命小妓歌清真词侑尊,所唱可能有别词,如《兰陵王》(柳阴直)、《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尉迟杯》(隋堤路)、《浪淘沙慢》(昼阴重)等都是。换头“仙人”三句,用萧史弄玉吹箫,其后夫妇成仙事,此只喻倚箫唱清真词的小妓,歌声美妙,好似弄玉吹箫作凤鸣一般。《九辩》传为宋玉所作,开头有“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这里把弄玉、宋玉两个典故联系起来,意谓即使有像弄玉吹凤箫那样悲咽(即指小妓所歌清真词),作《九辩》的宋玉那样的才华情思,那也无法招悲痛欲绝的送客断魂。这断魂,分天上地下两路随飞云、随寒涛流驶而去。一方面小妓之歌,载着离恨,飞上云霄(醉鬟即指小妓,她也同情离别,故云留盼),这是说断魂化为歌云而飞上天去;另一方面,客人还是要乘船而去。素秋指悲秋伤别之情,不可能因客去而消失,只有一缕断魂,趁着寒涛败叶,一直跟客船远至天涯而已。写得真是离魂踯躅,别思飞扬。梦窗生花妙笔,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甚至可以触着的生动形象,所谓情景结合之妙,就表现在这些地方。结句“梦翠翘,怨鸿料过南谯”,更是神思缥缈。翠翘指所思女子,可能词人因“醉鬟留盼”而联想到所思之情人。他梦想远方的情侣,但不能相见,我这颗离心恐也会随过南楼的悲鸿而远去吧?这化用赵嘏“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的诗意。陈洵《海绡说词》说此词“题外有事”,可能就是指这些地方。

  此词幻与真结合,隐与显结合,虚与实结合。上片“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是实叙,写实景,故易懂。“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寄离愁于枯荷残柳,得情景交融之妙,已是虚实结合,似显而隐了。“念瘦腰,沈朗旧日,曾系兰桡”,不着重写今日的吴江小泊,而追溯旧日之在此系船,今昔映衬,虚实结合,表现灵魂深处隐微、复杂的感情,看似写旧日,实是加倍写今日。下片写僧窗惜别,是实,但别思飞扬,如“《九辩》难招”,“歌云载恨,飞上云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等都是幻想飞翔,而又不离实事实景。结句似乎离开了题目,想到自己身上去了,但此由自己与梅津的离别之苦,联系到自己与情人久离之苦,在形象上还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梦窗词往往幻多于真,醉多于醒,虚多于实,所以似乎隐晦,有些难读,但如反复吟味,注意其虚实结合处,那么不但可以自隐至显,由虚返实,而且其感情的脉络线索也是可以把握的。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故地重游,将身世之叹融进景色描写中,厚实沉重。上阕写景。楼前景色如画,由“东风紧送斜阳”逼出“顿老相如”。词人炼意炼句,用心精细。下阕第一句“伤春不在高楼上”,将忆旧伤别之情托出,跌宕起伏。“怕舣游船”句,实“怕”在水中见到自己清瘦的倒影!“飞红”三句伤春。“吹尽”、“泪满”一联凄凉萧瑟,触动词人无限哀情。这哀情,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家国的。

 

【原文】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作者: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注释】

丰乐楼:宋代西湖名胜之一。在临安(今杭州)丰豫门外,原名耸翠楼,据西湖之会,千峰连环,一碧万顷,为游览之最。

分韵:一种和诗、和词的方式,数人共赋一题,选定某些字为韵,用抓阄或指定的办法分每人韵字,然后依韵而作。

凝妆:盛妆,浓妆。

凭阑:倚靠栏杆。

题:题诗。

醒馀:指醒酒后。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相如:司马相如,汉代文豪,所作有《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等赋。这里是作者自指。

舣:船拢岸停泊。

清臞:清瘦。

平芜:平旷的草地。

 

【翻译】

  一丛丛修长的青葱翠竹,宛如盛妆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我穿过竹林来到楼前,把马匹拴在楼前的柳树。登上高楼凭栏远望,清澈的湖水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图。这浓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笔,楼前斜行飞翔的大雁,就好象画面上题款的楷书。东风凄凄,仿佛在紧催送夕阳西下,阵阵晚风渗透着凉意,将我们的酒意吹醒消除。我独自一 个人在哀伤感叹,在花前观赏留连还能有多少机会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这样的迅速。更令我伤心的时候,并不是在高楼上登临极目远眺,而是在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已的清瘦的面目。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若,搅得翠波翻覆。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

 

【赏析】

  丰乐楼是宋朝杭州诵金门外的一座酒楼。淳祐九年(1249 年),临安府尹赵与重建。吴文英在淳祐十一年春在此宴饮时曾作《莺啼序》,为时人传诵。这首《高阳台》,从内容看,应是他晚年重来时所作。

  起首“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三句写丰乐楼内外所见景色,由酒楼边的修竹,写到楼下的垂杨,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

  “‘凝妆’,远见;‘驻马’则是从近处观察;‘凭阑’,已登楼。”“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二句紧承第三句。凭阑一望,展现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开图画;而天际适有雁阵掠过。又恰似这幅画图上题写的诗句。到此,写足了望中所见之美景,也点出了分韵题之事。接下去,作者跳过了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在“东风紧送斜阳上,弄旧寒、晚酒醒馀”两句中,所写的已是酒醒之后。句中以“东风”点明季节,以“斜阳下”点明时间。其“旧寒”二字则暗示此次是旧地重游,从而引出过拍“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三句。这时,酒已醒,日已暮,晚风送寒,一天的欢会已是场终人散。词人抚今思昔,楼犹是旧楼,景犹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其怅惘之情,近似苏轼《东阑梨花》诗所写的“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里,巧用“顿”老,以见岁月流逝之疾和人事变化之速。
 
下片换头三句,既紧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伤春”之感,而又把词意推开,另辟新境,可以说既达到了“藉断丝连”、又达到了“异军突起”的要求。上片,句句不离丰乐楼;下片却一开头就以“不在高楼上”五字撇开此楼,而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可是,词笔刚转换,随即又推开。下面“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琱”两句,又把想象跳跃到游湖与“临流”。句中的“清琱二字是回应上片”顿老相如“句。接着,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阑、总是愁鱼“两句中,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结拍”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三句,更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此次重来故地,点点落红已令人百感交集,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吴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国势垂危,因而他后期的词句常为感时哀世之作。这首词写于酒楼会饮、即席分韵的场合,而词人竟悲从中来,从而以咽抑凝回的词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感慨。其所触发的花前“伤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楼》诗中所说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词中的“斜阳下” 、“飞红”、“吹尽香绵”,都不仅是描写景物,而是因物兴悲,托景寄意,所寄托的正是对当时暗淡衰落的国运的无限忧思。正因词人作此词之时,万念潮生,忧思丛集,因而其词情也是感触多端、百转千回的,其词笔就也是跳动变换、忽彼忽此的。词中既有空间的跳跃,也有时间的跳跃,特别是下片,步步换景,句句转意,每转愈深。但是,尽管词句的跳动大,转换多,而整首词又是浑然一体,脉络分明的。梦窗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深曲丽密,属于质实一派;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重而不滞。这首词就是在丽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灵回荡之美的佳作。

 

【点评】

  此词为作者对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词的一首和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上片写立春怀友。“残雪”五句写庭院背阴的残雪尚未消融,轻微的寒气将帷帘晃动,玉管里的芦灰已纷纷飞扬,勾画出冬尽立春的时节、景物之特征。“相思”五句应和周密原词之思越中诸友,写己之思杭州故友。“但凄然”三字则传达出梦中未见故友,梦醒犹记梅林的孤寂和凄凉的心境。下片抒写离愁。“江南”三句承“水隔天遮”,悬想和申诉故友之离愁。不仅漂泊江南,更羁游于北方古道平沙,一个“苦”字传达出故友与词人亡国流离的共同感受。“怎得”四句抒写对故友之思念与关切。最后“更消他”三句则推进一层写离愁之凄绝无奈,以景传情,勾描了一幅东风无情,摧花残落,春光消逝的画面,以“更消他”三字赋予这个画面一种美之消亡的无可挽救、无可承受的悲戚和伤痛,令人回味不尽。此词在怀友伤时的离愁中融入亡国流离的沉痛,情感深婉而沉郁。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于两结三字豆处增叶一韵者。

 

【格律】

  中仄平平,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修竹凝妆,垂杨系马,凭阑浅画成图。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韵)。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仄平平(增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自消凝, 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韵)。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仄平平(增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莫重来, 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重过“都城旧居”的悼亡之作。上阕描写今日故地重游之所见。“啼痕酒痕无限”道出一篇主题。下阕追忆以前欢乐幸福的生活。“春梦人间须断”承上阕,倍感凄凉,感悟到人生如梦。绣屋下五句,写具体“梦缘”情事。“红颜先变”暗示佳人早夭。最后境界肃穆:离别故居之际,独立桥上,悼念爱妾和逝去的岁月……词情凄迷哀婉,也有人认为此作也寄寓着对故国的思念。

 

【原文】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作者:吴文英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①,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②?紫曲门荒③,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④。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⑤。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注释】

①渍(zì):浸染。 
②涴(wò):弄脏。尘:被泥尘弄脏。浣:洗。 
③紫曲门:词人故居门名。 
④谢堂双燕:见前周邦彦《西河》注。 
⑤能短:这么短。能:同“恁”。

 

【翻译】

  那湖光山色仿佛也看惯了我的醉熏熏的嘴脸,满身都是啼痛酒迹,渍污了我的春衫。我再一次来到京都临安客居,想到残破污浊的衣服,再也无人缝补洗涮,不免感到哀伤。热闹的街头巷陌门径一早已经荒芜了,我沿着残破的断瓦残垣,看到的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荒草野蔓。东邻的屋里传来燕语呢喃,那是一对曾在朱门大院居住过的双燕。我知道人间的欢乐是非常短暂的,仿佛一场短短的春梦很快就梦醒了。只可惜当年,美好的梦竟然是那样的短暂。在锦绣的帷幄中弹奏秦筝,依傍着海棠花缠绵缱绻,在深夜里歌舞盛宴。到现在那欢乐的歌舞早已经渺无踪迹,虽然花儿的颜色还没有褪减,但是人的红颜早已改变。我站立在河桥上不想离去,斜阳下,辛酸的泪水早已经溢满了我的两只眼睛。

 

【赏析】

  吴文英一生曾几度寓居都城临安,这里有他的爱姬,两人感情一直很好。但不幸的是,分别后,爱姬去世。这首词是作者重访杭州旧居时悼念亡姬之作,情辞哀艳,体现了梦窗词的抒情艺术特色。

  “湖山经醉惯”。开头,词人面对湖光山色,不禁回忆起昔日与爱姬一起醉饮湖上的欢娱情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是说至今仍残存在衣衫上的斑斑泪痕和点点酒渍,正是当初悲欢离合种种情事的形象记录。晏几道有词云:“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蝶恋花》)梦窗由此脱胎,而词意更为丰富含蓄,表面是写过去的欢娱,实际上暗示今日的悲凉。

  “又客长安”,重新回到眼前。长安,借指临安。

  随之以一“叹”字转入伤逝悼亡的主题,“断襟零袂,涴尘谁浣?”二句,一方面形容自己凄苦飘零、风尘仆仆的情状,另一方面表达失去爱姬的伤痛情感。

  “葓尘谁浣”是用反问的语气,婉转地流露出昔日与受姬相处时感情的诚笃朴厚,意思是说:以往每到临安,必有爱姬为之洗尘浣衣,温存体贴无与伦比;今次旧地重游,却已是人亡室空,再也见不到殷勤慰问之人了。这和贺铸的悼亡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桐》)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欢虽不可复,旧居尚仍可寻。“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叙写的便是重访旧居的经过和感触,是全词的重点部分。

  紫曲,旧时指妓女所居住的坊曲。这些地方原是过客川流不息的场所,而眼下门庭冷落,满目荒凉。

  院子里,只有一口败井,青青蔓草,爬满井台,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摆。周围是死一般的静寂,唯有呢喃对语的双燕,依然栖宿在东邻旧梁之上(似乎是在诉说着人间的种种不幸)。这里,接连五句写景,其中风摇青蔓和双燕对语采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描写手法,艺术效果很好。谢堂双燕,语出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处除了表示人事沧桑,今非昔比外,又借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出自己的失却伴侣后的孤独悲凉。
 
下片由谢堂双燕引出对往日欢爱生活的美好追忆。

  欢爱的生活,如同春梦:虽甜密、温柔,可又飘忽、短暂。梦窗这里先直说:“春梦人间须断”,须,应、必。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再美满的姻缘、再幸福的爱情迟早都有终止的一天。然后,进一层说:“但怪得,梦缘能短!”令人奇怪的只是:自己和爱姬之间的缘分怎么竟如此短暂!能,意同“恁”。逝梦虽短而令人留恋无限,下文再紧扣“梦”字回忆铺叙,展衍开来。回想当年,绣屋藏娇人,纤指按秦筝。最难忘的是,我们紧挨着花枝,深夜设宴,醉入花丛。如今,风逝云散,“舞歇歌沉”,红花虽依然娇艳,而似花的人面却早已凋残,更哪儿去寻觅她那婀娜的舞姿、宛转的歌喉!这一段回忆,选择了海棠夜宴的优美场景,采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花衬人,集中抒发词人对似花美眷的怀恋和悼惜,悲恸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最后两句返回现实,以景结情,写词人不知何时已悄然移步伫立于桥头,带着满襟泪痕和满眶泪花,在夕阳的余辉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旧居。
 
吴文英是抒写艳情的能手,他善于援引心中的感思,回环地咏唱爱之歌,愁之曲;又善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助景物抒写自己的真实情感。此词通篇布局细密连贯,前以湖山开头,后以河桥收束,词笔细腻,端如贯珠,极尽才人之能事。

 

【讲解】

  这是一首感旧伤怀词,萍踪浪迹的词人吴梦窗一日路过都城临安(今杭州),来到当年曾栖息过的住处看望,但见荒草填门,井垣颓败,不禁感触纷纭,情不自胜,于是吟成此词,以抒襟怀。

  上阕着重描写故居现时的荒凉景象。开头三句交代自己自离开故居之后这许多年来的飘零生涯:“湖山经醉惯。”寥寥五字便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湖山”表现浪迹江湖;“醉”意味着借酒浇愁,生不得意;而“惯”则表示这样的生活已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为了进一步形象化,词人以“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加以具体描写。陆放翁有“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诗句,词人在这里以酒痕啼痕湿渍春衫表现自己的飘零生涯,比陆诗分量更重,其悲苦程度也更胜一筹。“又客长安”乃“过都城”的点题之笔,“长安”不过是一个借喻,实指南宋都城临安。“叹断襟零袂”二句自画出诗人窘困落魄的形象:衣衫褴褛,尚且积尘染垢,无人替他收拾洗涮。按诗人吴文英一生未曾入仕,只做过一点掌管文书的小职务,生活经常穷苦落魄,他曾有“几处路穷车绝”的词句自诉境遇的困顿窘迫。

  “紫曲荒门”以下三句写自家故居今日败落的景象:“紫曲”系京都巷陌的称谓,在紫门朱院的映衬下,自己的门前长满荒草,院中的井台破败不堪,蔓草披离,在风中摇曳着……更令人触目伤怀。“对语东邻”三句用的是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系指旧居东邻的家门亦已败落,而今为平民所居,那巢中栖着的还是当年华屋下的燕子。词中不仅写自己旧居的荒芜,也写东邻的变迁,这就较为广阔地写出世事的沧桑和朝廷的倾轧,暗示出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斗争,和日益走向衰败的颓势。

  下阕侧重描写昔日故居的繁华,由今抚昔,更表现出词人内心的伤痛。“春梦人间须断”是一句饱含哲理内涵的警语,也是词人凭吊旧居后的一声深沉的感叹:春梦是短暂的,而且其中断也是必然的,“世间哪有不散的筵席”?这是古往今来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谁也不能责怪梦缘的转瞬即逝,然而过去的记忆毕竟是让人留恋的。“绣屋秦筝”三句是对昔日美好记忆的展示:绣屋中筝声阵阵;海棠花在阶前傍着人儿开得那般娇艳;夜深了、酒宴才开;轻歌曼舞更增添了欢乐的氛围……“舞歇歌沉”三句是追述当年的情变:就在那时,歌方停,舞才歇,花还盛开着,不知为何,她便变了心,从此就再无信息……唉,昔日的悲欢都像梦一样逝去了,又如东流水般永不再返。久久地站在河桥边眺望自家荒草丛生的故居的词人要走了,却又舍不得离去,在夕阳影里,诗人的眼中满含的是苦涩辛酸的泪水。“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实在是一个漂亮的结尾,它不仅最后点明了词人怅观故居的方位和距离,而且使我们看到了词人茕茕凭吊的身影,河桥一斜阳;伫久一欲去一泪满,既有环境、时间,又有动作、情绪,这二者交融渗透,创造出一个多么充满诗意、多么富有内蕴的鲜明独特的意境呵!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八声甘州|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开头紧贴“灵岩”之“灵”字,说此山是天上星星坠落而成,联想浪漫。“幻”字续写灵岩云树贴天,吴王建宫馆于此的史实。“醉风射眼”转写怀古之情,昭示出吴王之所以败亡的根源。下阕第一句,承上将吴王失败的原因点明,认为范蠡是明智的“倦客”。“问苍波无语”呼应开头,唤起今世之忧。接着感叹自己壮志未酬的哀愁。全词将景物、历史和词人自身的感情融为一炉,意境苍茫,感情沉郁,读之催人泪下。

 

【原文】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①》

  作者: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卷厓云树,名娃金屋②,残霸宫城③。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④,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⑤,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⑥,秋与云平。

 

【注释】

①灵岩:又名石鼓山,在苏州市西南的木渎镇西北。山顶有灵岩寺,相传为吴王夫差所建馆娃宫遗址。庾幕:幕府僚属的美称。此指苏州仓台幕府。 
②名娃:指西施。 
③残霸:指吴王夫差,他曾先后破越败齐,争霸中原,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身死国灭,霸业有始无终。 
④“时”二句:靸(sǎ):拖鞋。在这里作动词用。双鸳:鸳鸯履,女鞋。 
⑤五湖倦客:指范蠡。 
⑥琴台:在灵岩山上。

 

【赏析】 

吴文英是南宋的一位奇才雅士,但他一生政治不得志,终志只能将满腹经纶寄之于词曲。既便如此,世人也多认识不到他的惊才绝艳。本篇原有小题,曰“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庾幕是指提举常平仓的官衙中的幕友西宾。灵岩山,在苏州西,以吴王夫差的遗迹而有盛名。 
这首词,通篇以一个“幻”字为眼目,借叙写吴越之争的史事写时世的兴亡和自己的一腔悲慨。由此字生发全篇,词笔如波似云,令人莫测其思。读来令人瞠目称怪。 
开篇几句,向为选注家点断为“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这是因为拘泯于现代“语法”而不了解汉文音律的缘故。词原本是音乐文学,当时一篇写就,立付歌坛,所以以原谱音律节奏为最要之“句逗”,然而长调长句中,又往往会有一二处文义断连顿挫的地方,本来可以恰好与音律相合亦不妨小小变通旋斡,而非机械得如同读断“散文”、“白话”一般。以世俗的“常识”而推,时、空二间,必须有所区分,不可混语。故“四远”为“渺空烟”之事,必属上连;而“何年”乃“坠长星”之事,允宜下缀。实际上,在吴文英的意念理路上中,时间与空间原本是不必明确区分的,二者完全可以错综交织在一起。如此处梦窗先则纵目空烟杳渺,环望无垠—— 此“四远”也,空间也,然而却又同时驰想:与如彼之遥远难名的空间相伴者,正是一种荒古难名的时间。
所以眼睛看见无边的空间,就能悟到没有开头的远古时代—— 于是乃设问云:此茫茫何处,渺渺何年,不知如何遂出此灵岩?莫非坠自青天之一巨星乎?而由此坠星,遂幻出种种景象与事相:“幻”字,在这里指的应是幻化而生的意思。灵岩山上,乃幻化出苍崖古木,以及云霭烟霞。。,乃更幻化出美人的“藏娇”之金屋,霸王盘踞的宫城。至此,才从容地将主题烘托而出。笔似十分暇豫,然而主题一经引出,便乘势而下,笔笔勾勒,笔笔皴染,亦即笔笔逼进,生出层层“幻”境,呈现于读者面前。 
以下以“采香泾”再展想象的历史图画:采香泾乃是吴王宫女采集香料的地方,一水其直如箭,故又名箭泾。宫中脂粉,流到宫外,以至溪流皆为之“腻”,语意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是脱化古人,不足为奇,足以为奇者,箭泾而续之以酸风射眼,腻水而系之以染花腥,遂将古史前尘,与目中实境(酸风,秋日凉冷之风)幻而为一,不知其古耶今耶?感慨系之。“花腥”二字尤为奇怪,大概是说吴宫美女,脂粉成河,流出宫墙,不仅使所浇溉的山花染着脂粉之香气,而且还带有人体的“腥”味。
再下,又以“响屧廊”的典故增一层皴染。相传吴王筑此廊,“令足底木空声彻,西施着木屧行经廊上,辄生妙响。”词人置身廊间,妙响已杳,而廊前的木叶,在酸风的吹拂下,飒飒然别是一番滋味——当日之“双鸳”(美人所着鸳屧),此时之万叶,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幻?又不禁感慨系之矣!
词人那变幻无端的笔法,在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幻景丛叠的意境后,适时一束,自然地过渡而下。 
过片另换一种笔调,看上去仿佛是大发议论,实际上仍在抒发感慨之情。其中意味大概是说:吴越争雄,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使美人计,派范蠡进西施于夫差,夫差被她迷惑之,其国于是灭亡,越仇得报。
然而什么是范氏功成的真正原因?回答是:吴王的沉醉。假如他能不耽沉醉,范氏怎么能功成而遁归五湖,以垂钩游玩来庆祝吴的灭亡呢?所以不是勾践范蠡有能,而是夫差甘愿乐为的结果!醒醒(平声如“星”),与“沉醉”对映。—— 为昏迷不国者下一当头棒喝。
真是可悲。 
古事已逝现在又当如何?欲问苍波(五湖—— 说即太湖),而苍波无语。终究谁能回答?水似无情,山又何若?回答说:山亦笑人—— 山之青永永,人之发斑斑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欤?抑古往今来,山青水苍,人事自不改其覆辙乎?这一疑问,最终仍是未能解开。 
倚危阑,眺澄景,见沧波巨浸,涵溶碧落,直到归鸦争树,斜照沉汀,一切幻境沉思,重新回归现实,不禁百端交集。“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是一篇之警策,全幅之精神。一“送”字,尤为神笔! 
至此,从“五湖”起,写“苍波”,写“山青(山者,水之对也)”,写“渔汀”,写“涵空(空亦水之对也)”,笔笔皆在水上萦注,“问苍波”,何等味厚,何等意永,含咏不尽。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乱鸦斜日,可以说是写实,但若说是比兴,也觉相宜。大抵高手遣辞,都是手法超妙,涵义丰盈。
一结更归振爽。琴台,在灵岩,本地风光。连呼酒,一派豪气可见。秋与云平,更为奇绝。在词人意中,“秋”亦是一“实体”,既可以“移动坐标”,也可以“计量”,所以说一登琴台最高处,才觉得刚才的阑干,不足为高,等到更上层楼,直近云霄,才发现“秋”与云乃在同等“高度。用现在的话说,”云有多高,秋就有多高!“高秋自古即为时序之堪舒望眼,亦自古为文士之悲慨难置。旷远高明,又复低徊宛转,如此,此篇之词境,也真可谓是奇境了。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韵)。

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韵)。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韵)。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韵)。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韵)。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韵)。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韵)。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韵)。






踏莎行·润玉笼绡|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踏莎行·润玉笼绡》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闺情,描写少妇端午时的特殊装束与离愁。上阕五句为五个肖像特写画面。下阕转与别怨,“隔江人在雨声中”情境真切,思念更真切。最后一句景中寓情。此词状人极为成功,人物举手投足如在眼前。陈洵云:“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海绡说词》)

 

【原文】

  《踏莎行·润玉笼绡

  作者:吴文英

  润玉笼绡①,檀樱倚扇②,绣圈犹带脂香浅③。榴心空叠舞裙红④,艾枝应压愁鬟乱⑤。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⑦。

 

【注释】

①润玉:指玉肌。 
②檀樱:芬芳的樱桃小嘴。 
③绣圈:彩绣项圈,此句指颈脖及妆饰。 
④“榴花”句:形容百褶石榴心红色舞裙。 
⑤艾枝: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裁纸为小虎形,粘艾叶以戴。 
⑥红丝腕: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用以避邪。 
⑦菰叶:蔬类植物,生浅水中,高五六尺,春月生新芽如笋,名茭白。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之日忆念他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
 
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如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我们当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王国维曾说:“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就连最不喜欢梦窗词的王国维也对此二语大加赞赏,并称其足以当得起周济的那四句话。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句所摄取的眼前景物—— ”雨声“、”晚风“、”菰叶“,既衬托出、也寄寓着作者在梦醒后难以言达的情思和哀怨,同时兼有以景托情和融情入景之妙;还因为这两句又是以景结 情,宕出远神,既合乎沈义父所说的“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也做到了沈谦所说的“以迷离称隽”(《填词杂说》)。这两句,从空间看是把词境推入朦胧的雨中,推向遥远的江外;从时间看是把词思推入凉风中的暮晚,推向感觉中的清秋。这就跳出了前面所展现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把所写的梦中之境一笔宕开,使之终于归为乌有。更从全词有,它写了梦中人,也写了眼前景。按说,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真实的。但对作者而言,其感受却恰恰相反:回味梦中所见之人,其印象是如此亲切分明;怅望眼前之景,其心情是如此凄迷无助。因此,他在上片正是以实笔来描摹虚象,写得十分真切;在结拍处却以虚笔来点画实景,写得情景异常缥缈。也许正因其幻而益真,真而益幻,所以才具有“天光云影,摇荡绿波”之美,使人深深地被这种境界所吸引,而又感其乍离乍合,难以追寻。

 

【讲解】

  这也是一首感梦怀人之作,时间是端午佳节。上片写人,首三句描绘的是:软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肤,彩扇半遮住檀红的樱唇,绣花圈饰散发出脂粉的幽香。这是从脂肤、双唇和服饰点出伊人的年龄、妆扮与姿态。“榴心”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伊人歌女的身份,再从鬓发散乱暗示她小睡乍醒的神情。“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说明伊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的娇态。

  下片首两句先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千山”句用李贺《四月》诗意:“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悠忽,然而醒后炎阳高照,窗前日影才移一箭之地,又可见午梦何其短促,这又颇具一枕黄粱的味道。接着作者思绪又跃回梦中,“香瘢”句借伊人手腕印痕说明消瘦之甚。“红丝腕”,即以红色丝线系于腕上,这是端午习俗,用以避邪。“香瘢”指旧日红丝系腕所留的印痕,“新褪”指目前红丝直往下褪,表明近来日益消瘦。此是以梦中伊人的瘦损,引出作者因之而生的怜念。

  “隔江”两句写雨声惊梦,其中景致,李廌《虞美人》上片仿佛似之:“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江雨细密,菰叶摇绿,所展现的是葱郁的初夏晚景,但对作者来说,却与一般人的感觉迥乎不同,他触景生愁,满目凄凉,禁不住发出悲秋的幽思。

  本词不用典,也不堆砌,可又并不好懂,其故安在呢?这大概是由于脱离了传统写法的轨道。历来作词都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贯串、层次井然。对小令的要求虽然不像长调那样严格,但亦不可全无规格,试以晏几道《临江仙》为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写的亦是感梦怀人。上片先写酒醒梦回,再写人去楼空以后的思念。下片回忆当年与伊人相见,并描绘了她所穿的心字罗衣,她的琵琶传情。末两句与首句呼应,点出如今见月怀人,因而引起物是人非之慨。词中以虚字“记得”、“当时”、“曾照”等贯串词意,无论是叙事或抒情,做到曲折含蓄而又前后呼应,层次分明。这也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写法,较易领会接受。与此相比,可以看出梦窗这两首小词的表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张炎称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词源》)王国维则以“映梦窗、零乱碧。”(《人间词话》)一语以概括之。两者虽都是贬语,却是以传统的眼光从反面道出个中奥秘。《踏莎行》词的结构如同散落的珍珠,句子之间不用虚字相连,首尾既乏呼应,叙述也无层次,时叙时而颠倒,脉络更无迹可求。在构思上则专写自身内心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印象,类似的手法在李贺、李商隐笔下也有出现,可以说颇具现代意识流的味道(关于这一点,近来也有人提到过),而在前人看来,这样的“创新”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只能以“零乱”、“不成片断”来褒贬。

  试看本词上片写梦境,作者笔下的伊人形象系从几个方面得出,如透过轻绡中的玉肤、半露扇后的樱唇,散发脂香的圈饰,其间不用虚字相连,又无前后必然的关系。至于“舞裙”闲置、“发鬟”生愁,虽然反映了伊人的身份、感情,亦是作者主观联想所及,并非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乃是出之于思妇之口,在温庭筠说来,只是客观描叙。另如“空叠”、“愁压”也都是作者本身印象中的产物。

  再看下片前三句跳跃性极大,用传统的眼光衡量,则是时而说东,时而说西,各自独立,不相关联。“午梦”句刚点明上面所写是梦境,下文却又立即折入梦中,所摄取的伊人手腕印痕亦是借以透露作者的思恋之情。“隔江”两句又以眼前自然景色衬托内心迷惘。“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时当夏令江上暑雨,而他却闻雨声而生“秋怨”,这种时序颠倒乃是来之于悲离伤别的感情变化,那“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怅惘,使词意充满着朦胧的感伤情调,从而体现也似梦非梦,若秋非秋的意境。

  王国维自称“最恶梦窗、玉田。”(《人间词话》)但他又说:“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此二语给予我们以迷离惝恍、似是而非的感觉,正如晃动于水波之间的天光云影,是那样的不可接近而又难以捉摸;也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使人在企待和寻觅的悬念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王氏之所以对这两句表示欣赏,其原因殆在于此。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瑞鹤仙》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怀人词。上阕写怀念对方情景。前三句写花飞人去,搅起思绪。“重杨”、“吴苑”、“旗亭”、“烟冷”、“河桥”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兰情”句写惜别时对方流露的深挚恋情,她使得词人为思念而消瘦。下阕设想对方念己。“凄断”为伊人活动罩上一层总体氛围。“流红”、“缺月”二句刻画春光消逝,形单影只。“歌尘凝扇”,伊人久已无心歌舞。“拚分钿”以下,显示情人内心痛苦、矛盾。最后以梦中相见作结。

 

【原文】

  《瑞鹤仙

  作者:吴文英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①,河桥风暖。兰情蕙盼②。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③、吟骨萦消,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④。歌尘凝扇。待凭信、拚分钿⑤。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⑥,也应梦见。

 

【注释】

①旗亭:市楼。 
②兰情蕙盼:兰、蕙为芳草,喻芬芳的情感和多情的眼神。 
③争:怎。 
④孤楼留燕:唐武宁军节度使张愔卒后,其爱妾关盼盼独守燕子楼十余年。 
⑤分钿:将金钗钿盒分为两半,情人各执一半,以为凭信。 
⑥蓬莱:仙境。此指所思佳人居处。

 

【翻译】

  晴日里游丝牵动我思绪混乱,像在空中飘转一样,更何况对着面对着青碧的吴江和西斜的落日,伊人就像片片落红一般,随着春风飘得非常遥远。低垂的杨柳深荫幽暗,遮掩着古老的吴国宫苑。记得那一年的寒食节,酒旗飘摇的楼亭正烟雾清冷,河桥上春风和暖的吹送着。你那美丽的秀目秋波流转,深情顾盼,情意无限。在暮春时节里摆起的酒宴间,那种温馨幸福的情景,惹得我相思不断。又怎么会想到吟诗篇的我,如今瘦得如此可怜,以至渐渐地把旧日的春衫,一次一次地往瘦里重新载剪。我凄伤魂断,眼看着千重水波卷起千层波浪,残缺的夜月孤独地悬挂在楼外,我总是无法留住一定要飞往远山的飞燕。只有她曾用过的小扇,任凭时光流逝,尘土盖满,依旧珍藏在我的身边。我想要写一封书信,和她永远分手情义断绝。多少次把灯光挑亮提起笔管,可怎么也不忍心把信写完,又只好偷偷地含着眼泪把铺开的信笺暗暗收卷起来,但愿我的魂魄,能够飞到蓬莱仙山,在幽渺的梦境中与她相见。

 

【赏析】

  这首梦窗词较有特色。上阕写江湖飘泊文人的相思之情。下阕写女子思恋他的一片幽怨。把恋爱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对比起来,别有一番艺术审美情趣。

  在用语上雅俗融一,属于通俗晓畅的一类,并且和曲有相通之处。当时梦窗可能正旅住吴门(苏州),季节正逢寒食。该词表现的是距离美,反映一种彼此因消息难通而产生了隔膜的忧郁心情。

  古代飘泊文人对自然景物异常敏感,词首即描写暮春三月引起的离情别绪。“晴丝牵绪乱”三句所写景物有似于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清明、寒食时节已经可以看到虫类吐到春空中游荡的丝。第一句绪字就是离情别绪,朱敦儒《念奴娇》:“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悲戚。燕语莺啼人乍远,还是他乡寒食。”和第三句“花飞人远”可以互相映衬。不同的是作者还面对夕下清澈的吴江。第四句“垂杨暗吴苑”是由斜日沧江更进一步写。吴苑是吴王阖闾所建林苑,包括姑苏台、长洲、石城等地(见《吴越春秋》)。韦庄《忆江南》:“柳暗魏王堤”,邓肃《南歌子》:“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都是相似笔法。吕本中《减字木兰花》:“花暗长堤柳暗船”,也喜欢用暗字,写暮色对心情的感染。

  下二句点时序:“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旗亭是酒楼,烟冷点明正值寒食节。河桥是姑苏的河桥,已是春风暖人的季节。周邦彦《琐窗寒·寒食》:“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与梦窗词景色无异。

  下一句就是写旗亭所见歌女子。“兰情蕙盼”句写在旗亭所遇歌女于顾盼间脉脉含情,周邦彦《长相思慢》:“美盼柔情”,《拜星月慢》:“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都是同样写法。但他无心理会新的相逢,却勾起对旧相知的怀念说:“惹相思,春根酒畔。”春根就是春末,酒畔即酒肆边。上阕结尾写:“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形容旧相知并不了解他的相思之苦,词人因对她魂牵梦绕而形容憔悴衣带渐宽。“又争(怎)知”,含怨意。

  下阕却转而写旧相知那一边。全从女子一面下笔:“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写女子凄凉魂断,怅对层层细浪,漫卷残红,一钩残月伴照孤楼,象征离别后的冷清孤单,而“总难留燕”句写女子所居之凄寂,连呢喃双燕,也不愿进楼中作巢与她相伴。女子相思之苦也到了生怨程度。下面递进写“歌尘凝扇”,往日歌舞红尘,久已凝在舞扇上。很像周邦彦《解连环》:“暗尘锁,一床弦索。”一样是停歌罢舞。下五句写欲拟诀书:“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分钿,本《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这里分钿作永诀意解,即拚出去分金饰盒的一半给你表示从此断绝。拌即判、拚的意思。但又很矛盾,所以说拭着挑亮灯芯,备好纸笔,却依旧不忍,又把写上字、滴过泪的信笺,偷偷卷起。心理层次写得细密有秩。顾敻《诉衷情》:“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似乎异曲同工。

  结尾写:“寄残云剩雨蓬菜,也应梦见。”词笔拓展开,以痴言呓语结束。意思是说:即使寄魂魄于蓬莱出的残云剩雨,也盼与你梦中相见。以幻想之语作这一片痴情的自我宽慰。

  这首词描摹词人和情人相思的两种不同心态,写得恰如其分。“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与“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等句写景抒情,处处入画,清逸动人。“兰情蕙盼”、“笺幅偷和泪卷”等句,较通俗,有曲意,刻画传神。

  上下阕都有波折、顿挫,然后用层层递进笔法,写到尽致处,又化为无声的呼唤,别有一番意在言外的艺术构思,并不是人所习见的直白铺陈。此词也可品出梦窗用字的特色。如“春根”一词就很新,这同他写溪边有时用“溪根”,云边有时用“云根”一样。梦窗也善用“偷”字,“笺幅偷和泪卷”以偷字表现含蓄幽婉,用法极尽工巧。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鹧鸪天·化度寺作|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鹧鸪天·化度寺作》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原文】

  《鹧鸪天·化度寺作①》

  作者:吴文英

  池上红衣伴倚阑②,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③,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④。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释】
 
①化度寺:《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②红衣:莲花。
③殷云:浓云。
④愁黛:愁眉。

 

【赏析】

  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这首词是作者在杭州思念苏州家人的,被思念之人当为他的苏州姬妾。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象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象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鹧鸪天》据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平韵,五十五字。上片七言四句,相当于一首七绝。下片换头两个三字句,如改为七言仄脚句,也是一首七绝。可见此调由一首七律演变而成。上片两个七字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前人用对偶的较多。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在临安思念爱妾之作。上阕开头一句“人去”即指爱妾早夭。回忆往事,犹如一梦。下阕“雨外蛩声”是眼前景,“细织”、“霜丝”写白发渐多。但一切对方无从知道,我却独对秋灯老去,这才令人无限感伤!此作采用时空跳接,现实与梦境交织等手法,营造出一个凄清而又令人痴迷的境界。

 

【原文】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作者: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注释】

扬州一觉: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霜丝:白发。

萧娘:女子泛称。

长安:此处指临安(今杭州)。

几:多么,感叹副词。

 

【翻译】

  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却被窗外鸟儿的啼声惊醒了。只见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刚刚拂晓,楚山迷蒙不清。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夹杂着蟋蟀的哀鸣,仿佛织布机梭在来往穿行,织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满头白发。这种凄清艰苦的境况,即使我告诉伊人,恐怕也难以体会到我现在的心情。我遥望京师,独自一人对着一盏荧荧秋灯,怎能不百愁俱生,那丝丝白发,怎能不再添几茎?

 

【赏析】 

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上片写梦中所见,叙别离而托之于梦境,虚处实写,颇有情致。首三句借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诗意,写人去雁杳,是从别后写起,然后再补写别时情景:男女二人伫立河桥,执手话别,依依难舍。下片写离别后叹衰老而寄相思,词调清苦。“云淡星疏”四句,结构上有倒装。“听啼乌”三字本来应在最后,但用者将其放在中间,不仅公是用韵的需要,而且可以加重埋怨、遗憾的语气,也使句法变化生动,词意曲折,增加了趣味性。全词中情景兼融,韵致清雅。陈洵《海绡说词》云: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词则沉朴浑厚,直是清真后身。

 

【读后感】

  又一次在梦中,在缠绵而又让人感动的虚幻之中,我又梦见了她。我她在梦里倾诉着离别的惆怅和思念。然而,还是不得不承认,那仅仅是场梦。她已经离开很久了,就像曾经飞过西楼的鸿雁一般。这样寂寞的心情,不由得重新审视她离开后自己的心情,才真正体会了当年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慨叹。淡淡的云,稀疏的几点星光,天已破晓,一道清白的冷冷曙光,好像总是这样就又到了分别的时刻。我们站在小河的桥上,想说得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还是默默站着,听者清晨小鸟惊破静谧的鸣叫声吧。
    
秋雨声中,虫儿早早就开始低声私语,也就是在这秋雨秋声中,我怀念你的悲伤思绪不知不觉编织出了千丝万缕的白发。离开我、离开人世间的她又怎么会知道这样的悲凉感受?她更不会知道,临安城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寂寞的无边暗夜中独对寒灯,让岁月和思念把自己熬建成垂垂老人。

  常常会觉得相爱的人中的一方离开世界是让爱情永恒的最好方式,可这又会是多么困难的选择啊。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可是放不下近在眼前、近在耳边的爱情;即使放得下,如果真的爱那个人,又怎么能舍得让她承受失去爱人的无助心情。即便是知道这个伤口在他常常的生命中总会有另外的人抚平,还是不忍心看他有一点点的痛苦孤单。这样的心情。所以宁愿在平淡中看着爱情的酒精蒸发,在每天同样的一句问候声中相伴着老去。在黄昏里殷红的夕阳下共同回首来时走过的风风雨雨。
 
所以还是固执地坚持自己应该和爱人一起死去,或者起码死在爱人之间,这样无疑比较自私,但也比较幸福些。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那么逃避孤独的人一定更是可耻的,因为本质上连成受孤独的勇气都没有。

  可是好在还有爱人的勇气、相信爱情的勇气,被美丽的、哀伤的爱情感动的勇气。我想这就够了。在我们还真真实实拥有爱情的时候,好好珍惜,不需要太多的负担。如果这份爱能长久,就在现实中把它变成最深厚的温情,在观念中让爱情便成永恒;如果不能,那也改为爱过的人大声祝福。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做到的,不要等到来不及了才深深叹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夜游宫》,词牌名,又名《念彩云》、《新念别》。《清真集》入“般涉调”。双调五十七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作者陪吴潜沧浪亭观梅,抒发了词人缅怀英雄、感时忧国的情怀。上阕前一半追忆韩世忠大败金兀术的英雄壮举。后一半写词人与吴潜来游韩世忠所置的沧浪亭别墅,恍如隔世。下阕写沧浪别墅观梅。“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写得情趣与境界活灵活现,为下句“此心与、东君同意”作了铺垫,突出了词人梅花一样高洁的情操。接着抒发今不如昔的愤慨,对南宋小朝廷进行婉讽。

 

【原文】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①》

  作者: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②。访中兴、英雄陈迹③,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④,梦断神州故里⑤。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⑥,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⑦。后不如今今非昔⑧,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注释】
 
①履斋先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淳中,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沧浪:沧浪亭,在苏州府学东,初为吴越钱元池馆,后废为寺,寺后又废。 
②桥木:指梅树。 
③中兴英雄:指韩兴忠。 
④“战舰东风”句:指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兀术掘新河逃走。 
⑤神州故里:指北宋沦陷领土。 
⑥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 
⑦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⑧后不如今今非昔: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翻译】

  高大的树木上翻滚吞吐着云气,我们为了瞻仰大宋中兴英雄韩世中的业绩,追思前朝的旧事,而共同来到这里。当年的东风是多么的吝惜,甚至不肯让将军的战舰借一点儿力,给战船乘风破敌的便利。致使抗金,恢复神州河山大业功亏一箦,致使将军收复中原的大志,如同梦境般虚幻迷离。韩将军只好含恨返回故里,在吴宫旧址筑起一座休闲的小筑。如果他能化成仙鹤落在这个华表上,一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仿佛是淌下无数清冷的泪滴。

  吴太守领着游春的队伍沿着长满清苔的小径石梯,去寻找将军旧日的别墅遗迹,看一看那里的梅花开了没有?在梅花边我们重唱新度的词曲,要用歌声把沉睡的梅蕊唤直起,再把美丽的春光带回大地。我此时的心情,与春风和使君相同无异。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后的岁月恐怕连今天也比不上了。对着沧浪亭下的流水,我们俩默默无语,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把酒杯频频举起。

 

【赏析】 

  沧浪亭是苏州名胜,曾为韩世忠的别墅。本篇主题由此而发,借沧浪亭看梅怀念抚金名将韩世忠并因而感及时事。可见,此词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之一,而这种作品在梦窗词中实不多见。

  “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词的前半阕从韩世忠沧浪亭别墅写起, “乔木生云气”,不仅写故家旧宅郁郁葱葱的气象,并暗示南渡的英雄人物离开此地已经很久,树木早已长得云气苍然了。 
“战舰东风悭借便”,是借用周瑜曾乘东风之便,大破曹操军于赤壁的典故。这里作反用,意思是天不助人。悭,是吝惜的意思。这句连同以下“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两句,用深沉悲壮的语言,为当日黄天荡一战未能生擒活捉金兀朮,使得英雄的陕北故乡仍然沦于敌手而倍感惋惜,特别是为韩世忠后来因避权奸迫害休官退居而寄慨。“华表月明归夜鹤”用的是丁令威化鹤重归辽东的典故。这句连同以下“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三句从当时的韩世忠转入到今日看花游春的吴梦窗,“叹当时花竹今如此”,神韵凄绝,“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和新亭挥泪含有同样说不尽的感慨,由人事说到花竹,又由花竹而感染到人事,然后用“枝上露”点明梅花,“溅清泪”双绾花和人。写得浑成自然,毫无刻意经营造作的痕迹。

  后半阕,紧接着从赏梅写起。“遨头小簇行春队。
 
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宋代知州出游,被称为”遨头“,点明此来是陪吴潜寻幽探春。问梅开否,催花唱曲,不仅是点题应有之笔,而且这里是用意双关,把催花开放,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奋图强的殷切希望。东君是春神,此处借指东道主人吴潜,”此心与东君同意“,表明宾主的思想基本一致。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今非昔比。履斋一意主和虽屡上奏疏但不蒙采纳,卒致败亡,这就是所谓的”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梦窗写此词之时已非南宋前期,因此,词意虽然表达了作者对国势的关切,但后不如今、寄恨残醉的调子是低沉的,缺乏鼓舞人心的昂扬斗志,根本不同于辛弃疾词的大声鞺鞳.这首词通篇结构严密,正如陈询所言:”前阙沧浪起,看梅结;后阙看梅起,沧浪结,章法一丝不走“。全首空气清新,用典独到,跟他其它的大部分词作截然不同,这也充分显示了词人的功力。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吴文英|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唐多令》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唐多令·惜别》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吴文英系浙江宁波人,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他一生大都是做一点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这首词便反映了他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小词明快轻捷,颇富民歌韵味。

 

【原文】

  《唐多令

  作者: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①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②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③年事:指岁月。

④“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⑤淹留:停留。

⑥萦:旋绕,糸住。

⑦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翻译】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

  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讲解】

  南宋词人吴文英系浙江宁波人,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他一生大都是做一点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这首词便反映了他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从词题看,所写的内容是与一位友人的惜别。时值清秋季节,词人愁绪满怀地与朋友作别。劈头一句便以设问的语气写道:什么情况下最使人愁呢?离别之人正逢深秋。北宋词人柳永有句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吴词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语意学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词人就眼前景物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极白,但却更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沉郁:清秋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这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而对离别之人却成为引起无限遗憾的表态。在此情景下登楼远望,长路漫漫,这对于即将踏上征途的词人越发不堪其愁,不胜其苦了……

  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心境正如这百花凋零的深秋一样空寂冷落,春天的花瓣,盛夏的绿叶都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不留一点痕迹,“年事梦中休”是词人心情的直抒;“花空烟水流”是形象化的比喻,“意”与“象”交融互补,就构成一个完满的诗的境界,令人玩味、沉吟,获得了想象的驰骋和美感的享受。“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是两组“景”与“情”的对应反衬结构语式。前句中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后句中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这样就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 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号“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词牌简介】

  《唐多令》,词牌名,也写作《糖多令》,又名《南楼令》,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衬字者。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






湘春夜月·近清明|黄孝迈|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湘春夜月·近清明》由黄孝迈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湘春夜月》这个词调,是黄孝迈的自度曲。其内容与调名切合,描绘湘水之滨的春夜月色,抒发“楚乡旅宿”时的伤春恨别的情绪。上片着重写伤春,先从枝头的鸟声写起,点出“近清明”的节令。“翠禽”,犹言翠鸟,泛指羽毛美丽的小鸟,“消魂”,是情为之动、神为之伤的意思,给鸟声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下文“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是对“消魂”所作的说明。


【原文】


湘春夜月·近清明


作者: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蹲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②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③?这次第④,算人间没个并刀⑤、剪断心上愁痕。

 

【注释】

  ①湘春夜月:词牌名。黄孝迈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②翠玉楼:此处指华丽的楼阁。

  ③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其妾的名字。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

  ④者次第:这许多情况。者,同这。

  ⑤并刀:古代作品中出现的“并刀”,有两义,一是指并州出产的刀子。二是指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此处当取第二义。


【翻译】

  临近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可惜这一片清歌,都付与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赏析】

  黄孝迈的词流传很少,但他的词的确写得“风度婉秀,真佳词也。”(万树《词律》)

  "清歌”与“黄昏”所含的情绪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悦,后者使人忧伤,相反相成,其结果是益增忧伤之感,故此二句表现为极其沉痛的感叹口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采用了拟人手法,将具有感知的品格赋予了柳花,想对它低声倾诉自己的心事,转而又:“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可见作者忧思之深重。“伤春”二字,点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叹当时旅行在湘水之滨,独自投宿在旅舍时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写冷落,却偏用“温存”的字眼,再用“谁与”来作反诘,这种写法突现了一种炽烈追求的意愿。写到此处,已近过片,须得由伤春向恨别过渡,故而“柔情别绪”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当巧妙而颇具匠心的了。

  这首词的下片更为精采。前几句,作者紧紧抓住“湘春夜月”的景色特点,将深沉的离愁别恨熔铸进去,造成了动人的艺术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这个境界是由众多形象构筑起来的一个整体,七宝楼台固不应拆碎,然而,倘求观察得细致,却无妨从局部着眼。“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极度忧伤,是一个凝炼警策的句子,其造语则显得老辣,与姜夔《暗香》词里的“翠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语”,山峰不会说话,而作者却好像认为它原是会说话的,只是此时此刻无话可说罢了,以这种方式描摹环境的幽静,其艺术效果则更为强烈。“残照当门”,意谓残月照在门前,门外唯见残月。残月象征离别,正是由于它的情调凄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常见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用残月抒写离别之情的艺术表现力了。“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惟是有”,同义重叠,起着强调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声韵作为引出下文的铺垫,从而使“一波湘水,摇荡湘云”一句更富有诗意,显得更加突出。从“翠玉楼”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隐隐的波光,天空飘动着朵朵浮云,阵阵微风吹来,又将水天“摇荡”在一起了。然而这轻微的摇荡却不能打破“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的静寂,正像“蝉噪林逾静”那样,反倒更增强了这种静寂之感;同时,在静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显得空灵深邃,它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几句,像上片点出“伤春”一样,又将“恨别”的题旨点明了。“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天”是宇宙,“梦”是人生,“天长梦短”与吴文英在的“春宽梦窄”(《莺啼序》)构思相同,富有哲学意味。如梦的人生既然短暂,离别的愁苦就更使人难耐,于是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急切的希望尽快地“重见桃根”。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他的妾名。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结句的“这次第”虽只是一个“点”,分量却是相当沉重的。愁绪扰人,自然产生剪除的意愿,这也是人们的共同心理。然而这首词中,合理的意愿却是用否定方式、喟叹的口吻表达出来的,因为“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


【作者介绍】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词牌简介】

  《湘春夜月》,词牌名之一,是南宋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四平韵。


【格律】

近清明句翠禽枝上销魂韵可惜一片清歌句都付与黄昏韵欲共柳花低诉句怕柳花轻薄句不解伤春韵
●○○ ●○○●○○ ●●●●○○ ○●●○○ ●●●○○● ●●○○● ●●○○
念楚乡旅宿句柔情别绪句谁共温存韵  空樽夜泣句青山不语句残月当门韵翠玉楼前句惟是有读
●●○●● ○○●● ○●○○   ○○●● ○○●● ○●○○ ●●○○ ○●●
一江湘水句摇荡湘云韵天长梦短句问甚时读重见桃根韵这次第句算人间没个读并刀剪断句心上愁
●○○●
 ○●○○ ○○●● ●●○ ○●○○ ●●● ●○○●● ○○●● ○●○
痕韵






大有·九日|潘希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大有·九日》由潘希白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归隐抒怀之作。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昨夜”是突现未归时自己悲秋的情怀和瘦弱身体,以及“归来”得及时和必要。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几回忆”三句亦是尚未归来时心情。反复推挪与呼应,最后归结于“天涯归来”者对当年流落时无限愁情的咀嚼。

 

【原文】

  《大有·九日①》

  作者: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②,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③,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④,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⑤,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⑥。

 

【注释】

①大有:周邦彦创调。 
②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 
③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④卫郎清瘦:见前周邦彦《大酺》注。 
⑤“帽檐”句:用孟嘉龙山落帽事。 
⑥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翻译】

  古老的戏马台前,当年重九时节,北伐名将就在那里举行盛大的宴会,犒赏北伐有功的兵官;那位弃官归隐的陶潜,也是当年的重九时节,在东篱下采菊,神态悠闲自然,我伤心地询问到了什么季节,才知又是重九这一天。归来时,南山一片苍翠的晚霞。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和登临时候的风景如画天差地别。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 一般为爱国忧时而清瘦。我独自佩带着市面上的茱萸,空对着一杯清酒。捣衣的砧杵声带着阵阵寒意,暗自觉得寒气逼人。秋天已经没有多少时候了,面对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只能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的时候,就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来之后。

 

【讲解】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理宗宝祐中进士。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恭宗德祐中,起史馆检校,不赴。周密《绝妙好词》,收有此词。

  上片,首句“戏马台”,有三处:一,在河南临漳县西,又称阅马台。后赵石虎所筑。石虎于台上放鸣镝,为军骑出入之节;二,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三,扬州亦有戏马台。从词的内容看,应指赋诗所在铜山戏马台。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永嘉人。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卫郎”,古有卫玠、卫协、卫恒诸人,协与恒为书法家,且年老,不合“卫郎”身份。卫玠似颇合词意。玠卫恒之子,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红萸佩、空对酒。”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风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在淳祐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

 

【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中抒写了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上片写重九前夕风雨乍起,兴起悲秋情怀;下片写重九登临的冷落,抒写游子愁怀和怀乡思归之情。上片前六句连用两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婉抒内心之枨触。将两典释清,全词之意脉便可理顺。“戏马台前”用南朝宋武帝北伐事。东晋末年,刘裕曾统率大军北伐,一度破南燕,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也曾收复过洛阳和长安。南宋时期,基本上是投降派占上风,抗战派受压。虽然也有过短时的抗战局面,但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或所用非人,或遇挫则退。一次大的胜仗也打过。所以,坚决主张北伐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刘裕便成了南宋爱国文人心向往之的楷模。辛弃疾便不止一次在词中歌颂过此人。“采花篱下”用陶渊明毅然归隐而在重阳日采菊之事。前一典故志在提倡北伐,振兴国威,收复中原,重整河山。后一典故则因不得志而归隐。一入世、一退隐,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南宋时期许多文人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把握信这一点,便可顺利理解此词了。“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两句有弦外之音,有衰世难以挽回之意。下片开头两句切合重九来写,“空对洒”,写其心情极主的忧郁感伤。“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与上片“都不是登临时候”相呼应,写出国势每况愈下的深愁。全词情调凄绝,透露出一种末世的哀伤情调。《铜喜鼓书堂遗高》评曰,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与稼轩比肩。

 

【作者介绍】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存词1首。

 

【词牌简介】

  大有,小石调,调见《片玉集》。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黄公绍|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由黄公绍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情怀之词作。上片写游子在深山溪桥边,遥念家乡社日,看到双双飞燕而自伤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飘流在外,春衫已破,满是泪痕,却还不知归期。末尾连用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受不到照顾。全词写尽孤身羁旅的凄凉况味。通篇缠绵凄恻,委婉含蓄。


【原文】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作者: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

  ②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唐张籍《吴楚词》:“今朝社日停针线。”

  ③“春衫”两句: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针线”相呼应,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衫。


【翻译】

  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赏析】

  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轲,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作者介绍】

  黄公绍,生卒年不详。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中进士,受职架阁官。邵武人李南叔收录严羽的诗和评辑为《沧浪吟》,黄公绍为这本书撰写序言,极力推荐,使这部名著特别是《沧浪诗话》得以广泛流传,蜚声中外。宋亡,他弃官返籍,筑室于今邵武市西樵岚溪畔,并以宋代名儒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为格言,把书室命名为“在轩”,以表明他专心致志于治学的志向。

  黄公绍博洽古今,潜心著作。他精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约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以《说文解字》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撰《古今韵会》,成为字书训诂集大成的著作。另与熊忠合编《古今韵会举要》。黄公绍生前著作很多,现仅存《在轩集》1卷,有文30篇,诗约28首。


【词牌简介】

  《青玉案》,词牌名之一,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辛弃疾、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青玉案。作家董桥的一本书书名为《青玉案》。


【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朱嗣发|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由朱嗣发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是宋末元初朱嗣发的一首词。朱嗣发是宋末遗民。这是一首弃妇词,写一位女子与情人结合、遭弃和后悔的过程。这首词词人借弃妇之恨,寄托亡国之思。词中用典甚多,但很精切。上片叙往事,叙事清晰形象;下片写愁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弃妇女之情、恨、悟浑然一体,于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

  《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

  作者:朱嗣发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

 

【注释】

发摇烟碧:蓬乱发就象白色烟云。

参差:纷纭杂乱。

鸳鸯结:即同心结,古代用罗带制成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

的的:即确确,实实在在。明白,清清楚楚。

镜盟:用乐昌公主事。

回文:见前晏几道《六幺令》注。

分(fèng)窄:缘分太浅。

长门:见前辛弃疾《摸鱼儿》注。

暮天修竹: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翻译】

  西风软拂着云雾般和发鬟,思量往昔的情事,如同流水一去不还。当初我们曾用紫罗丝带打成鸳鸯结,那些海誓山盟还清清楚楚地心间。但他完全不记得这些温情缱绻,我枉自织成璇玑回文图,也无法使他心还意转。不知有多少次,我的心仿佛碎了一般。在花蒂安上枯萎的花朵,真是枉然。怎耐雨覆云翻,我对他感情太深而缘分太浅,宛如在石上磨玉簪,最容易折断。红色的楼阁之外,愁压空去沉沉昏暗,月光淡淡,偏照我深夜无眠。无论是阴晴聚散,只能随顺上天的安排和意愿。枉自为相思而憔悴消瘦,却又是为了哪般?姑且在醉酒中暂把愁遣,你难道没有看见,长门宫中青草蔓延,春风中陈皇后泣涕涟涟?一时糊涂而贻误半生,后悔不如早戴荆钗把夫君陪伴。如今只能在暮色中独倚修竹,直到满头白发的晚年。

 

【赏析】

  这首词刚一看似乎是写一位弃妇的痛苦心情,其实更有深意。上阕开头展现一位被西风吹乱鬓发的妇人形象,牵起对于往事的回忆。下阕即景抒怀,表达被弃的痛苦。“阴晴”句转作自慰,但又不甘心“被弃”的遭遇。最后终于意识到痛苦根源:是错结了富贵鸳鸯。

  开篇三句:“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写一位女子对着瑟瑟的秋风,鬓发蓬乱,满腹心事。意在说明:这个女子的遭遇很不幸,内心异常矛盾和苦痛。此刻,她浸入对往事的追忆,品尝着爱情幻灭的苦涩的滋味。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女子回忆她和情人情投意合时的情景。男子给她系上佩戴鸳鸯结丝带,表示他们的缕缕柔情;山盟海誓永不分开。“镜盟”,借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事,表示夫妻决不离异。“钗誓”,典自陈鸿《长恨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的的“,非常明确的意思。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笔锋一转,男子负心绝情前秦时苏蕙苦苦思念丈夫窦滔,织锦用来写首尾都能诵读的诗寄到远方,回文、织锦之典,用来指寄给丈夫的书信。女子“手织回文”,寄给情人而不得消息,依然伤悲而已。

  上承定情,负誓,“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女方从男方漠然反应中看出事情已无可挽回,努力将是徒劳而已。爱情的花朵已经凋落,流不焉再有情。“雨覆云翻”,句出自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比喻男子的态度没有恒常。女子一片真心,付之东流,两人的爱情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最终走上了不可挽回的绝路。

  这几句表明了女子的愿望,但男子态度无情无义,终于走上像玉簪一样摧折。“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女子站在楼头,思绪万千。朱楼外,天空中沉沉云雾,被她心头沉重的愁绪压得似乎要坠落下来似的。以云衬愁,哪知愁比云更厚更重。夜幕降临,月突破云的包围,洒下银色的光辉,使她久久不能安眠。几点愁肠,几处苦痛。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阴情”偏取“阴”义,意表爱情生活的不幸。嗟叹重拾,觉悟顿生。既然天意如此,也只好顺从天意,尽管为此而“玉消香碎”即忧郁憔悴至死,也不是枉活一场?

  “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想得通了,心胸顿觉豁达。“长门青草”,本于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和韦庄《小重山》“绕庭芳草绿,倚长门”,又借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幽居于长门宫事以自喻。“春风泪”王安石《明妃曲》“泪湿春风鬓脚垂”。春风指面,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句“画图识得春风面。这几句是女子的自我宽慰。宠辱皆是过眼烟云,终究是一场空。完全不必为云而耗神。

  “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左计”,意谓失算。“荆钗”,《烈女传》讲:“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表示妇女的服饰朴素。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赞颂妇女生活清贫寂寞而品质忠贞高尚。

 

【作者介绍】

  朱嗣发(1234--1304),字士荣,号雪崖,其祖先当建炎、绍兴之际,避兵乌程常乐乡(今浙江湖州)。宋亡前,专志奉亲,宋亡后,举充提学学官,不受。隐士。《阳春白雪》卷八录其词一首。






兰陵王·丙子送春|刘辰翁|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兰陵王·丙子送春》由刘辰翁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悼亡词。全词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原文】

  《兰陵王·丙子送春

  作者: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谩忆海门飞絮①。乱鸦过,斗转城荒②,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③,梁燕无主④。杜鹃声里长门暮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⑥,庾信愁赋⑦。苏堤尽日风和雨⑧。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⑨,共夜语。

 

【注释】

①海门:今江苏南通县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②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③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④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⑤长门:指宋帝宫阙。 
⑥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 
⑦瘐信:南北朝时诗人。 
⑧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⑨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翻译】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赏析】 

这是首悼亡词。全词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兰陵王》是词中的长调,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作者首先着笔于“海门”,说明他寄希望于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随端宗南行之愿,但却因风沙隔阻,无路可通。“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诗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领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四字对句。同时,借风雨尽日袭击苏堤来渲染气氛,与第一段“斗转城荒”相绾合,使临安的景色更加凄迷荒凉。苏堤在杭州西湖外湖与里湖之间,堤上有六桥,桃柳成荫。此处以苏堤在风雨中飘摇之态,来暗指沦陷后的临安亦如苏堤一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送春”之际,作者只能“神游故国”,此二句扣紧“送春”,并对“尚来否”作了回答,说明故国的新春只能梦里依稀得见了。“花记前度”,由“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仅来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最后,“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句,表示“人间无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话亡国之痛结尾。“孺子”,指作者的儿子刘将孙。

  这首词写在元军攻破临安之后,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许多词句如“春去人间无路”“谁遣风沙暗南浦”等,爱憎分明,显而易见。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灭亡的悲剧氛围。词的现实性和认识意义,也是通过这种气氛体现出来,为了强调这种氛围,词人运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本篇是专主寄托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灭亡的伤痛哀悼之情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浑化“浑化”的高水平,使读者也产生种种感慨。

 

【讲解】

  这首词,题为丙子送春,实当宋恭帝赵显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这时元兵迫临安,宋帝奉表请降。三月,元以宋帝、太后等北行。南宋实际上是亡了。五月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但不久,赵昰于景炎三年(1278)四月死于碙洲。卫王赵昺即位。改元祥兴。次年二月,元兵攻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从此,元统一了中国。

  词,题为送春,实写亡国之痛。以春喻国,不露痕迹,哀惋无穷。词分三片,片片以送春发端,大声疾呼,喝人猛省。皆系以重笔出之。

  首片突兀而起,以下则回环曲折。“春去人间无路”,紧接“秋千外”三句,呈现了一片迷离景色,伤心别离。“依依”句,陡顿一提,“漫忆”四句,则一泻下来,叹息昔日繁华,而今安在!这是写春之初去,有景有情,情景交织。

  二片,加深描绘春去,更以“最谁苦”发问,但不直接回答,而以雁燕、杜鹃等鸟的遭遇铺写开来。一“想”字贯下,用金铜仙人辞汉典故,以汉喻宋,此时此景此情,不待明言,而已显示亡国之痛。词系从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化来,但以长短句出之,乃更顿挫生姿,声响动人。“斜日未能度”,似急煞车,又像敲重槌,景中寓情,情极凝重。
三片,三设问,问春“尚来否”,似痴似绝。春可再来,国亡无矣。这是明知故问,问而不答。但写了历史上人物之最伤离别、感叹身世的江淹、庾信,又描绘了当时苏堤的整日风雨。一史实,一景色,纵横交错,哀怨之至。“叹神游”二句,又紧从上三句作转语,系回忆往事,愈觉伤心。末结以人生流落之可悲。“顾孺子,共夜语。”说什么呢?刘辰翁素以不甘屈辱为怀,这一与孺子夜话,其情虽苦,其辞也哀,其希望当未断绝,是有期于来者的。

  这首词,总的说来,真是“‘送春去’二句悲绝;‘春去,最谁苦’四句凄清,何减夜猿;下片悠扬悱恻,即以为《小雅》、楚骚可也。”(卓人月《词统》)“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陈廷悼《白雨斋词话》)刘辰翁是以比兴手法,寓亡国无家之痛。他的这首词是具有丰富现实意义的。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宝鼎现·春月|刘辰翁|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宝鼎现·春月》由刘辰翁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在宋亡近二十年后的元宵夜,作者感慨今昔,写下这首《宝鼎现》,寄托亡国哀思。全词三阕。上阕写丁酉元夕灯市的热闹场景,暗示怀旧主旨。中阕开头直抒怀恋前朝之意。下阕写前朝遗民,暗地垂泪,缅怀往事,徒有天上人间之感,更使人无限伤悲。词意凄婉,韵味深长。

 

【原文】

  《宝鼎现·春月

  作者:刘辰翁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①。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②。

  父老犹记宣和事③。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④。漾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⑤。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⑥,天上人间梦里。

 

【注释】

①金吾:汉代官名,即执金吾。 
②念奴:唐天宝时著名歌女。 
③宣和:宋徽宗年号。 
④沙河:钱塘(今杭州)南五里有沙河塘,宋时居民甚盛,碧瓦红檐,歌管不绝。 
⑤三千乐指:三百人之乐队。 
⑥霓裳:乐曲名。

 

【讲解】

  “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只书甲子之意。”(《历代诗余》引张孟浩语)这时宋亡已近二十年。不过这一记载并不可信。元大德元年为1297,刘辰翁死于1294年。然此词为宋亡之后,刘辰翁晚年之作,则是没有疑义的。这首词铺写昔时月夜游赏之乐,“通篇炼金错采,绚烂极矣。而一、二今昔之感处,尤觉韵味深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以极美丽繁华的景象,对照着今日亡国之痛,更是深沉哀婉。

  词分三片。第一片,写当年众人之游乐,有色有声。一起即写红妆春骑,月下过市,人影簇簇。而“望不尽”三句更写了歌舞轻盈的妙姿,是色的飘动。“箫声断”三句,写歌声暂歇,相邀结伴,深夜醉归的情景。“甚辇路”三句,陡转,这里闹音刚止,那儿歌声又起,是声的起落。月夜春城,繁华景象,刻画尽致。是以赋的手法在写词,客观描绘。
二片以父兄回忆往事发端,系承接上片的歌唱舞姿而来。但笔下含有深意。接着再铺写具体事物。“抱铜仙、清泪如水。”似用金铜仙人辞汉落泪典故,以抒亡国之痛。但紧接着即写“还转盼、沙河多丽”,实写钱塘沙河塘一带美人丽质。两相对照,沉痛之情寄寓其中。“滉漾”句以下,极写月光映照下的邸第、帘影,在动中有静,静中又动,动而又上。“散红光成绮”,把月光写成了像绮一般的。这是从“余霞散成绮”的诗句化来,把月光写得流丽而静止,真是写活了。“月浸葡萄十里”以下,再写月及月下的人──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把镜子打破,是决绝句,实衬出灯月交辉之美,天地间映照之趣,然而也有愤激之情了。

  三片,再写回忆旧事。“肠断”以下六句,回首少年时,无限惆怅,无限伤心。“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究竟是实指虚拟,费人猜想,令人沉思。“又说向”以下四句两折。实际上是灯前人落泪,旧欢难再。“便当日”以下,即使重见,也是“天上人间梦里”。这本是借用“天上人间”词句,但加“梦里”两字,境既伸延,情也更沉痛。这三顿节奏,尤如鼓点三通,点点震人,发人深省。

  刘辰翁以词抒愤,真是“词意凄婉,与《麦秀》歌何殊?”(杨慎《词品》)而往复、曲折、多变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地发挥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作用。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词牌简介】

  《宝鼎现》,词牌名。始见康与之《顺庵乐府》。此调以康与之词为正格,以《须溪词》为变格。全词一百五十七字,分三段,前段四仄韵,中段五仄韵,后段五仄韵。

 

【格律】

  上片: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中片:

  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父老犹记宣和事,

  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抱铜仙、清泪如水。

  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还转盼沙河多丽。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滉漾明光连邸第,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仄仄平平仄仄(韵)。

  月浸葡萄十里。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下片: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又说向灯前拥髻,

  仄仄平平仄(韵)。

  暗滴鲛珠坠。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永遇乐·壁月初晴|刘辰翁|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永遇乐·壁月初晴》由刘辰翁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表现思念故国的愁苦。“春事谁主”写出了江山易主的悲愤。接下三句写重到临安,那里已成为元人领地。将昔日与今夕元宵节情形对比描写,表现出深愁无恨。下阕追叙由北宋末到南渡初一直至今日的痛史。“缃帙”、“风鬟”三句写李清照在北宋亡后书卷遗失,与序中内容呼应。结尾进一步发抒国破家亡后的惨痛之情。表达了临安沦陷后“江南无路”的悲苦之情。

 

【原文】

  《永遇乐·壁月初晴

  作者: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
 
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禁止外人入内,故名。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分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讲解】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 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本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刘辰翁|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由刘辰翁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即事抒情之作。开头写“不管春归,但只饮酒”的牢骚,是对南宋败亡以后的沉痛伤感,“少年”两句追忆词人与徐云屋早年结友,为家国大事共同忧虑奔波。“休回首”即不堪回首,旧地重游,江山易主,连花都在伤感赵宋的灭亡。下阕开头点明“留”旧友“酒边”共饮意,强调二人纯真的友谊。“前朝”三句叙说怀念故国之情,最后一句表达出亡国遗民的无奈。词风老到,语言质朴,颇为厚重。

 

【原文】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作者: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①,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②,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向前度桃花,刘郎能记③,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④。前宵正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⑤,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注释】

①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 
②断桥:西湖桥名,在白堤北端。 
③刘郎:词人自指。 
④剪韭: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草草:简单。 
⑤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

 

【翻译】

  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着恨怨悠悠,永远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绵。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

 

【赏析】

  这是首即事抒情之作。开头写“不管春归,但只饮酒”的牢骚,是对南宋败亡以后的沉痛伤感,“少年”两句追忆词人与徐云屋早年结友,为家国大事共同忧虑奔波。“休回首”即不堪回首,旧地重游,江山易主,连花都在伤感赵宋的灭亡。下阕开头点明“留”旧友“酒边”共饮意,强调二人纯真的友谊。“前朝”三句叙说怀念故国之情,最后一句表达出亡国遗民的无奈。词风老到,语言质朴,颇为厚重。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嫋嫋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几句是讲作者自己。作者姓刘,古人用典常喜切姓,以收一语双关之效。从“花复认郎否”一句看,又是借用刘晨、阮肇入桃源遇仙子故事,追忆少年时优游闲适的生活,以感叹如今年华不再,不堪回首。周邦彦《瑞龙吟》词:“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便是兼用刘禹锡“前度刘郎”诗语与刘晨遇仙故事以写游冶经历的先例。对此,刘辰翁又出新意,以刘郎与桃花的痴问,体现昨是今非之慨和坎坷沦落之恨。

  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恁,为宋时口语如此,这样之义。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白白地,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怎不让人扼腕浩叹呢。“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临分,临别;把手,握手。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见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顾曲”指周瑜精于音乐之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酒器)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里指在宴席上听曲,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令人读后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讲解】

  这首词,系与故人惜别之作。当年同榜题名,春风得意,有多少壮志豪情。然而今天相逢,又如何呢?却已两鬓苍苍,尤其是饱经忧患,家破国亡,故人相逢,忽又言别,情何以堪。
词一起劈空而来,以问发端,“春归何处”是一篇主旨所在,从此生发开来,引起下文。“相逢且尽尊酒”,是聊以自解、互慰。回答不了春归何处,只得借酒浇愁。这一“春”字,是实指?是虚拟?耐人寻味。但象征美好事物、美好情景,当无异义。从刘辰翁的许多词中,我们看他的送春、惜春等词,提到春字,大多是和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故国云亡,故人相逢,该有多少情意要抒发。“少年”两句,道出对旧日情景的伤怀。“休回首”三句,再进一层,于迷离景色中写出人的憔悴归来。“东风”下,用刘禹锡诗句“前度刘郎今又来”意,但却以“花复认郎否”发问而结束上片。意境更深一层,辞出意外,显得其奇。

  下片一起,似答上片末句,但又不尽然。更将主人留宾之诚意一泻下来。韭虽菲薄,情却深厚。把酒听歌,簌然泪下。“空眉皱”三句,深一层叹息,但又自我解脱。“临分把手”以下,一“叹”字直贯下来,回顾往昔论文、顾曲之兴,难免今日之别,更不知把晤何时。而以问句结尾,使人不知如何解答。其起、结均用发问,尤为本词的一大特色。

  这首词,从风格上说,和刘辰翁的其他的词,又有不同。本词以疏快胜,大开大合。确如况周颐所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蕙风词话》)刘辰翁在宋末遗民词中,从词风来说,是不同于张炎、周密、王沂孙等人的。况周颐又说他的词“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意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词,非知人之言也。”他当是苏辛一派的豪放词在遗民词中的延续,从而丰富了遗民词。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