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第三卷(一)




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朱服|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由朱服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即景抒怀。以伤春入题抒发遭贬后的忿闷,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开头两句写春景如画。“湿花飞不起”而与春一道“付与西流水”,则将伤春与自愁融合于一,大有无可奈何之叹。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则直接抒情。“金龟”句主要发泄被贬谪的牢骚。“寄语东阳”、“酒市”句明写借酒消愁,但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今日之乐必将化为来年忆旧时的凄苦之泪!明知如此,执意为之,使词的寄寓更深刻,情感更深沉。

 

【原文】

  《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

  作者:朱服

  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

①和春:连带着春天。

②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

③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此处“金龟解尽”意即彻底解职。

④东阳:今淅江金华市,宋属婺(wù)州东阳郡。

⑤沽酒:卖酒。

 

【翻译】

  春天里,小雨绵绵,春风轻轻细柔,千家万户的杨柳,都迷漫在这和风细雨的烟色当中。花朵,被春雨淋湿,于是只好依恋着树枝,想飞也飞不起。这种景色,令人惆怅不已,只能眼看春光一起,都和东流的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九十天的春光能有经得起多少风雨?就算用金龟换酒,也不能挽留春天的脚步,使它留下。我要告诉东城的酒店老板,今天拼上了,也要喝个大醉,哪怕将来是一场伤心的回忆。

 

【赏析】

  此词借咏春抒发心中不平,旨在借春愁感慨人生。上片描写春雨中的自然景象,无论笼罩着青烟的杨柳,还是依恋着树枝的湿花,都浸润着诗人心境中一派愁苦郁闷的情绪。由于上片结尾情绪上的转换,自然地引出下片一通有关人生哲理的感喟,“人生不满百”,还不知像李白将金龟换酒那样及时行乐,还比较明智。此词写春季雨景,以抒情愁怀,进而感春光易逝,华年难留,不如及时行乐,全词格调似豪迈而实凄苍。然而语句工丽俊美。结尾二句,仔细品味,足见作者所谓“而今乐事”即及时行乐背后的悲怆。“恋树湿花飞不起。”这句词极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将失意之人愁绪锦锦难遣的情况表现出来,于旷达之中隐寓着淡淡的人生好景难长的忧伤,此词以花拟人拟情,神似韵致全出。

 

【评解】

  这首小词,借惜春伤春以抒怀。上片写春景。细雨如丝,烟笼杨柳,水流花落,春光将尽。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梦。唯有酒中寻乐,醉里忘忧。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集评】

《乌程旧志》云:朱行中坐与苏轼游,贬海州,至东郡,作《渔家傲》词。读其词,想见其人不愧为苏轼党也。

  《蕙风词话》:白石词:“少年事情老来悲。”宋朱服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两句,写雨中杨柳。“恋树”三句,写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写浮生若梦,惟有极时行乐。“而今乐事他年泪”句,一意化两,感伤无限。--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作者介绍】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词牌简介】

  《渔家傲》,词牌名之一,又称《荆溪咏》、《游仙咏》、《绿蓑令》、《吴门柳》、《忍辱仙人》。,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花犯·粉墙低梅花|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花犯·粉墙低》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将梅花和赏梅人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主客体交融。赏花者看到粉墙下“依然旧风味”的梅花,联想到去年孤独赏梅;又联想到来日自己乘船航行的景象及那时在船中的梦想。从眼前的梅花,联想到青梅的成熟;词人按照自己意识的流动来把握和表现形象,不受时空的限制。艺术境界开阔,其意境能使人在脑中唤起一幅清晰画面。

 

【原文】

  《花犯·粉墙低①》

  作者: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②,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③。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④。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⑤,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⑥。

 

【注释】

①花犯:词牌名,为周邦彦首创。双调102字。

②铅华:古代妇女用的黛粉等化妆品。

③冰盘同燕喜:冰盘,指如水一般洁净的白瓷盘。燕喜,节日的宴会。

④香篝:即熏香之笼。此句喻雪覆盖梅树,像白被放在熏笼上一样。

⑤翠丸:梅子。

⑥黄昏斜照水:用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

 

【译文】

  低低的粉墙上,梅花在枝头风采照人,同往年一样。花面上的露水痕迹还在,透明晶莹,如同一位洗净铅华的美人,天生丽质美丽天然。去年梅花开放时,我也是一个人独自观赏。我也曾经在酒宴之上,愉快地把玉盘中的青梅品尝。更令人叹息的是,雪中那高高的梅花树上,如同盖上一层雪白的棉被,被里仿佛是一位美人,体内透出一缕怡人的馨香。今年赏花太匆忙,如同心中有太多的忧伤。我看梅花开得憔悴,我也是这样,依依惜别,满腹愁肠。我对着梅花怅望叹息,眼看着一片片花瓣,四处飘落。不久就到了青梅再来下酒的时候,那时我又出发了,在浩如烟海的江面上与风浪为伍。我只愿意自己化作一枝梅花,每日当夕阳西下时,静静的安然立在水边。 

 

【点评】

  本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宦游无定,到处漂泊的寂寞感伤之情。上片由眼前之梅联想追忆到去年之梅,下片由今年之梅联想到未来的梅子。在赏梅中融进自己游踪不定之憾。上片前六句写眼前“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之梅花。“粉墙低”写梅花所在之院落,“照眼”写梅花的晶莹可爱。“净洗铅华”则写出梅花的本色天香之质。后五句回忆去年独自雪中赏梅的情景。“香篝熏素被”描写雪中之梅的形与味,极其精彩。下片五句又回到眼前,写赏梅匆匆,而梅已飘坠,最后四句跳到未来。想象江上以梅荐酒及梦中寻梅的情景。全篇处处写梅,而又结合自己的行踪,写出飘泊不定的生活。结构圆美流宕,浑化无迹。这首词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去写梅花,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情怀,而且以梅花自喻,委婉曲折。整个词句不紧扣梅花,也句句紧扣作者自己,前后呼应,一下串插,迂回反复,井然有序。

 

【讲解】

  此词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移情入景,借景抒情,借咏梅抒发了作者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中所产生的落寞情怀。

  “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次句中的“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之一中的“庭中花照眼”句。这里,作者没有具体点明梅花的颜色,略过了花色,只写与粉墙相映照的花光,以光之夺目来显示色之明丽。至于其花色之为红为白,抑或为翠绿,这在作者是个人的认知,不必拘泥。下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三句,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所独具的高出于凡花俗艳的格调。它之照眼,并不靠粉施朱,以嫣红姹紫来炫人眼目,而是丽质天成,自然光艳,别有其吸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这三句本是起二句的延伸和补充,但在其间穿插了“依然旧风味”一句,就使前、后五句所写的既是现时景物又带有旧时色彩,在抚今中渗入了思昔的成分,从而二字领起,在时间上与前六句明白划界。“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两句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去年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情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两句是对去年之花的追念,更爱去年梅花在雪中开放的景象。这里写的是:梅花为积雪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辨,而暗香仍阵阵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过片领以“今年”二字,与上片后四句开头的“去年”二字相对应。上、下片的前半都是写眼前所见的梅花。如此以来上片“粉墙低”以下六句是写梅花的形态与风韵;下片“今年对花”以下五句则是写梅花的情态和愁恨;前者写梅花之盛开,后者写到梅花之凋落。如此以来“对花最匆匆”句就有两重含意:既是自叹,又是叹花;既叹自身去留匆匆,即将远行,又叹梅花开落匆匆。芳景难驻。“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两句,则是以我观物,移情于景,化作者的愁恨为梅花的愁恨,把本是无知无情的寒梅写得似若有知、有情。末尾一个“悴”字已预示花之将落,紧接着承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二句,则进一步写花的深愁苦恨及其飘零身世。

  接着“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两句,纯从空际落想。上句写梅,但所写的是眼前还不存在的事物,是由眼前飞坠的花瓣驰思于青绿脆圆的梅子;下句写人,但所写的是将出现另一时空之内的人,是预计梅子荐新之时,人已远离去年孤倚、今年相逢之地,而正在江上的扁舟之中,就这样,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以今日之感昨日之念跳到了明之思,词境再出新意。结拍“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从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词人在花开之时,对花之地,把词思在时间上跳到梅子已熟时,在空间上跳到空江烟浪里,再从彼时、彼地又跳回花开时、花开地。

  此词以多变的结构和纡徐反复和笔调,把自我的身世之感融入对梅花各个时期和方面的描绘。在今日、昔日、来日间往复盘旅地展开情思。这种跳跃变换、空灵流转。浑化无迹的词笔与词思,确乎令人赞叹不已。

 

 

【赏析】

  宋人极喜吟咏梅花,如宋初的林逋即以咏梅诗能摄取梅的风神而传诵一时。这首《花犯》咏梅词,当写于其十年的州县宦游生活期间,其较大可能性是写于溧水任上。在溧水时期,周邦彦用长调写了相当数量的咏物词,如《红林擒近•咏雪》、《玉烛新•梅花》、《三部乐•梅雪》,等等,其中又以《花犯》咏梅最为著称。

  本词的特点是在咏梅中打入个人身世之感,但不是用如林逋在《霜天晓角》中“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等直抒其情的语言来表达,而是用前后盘旋、左顾右盼、姿态横生的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宋代黄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云:“此只咏梅花,而纡徐反复,道尽三年间事,圆美流转如弹丸。”

  词作的上片先从眼前的梅花着手,叙写其风神,再回想去年观赏梅花之情形,展示其风姿依旧。“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争洗铅华,无限佳丽”。词人官舍的低矮粉墙头伸出一棵梅树,盛开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只见梅花上还留有露水痕迹,有如美人洗却脂粉,更显得天生丽质。这里“依然”二字埋下了叙写去年梅花风采的伏笔。“铅华”,此指妇女擦脸的粉。曹植《洛神赋》有“芳泽无加,铅华不御”。接着词人便转入去年赏梅之回想:“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这是去年赏梅之第一层,叙写自己客中寂寞,独自一人持酒赏花。梅花盛开,又恰逢“宴喜”,更映衬词人的孤寂。“冰盘”句,化用韩愈《李花》诗:“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句意。“冰盘”,即白瓷盘。第二层“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这三句是说,一眼望去,高耸横逸的梅树被厚雪所覆盖,宛如香篝上熏着一床洁白的被子,煞是逗人喜爱。“香篝”,指里面放香用来熏烘衣物的熏笼。

  词作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今年眼前的对花,并由此想象以后当青梅可佐酒时,自己又将飘泊于江湖上,而只能梦想梅花之倩影了。“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词人叙述自己,离别在即,故亦无闲情逸致对花仔细观赏,故曰:“对花匆匆”。在此情形下对花,似亦觉花含有离恨,呈现愁闷憔悴之情。这与词人在《六丑》中写蔷薇花“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写法同出一机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实都是词人的移情作用。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描写梅花凋落。词人凝神驻足,想吟咏一首惜别之词,忽见梅花朵朵飘坠于青苔之上。这一笔似实又似虚,既可理解为是实写;又可理解为仍是词人的移情作用,它象征了词人心中在流泪,接下词人即展开想象,“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这几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象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时,自己却正泛舟飘泊于空江烟浪之中。这里借写与梅天各一方,实则暗伤羁旅飘泊之苦。歇拍句又顺此思路进一步想象:“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词人推想,此后自己天涯飘零,只能在梦中再去见那枝黄昏夕照下横逸凄清的梅花了。这梦中之梅影与开头现实中的照眼之梅遥相呼应。

  整首词作不是客观地、呆板地来描写梅花的形与神,而是循着词人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去写梅花之变化;时间跨度大,以今年为轴心,贯串去年和明年,刻画了梅花,也刻画了自己,通篇写得纡徐反复,委婉曲折,很耐人寻味。又,前人也多认为该词有所寄托,《云韶集》云:“此词非专咏梅花,以寄身世之感耳。”《蓼园诗选》云:“总是见官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与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之中,时梦想梅影而已。”应该说,这些评说都较符合词作实际。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花犯》,词牌名,为周邦彦首创。双调102字。调始《清真乐府》。周密词名《绣鸾凤花犯》。

 

【格律】

  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九句,四仄韵。

  ●○○(句)○○ ●(句)○○●○●(韵)●○○●(韵) ●●○○(句) ●○●(韵) ○●●○○●(韵)○○○●●(韵)●●●(豆) ○ ●(句)○○○●●(韵)

  ○○● ●○○(句)○○●●●(句)○○●●(韵)○●●(句)○○●(豆) ○○●(韵)○○●(豆)●○●●(句) ●(豆) ○○●●(韵) ●●(豆) ○○●(句) ○○●●(韵)






大酺·对宿烟收春雨|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大酺·对宿烟收》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抒写失意之作。先写清晨阵阵大雨,消散了烟岚雾气。接下来写雨洗新竹,滋润空气。“邮亭”以下写人。飘零在外,听雨而愁梦纠结。又写愁雨中人的“自怜”。“行人”欲尽速归家。但大雨泥泞,车不能行。揭示人在与自然的这种矛盾中的内心苦楚,为全词主旨之所在。下雨尽管是平常事,但词人却像庚信被阻北方那样伤心。

 

【原文】

  《大酺·对宿烟收①》

  作者:周邦彦

  对宿烟收②,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③,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④,寒侵枕障⑤,虫网吹粘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⑥。怎奈向、兰成憔悴⑦,卫玠清赢⑧。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⑨,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⑩。红糁铺地⑾,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注释】

①大酺:天下大乐大饱酒之意。 
②突烟收:昨宵烟雾已消散。 
③青玉旆:喻新竹。旆(pèi):古时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 
④润逼琴丝:因下雨琴弦变湿。 
⑤枕障:枕巾。 
⑥流潦妨车毂:下雨泥泞,车行受阻。毂(gǔ):车轮的中心部分,词中即指车轮。 
⑦兰成:南朝庾信小字兰成,他出使北方被留,写下许多伤感的思乡文字,如《哀江南赋》等。 
⑧卫玠:晋人,美姿容,白如玉。 
⑨平阳客:指汉代马融。有《长笛赋》,辞情哀切。 
⑩青芜国:杂草丛生之地。 
⑾红糁:喻落花。糁(sǎn):米饭粒。

 

【翻译】

  夜色中烟雾消散,天地间寂静,听不到鸟声喧喧,只有阵阵急雨,在屋顶上响成一片。新生的嫩竹探出墙头,青碧的颜色如玉制的流苏一般。皮上的粉霜已被冲洗净尽,柔嫩的竹梢在风雨中摇曳,相互碰撞摩缠。雨气潮湿,松了琴弦。寒气阵阵,侵入枕头帏幛之间。风吹着落满尘灰的蛛网,一丝丝粘上竹帘。在寂寥的旅馆,听着房檐的水滴声连绵不断,昏昏沉沉,我独自困倦小眠。怎奈心中太苦闷焦烦,梦境连连被雨声惊断,梦境又是那么恍惚轻浅,醒后难以记住星星点点,幽独的我只有自伤自怜。我这远方的游子,归心似箭,最担心的是满路泥潦把车轮粘连,使我无法把故乡返还。怎奈我现在的情景,就像当年滞留北朝的庾信,苦苦地思念故园;就像瘦弱的卫玠,多愁多病而易伤心肝。困顿清闲,更容易忧愁伤感。难怪客居平阳的马融,听见笛声中的忧怨,就悲伤得泣涕涟涟。更何况在这长满青苔的客馆,萧条冷落,已被凋残的点点红花铺满。如今门外的樱桃已经结成豆粒大的果实,却无人与我共同赏玩。

 

【赏析】

  此篇在春雨迷蒙的意象中,点染人事。上片写春雨中的闺愁。开头三句写一宿春雨初歇,拂晓时烟雾弥漫,鸟儿刚刚睁开惺松的双眼,还未婉转啼鸣,此时,大地一片寂静。而昨日,风雨交加,鸟鸣高屋,一片喧嚣。这是倒叙法,将静与动、冷与热两相对照,以突出今日之“静”,为下面闺愁作了衬托。“墙头”三句,从“静”字展开,写墙头青布酒招已不飘扬,楼上玉人洗尽铅华,只有柳眼微睁,柳丝依依,脉脉含情。几笔景物素描,已将闺愁暗暗托出。“润逼琴丝”三句,进一步勾勒闺房景物──琴、枕、屏障、竹帘,都在春雨潇潇中蒙上了湿润,浸透了寒气,是泪湿?是心寒?闺中人的愁情就能在这闺房景物中。“虫网吹粘帘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绘之细微,揭示了闺中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之心境。“邮亭无人处”点出闺愁的原因──游子未归。“邮亭”古代驿站。“听檐声不断”五句,正面写出闺中人在春雨中的绵绵情思。她深夜不寐,听夜雨淅沥,檐水滴心,其情苦也。困乏时刚刚入睡,奈何又被“愁极”惊醒,梦中的相会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暂的,梦醒后,竟是“自怜幽独”。

  下片写春雨中的羁愁。开头两句写游子归心似箭,然而最令人忧虑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车轮,无法还乡。羁留他乡,岂不愁煞得兰成憔悴,卫玠瘦羸,在等闲之时,在无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伤心落泪。此处用典言羁旅之愁。卫玠,晋安邑人,字叔宝,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今南京)。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年二十七卒。时人谓“看杀卫玠”。“未怪平阳客”二句,又以平阳客在春雨潇潇中闻哀笛落泪事写羁愁。“平阳客”代指游子。“况萧索”以下四句,乃词意一大转折,说游子在春雨潇潇中泪落思乡,那么在万木萧疏、落红遍地、一片荒芜的深秋时返乡时,会如何呢?词中只以景物与感慨作答──家门外,桃园菽畦,荆棘丛生,如此苍凉景象,游子那有心情与友人秉烛夜游呢?此处结得突然,是转折中的顿挫,词意含蓄,将游子之羁旅也愁、归乡也愁,写得淋漓尽致。可谓“顿挫中别饶蕴藉”。

  陈振孙说:邦彦“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邦彦词的铺叙从此篇中可看出其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开阖动荡,富于变化。

  邦彦善创慢曲。张炎《词律·序》言:“美成(周邦彦)诸人又复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宫犯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大酺》则是美成所创之慢曲,双调,133字,前段15句,5仄韵,后段11句,7仄韵。后为者,以此为律。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大酺》,词牌名。 唐教坊曲有《大酺乐》, 宋人借旧曲以制新调,为重头一百三十三字,仄韵。

 

【格律】

  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

  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

  平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

  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

  仄平平、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平仄(韵)。

  仄平仄,

  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

  仄平仄平平仄(韵)。






解语花·上元|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解语花·上元》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原文】

  《解语花·上元①》

 

  作者: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

1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2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彊邨丛书》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3 销:金属融化,词中指蜡烛在微风中一点点减少。

4 绛蜡:红烛。

5 浥:沾湿。

6 红莲:指荷花灯。

7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8 素娥:嫦娥。

9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10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11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12 飞盖:飞车。

 

【翻译】

  微风里,慢慢变短的,是那一支支红蜡;露水打湿了外面的灯纱,那是一朵朵荷花。月亮的清辉,向琉璃瓦上不断地倾洒;那细细云丝飘散后,月宫里嫦娥的身影变得更加清晰,似乎马上就要飘然而下。近处几位淑女,新衣穿得素淡高雅;这南方楚地美女,纤腰细不盈把。洞箫与腰鼓此起彼伏,老人与孩子身影杂沓,麝香满街弥漫,笼罩着远近人家。

  我于是想起了早年,都城里解禁的上元夜,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正如白天,到处都是嬉戏笑谈的绿女红男。豪华的马车上,少女们罗帕遮面;相逢的地方,总少不了随马的红尘,在人影里变暗。风景如同今年,不同的是,当年的激情已大大衰减。星移斗转,随着那些马车飞也似地驶还;我分明看到,那欢快的舞步一点点放慢,婉转的歌声一点点淡远。

 

【赏析】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工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1115)。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清真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小如按: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清真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要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下面谈谈我对此词艺术表现手法的点滴体会。周的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绛蜡”即“红烛”。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红莲”指莲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可为佐证。“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我曾反复推敲,觉得《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我认为,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我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我看也未必尽然呢。

 

【讲解】

  周邦彦的词,从写景状物抒情,都是顶尖高手,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叫做“言情体物,穷极工巧”;遗憾的是,他在“创调”的才能不能向“创意”上延伸,终至于他在词的创作上总体成就比不上欧阳修也比不上秦观。

  我认为,这与周邦彦个人的秉赋是有关系的:作为词人,他最擅长的不是用歌词去适应音乐,而是在让音乐去表达意境;换言之,与其说他是词人,不如说他是音乐家。只不过,就当时的记谱能力与技术而言,他所创制的曲调不为后人所熟知;相对说来容易记录的歌词却轻易地保留下来流传到了后世,这就是周邦彦以词人身份出现在文学史上的原因了。

  作为词人的周邦彦,他所使用的语言是前人用过的语言,甚至他所看到的月亮是前人所共见的月亮,自然他的词作中会夹杂一些事物本身没有的意象,比如用“桂华”来代替“月亮”“月光”之类。相对于那些有着比较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说来,知道了“桂华”可以替代“月亮”,读这《上元》就没有问题;可对于那些不知道“月亮”别称“桂华”的读者而言,就不可避免产生困惑了。

  所以苏轼才坚持:尽可能不使用替代字。

  不用替代字,文学的大家容易做到:他们能够“创意”;普通平常的词人难以做到:他们不敢“创意”;周邦彦作不到,他首先是音乐家,其次才是词人。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解语花》,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

 

【格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吟咏失恋伤情。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男性。先写心中幽怨无法排遣。“妙手能解连环”,写对方轻易弃情,“妙手”二字颇有讽刺之意。“风散”、“雾轻”二句仍写对方薄情轻情。“燕子楼”,“弦索”与眼前的红芍药花,都是两情相悦的见证,而今睹之,更令人神伤。下阕由“移根换叶”杜若渐生,状写主人公一种微茫的希望。“舟依岸曲,人在天角”假想对方飘泊情景,割不断相思情。但“漫记得”以下四句又转为彻底绝望,但“水驿春回”又作陡转,情丝难断。

 

【原文】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作者: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
更漏将残,
轣(lǐ)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
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释】

1. 辘轳:井上的汲水器。
2、清炯炯:清明发亮。
3、阑干:横斜的样子。
4. 金井:井的美称。
5、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6、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7、眸:眼珠。
8、炯炯:明亮。
9、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10.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讲解】

  这是一首写别情的词。抒写离情别绪是词中常见的题材,然这首词却写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词作上片写离别前之情景。开首三句自成一段,表现由深夜到天将晓这一段时间的进程。“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皎洁明亮,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噪动。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主要是听觉(着重在乌啼,不在月色)方面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即将动身上路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残,辘牵金井”,时间在推移,更残漏尽,天色将明,井边响起了辘声,已有人汲水了。这纯是从听觉方面来写。“辘”,应作“辘轳”,井上用来拉吊桶的滑车。“金井”,施有雕栏之井,诗词中多用为井的美称。这三句写从深夜到曙色欲破之景况,均由离人于枕上听得,为下文“唤起”作铺垫。梁费昶《行路难》诗有“唯闻哑哑城上乌,玉阑金井牵辘轳。”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又是时间推移的必然进程。即离别的时刻到来了。“两眸清炯炯”,形容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如睡熟则应为“朦胧”;又是离别在即时情绪紧张的情景。“炯炯”,是说泪珠发光,联系下句中“泪花”二字,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明王世贞评此两句曰:“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艺苑卮言》)。此外,这里还暗中交待这位女子之美貌,“眼如秋水”,烘托出伤别的气氛。至于“红棉冷”,则暗示她同样一夜不曾睡稳,泪水已将枕芯湿透,连“红棉”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词作下片写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首三句写门外分别时依依难舍之情状,“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霜风吹鬓影”,这句写实,表现出临别仓促和极度悲伤,来不及也无心情梳妆打扮的情态,极其生动传神,在行人心中刻印下别前最深刻之印象。“霜风”吹拂,鬓发散乱,更增添了暗淡凄凉的气氛。“徊徨”,即“徘徊”,“去意徊徨”,表明行人几度要走,几度却又转回;此外,又表现行人心绪不宁,“彷徨”无主之状。“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由于过分难过,即使要想互诉离愁别绪的话语,也听不下去。结末二句,写别后之景象:“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前句写空闺,后句写旷野,一笔而两面俱到。闺中人天涯之思,行人留恋之情,均不是用言语所能说尽的,故以景结束全词,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阑干”,横斜貌。乐府《善哉行》:“月落参横,北斗阑干。”“横斗柄”,北斗星柄横斜低移,指天亮时分。

  全词将别前、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都一一写到,画出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面。词中没有盛情的直接抒发,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的词语,而主要是靠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并配以不同的声响,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充分地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词作还特别精心刻画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如惊乌、更漏、辘等;着意提炼一些动词与形容词,如栖、牵、唤、吹、冷等,增强了词的表现力,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气氛。

 

【赏析】

  这首词巧妙点化前人佳句,竟创出一种别样的意味。起首三句由离人枕上所离,写曙色欲破之景,妙在从听觉得之月皎为乌栖不定之原因,一个“惊”字,动态毕现,着重仍在乌啼,不在月色。此句亦为下文“唤起两眸”张本。总此三句:乌啼、残漏、辘轳,皆惊梦之声。下两句实写枕上别情。“唤起”一句将凄婉之情怀,惊怯之意态曲曲绘出。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写离别之细腻熨贴。此句实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反曰“清炯炯”原因何在呢?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今既写离人,此处妙在言近旨远,明写的是黎明枕上,而实已包孕一夜之凄迷情况。只一句,个中人之别恨已呼之欲出。“泪花”一句另起一层,与“唤起”非一事。红绵为装枕之物,若疏疏热泪当不至湿及枕内之红绵,更不至于冷。今既曰“红绵冷”,则画别场面之凄切,可想而知。故“唤起”一句为乍醒,“泪花”一句为将起。两句中又包孕无数之别情在内。离人至此,虽欲恋此枕衾,却又不得不起而就道。“执手”三句为过片,写室外送行,“楼上”两句由庭除而途路,写行人远离之后的境况。

  上片委婉纡徐,下片飘忽骏快,写“将别”时留恋,“别”时匆促,运笔与意。末二句上写空闺,下写野景,一笔而两面俱彻,闺中人天涯之思脉相谐,情词相称。

 

【点评】

  这首词写秋天清晨送别情人的情绪。上片全从送行人枕边感受着墨,表明别前心神不定,入睡不熟。“唤起”二句写浅睡假寐被唤起,不是睡眼惺忪,却是满眼晶莹,由于一夜辗转反侧,以致泪湿红绵中,别前之情凄切。下片写临别及别后景况。“执手霜风”,“执手相看泪眼”已够伤心了,再加上凄凄的秋风催行。“去意”、“别语”云云则临别千般叮咛,万般依恋尽在其中。末以送行人回房之孤独清冷收结。情人已远,村鸡报晓,闺房清寒,一派离索。全词写别,层次井然,抒写曲折缠绵,委婉动人,读后令人意想绵绵。

 

【欣赏】

  本词写一对情侣清晨依依惜别的深情,取材典型。“唤起两眸清炯炯”一句状写女子之情。或曰“唤起”是从梦中唤醒,非也。这里的“唤起”有惊起的意思。因女子本未睡,只是泪眼凄迷罢了。好最怕天亮,而居然有乌鸦噪动之声,尤其是有人起来汲水了,天不就要亮了吗?故“两眸清炯炯”,更证明这一点。这句暗示泪花流得多,时间之长,几乎全夜中都在不断流泪,故枕中的红棉才能冷。此乃细微之处,不可不察。下片写离别之景,最后两句意境颇佳,声情并茂。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唤起”是从梦中唤醒,非也。这也的“唤起”有惊起的意思。因女子本来睡,只是泪眼凄迷罢了。她最怕天亮,而居然有鸟鸦噪动之声,尤其是有人起来汲水了,天不就要亮了吗?故“两眸清炯炯”,试想从梦中惊醒,如何能“清炯炯”乎?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更证明这一点。这句暗示泪花流得多,时间之长,几乎全夜中都在不断流泪。故枕中的红绵才能冷。此乃细微之处,不可不察。全词通过时间推移,景物的变化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渲染别情。结构首尾呼应,意脉清晰。描写心理刻画细腻入微,情景相生。

 

【分析】

  此首纯写离情,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表达得历历如绘。破晓时别离情状,缠绵悱恻,写情透骨。别恨如此,遂不知早寒九为苦矣。两人执手相别后,惟见北斗横斜,耳边晨鸡唱晓,内心益觉酸楚。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本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

  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集评】:

  王世贞《艺苑扈言》: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 以故价微劣于柳。然至“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送别,景真情真。“月皎”句点明夜深。“更漏”两句,点明将晓。天将晓即须赶路,故不得不唤人起,但被唤之人,猛惊将别,故先眸清,而继之以泪落,落泪至于湿透红绵,则悲伤更甚矣。以次写睡起之情,最为传神。“执手”句,为门外语别时之情景,“风吹鬓影”,写实极生动。“去意”二句,写难分之情亦缠绵。“楼上”两句,则为人去后之景象。斗斜露寒,鸡声四起,而人则去远矣。此作将别前、方别及别后都写得沉着之至。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月皎惊乌栖不定。
●●○●○●▲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
○●○○,●○○○▲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
 
执手霜风吹鬓影。
●●○○○●▲

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
●●○○,●●○○△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






解连环·怨怀无托|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解连环·怨怀无托》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与一般写相思别情的情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如今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原文】


解连环·怨怀无托


作者: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注释】

①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②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这里指人去楼空。

③床:放琴的架子。

④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⑤拼:不顾惜,舍弃。


【简析】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对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对方。

  开头三句,“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拚今后,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则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又,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

  过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离别与怀念。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远天角,如今伊人不见,离去久远,汀洲之杜若渐次成丛,而欲寄无出,亦似愁绪之与日俱增,而欲诉无地。“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这是暗用汉乐府《有所思》“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句意,以示“从今以往,无复相思”之决绝态度。可是,紧接着又拉转回来,再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请求对方把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寄来。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啊。最生总收一笔,表明至死不变的痴心,写得极其凄苦。“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对花对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

  此词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作者善用单字领起下文,如“纵”、“想”、“料”、“望”,“拼”诸字,都使感情深化,文势转折,有助于达难达之情。


【赏析】

  这首词与一般写相思别情的情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如今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上片“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这三句把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来势突兀,说明心中的痛楚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这一痛楚是因为“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负心如此,岂是常情所可猜度。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尤怨至极无以平愤,遂以讥刺口吻以泄怨怒。意思是说:这抛我而去的负心女子,把本不可解的爱情,就像古代齐王后解玉连环那样,椎破(砸碎)解之。“解连环”的故事,见《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这本来是一次齐国与秦国的外交斗争,秦国有意示威,齐王后并不示弱,暗示的方法非常决断而巧妙,所以说:“信妙手能解连环”。但以此来指女子的毅然绝情,便有讥刺对方的意味。“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句中的“云”、“雨”历来暗喻男女缠绵难解之情,典出《高唐赋》。“风散”、“雾轻”暗喻这一负心女子寡情无义,她对浓如云雨的男女之恋,视为可聚可散的风与雾,毫无依凭可言。怨怀至此本应断绝痴情,但睹物思人,依然旧情难已。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这四句一变愤懑语气,转为无限思量。如今人去楼空,乐器生尘,种种旧事旧情不由自主地又重上心头。燕子楼是唐武宁军节度使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愔卒后,盼盼念旧日恩爱而不嫁,其事绮艳感人。“燕子楼空”暗寓往昔缠绵之情已随人去,借用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句意,以托怀念之情。再望庭中红药正发,较当年手种之时已根移叶换,光阴之速,人情之变,触处皆是,教人怎生忘怀?红药即芍药,是古代爱情誓约的象征物。《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笺》:“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先将芍药献妆台,后解黄金大如斗。”即源于《溱洧》之俗。“移根换叶”在诗词中暗示情侣分散。程垓《意难忘》词:“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忘。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俞平伯《清真词释》解:“移根换叶”三句云:“然无论如何换,如何移,我总记得分明,实是当时香泥亲护,玉手相将,共同扶植者也。”(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643页)似稍欠斟酌。盖此词上片之“红药”与下片之“杜若”、“梅萼”,各占一事,各领一意,且都有出典。尤其“移根换叶”喻情侣分散已见苏词,俞老所解恰与句意相违,恐它日不能明辨,相沿辗转,特缀数语以兹后来参证。词中“红药”句意既已辨明,尚须就词中情感的变换加以点破。“燕子搂空”两句是怀念旧时恩爱,“想移根换叶”二句虽忆旧事,却因此而又生怨恨。回忆当初手种红药之时,曾相誓永结情好,伊今毁誓背盟,更置誓言于何地?由此可见,伊人不只“妙手能解连环”,而且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是可为而何事不可为?至此可谓怨之已极。

  下片“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如果将这三句所表达的怀念之情,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男女之爱发之于情,情之为物是不可理喻的。所以诅咒也好,詈骂也好,都是出自一片爱意。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伊已别去经年,行舟沿着曲曲不尽的水岸渐行渐远,料想如今已在海角天涯。即便有信有物想寄给她又寄到何处?杜若是香草,用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所以“汀洲渐生杜若”是见杜若而生“将以遗兮远者”之情,并非要寄什么香草,人愈远而思愈切,其情之苦可想而得。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去者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但这一切又化为空望。回忆当初热恋之时,红笺密字音书不断,至今仍置怀袖珍如至宝。事至今日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淡语,真想付之一炬以解愤恨。乐府古辞《有所思》:“闻君有他心,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而与君绝。”(《乐府诗集》230页)情人反目往往会把平日视为至宝的纪念物撕毁烧掉以泄怨愤。乐府《有所思》所写便是如此,但这首词却与《有所思》的人物心态有所不同,词中虽然也说道“待总烧却”,然而只是这么想并未这么做。其痴迷之情岂不有甚于付诸行为的真的“烧却”吗?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这两句回应下片过拍“汀洲渐生杜若”。意思是说:我虽有心寄信、物给你,因你行踪不定,欲寄而势有不能;而我仍居原处,只要你肯寄则无有不能。何况现已春暖冰消,水驿通航,你怎不能把江南的春梅寄我一枝聊解苦忆呢?《荆州记》:“吴之陆凯自江南寄梅至长安,赠好友范晔,并寄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实“望寄我江南梅萼”的“望”不过是奢“望”而已,明知“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还如此奢望不已,岂非痴顽而何?但人间“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所以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样的痴情洒向人间惹人去寻绎玩味!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词人用这句极凄凉、极清醒又极真实的话语作为全词的结尾,却把情感推进到高峰。哀莫大于心死,今去者决绝,无可挽回,却又不能“勿复相思而与君绝”,“对花对酒”尚且“为伊泪落”,那么无花无酒更当奈何?这些不尽之情留在词外,令人玩索。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解连环》,词牌名之一。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


【格律】

  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拜星月·夜色催更|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拜星月·夜色催更》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描写恋情以及别后相思之情的词。词的上阕追忆与情人首次幽会。开头三句写相逢时间和环境。“竹槛灯窗”,陈设简陋,可见二人感情建立在纯朴的两情相悦基础之上,“笑相遇”,是一见钟情;“琼枝玉树相倚”是二人情投意合。“暖日”句更让感情升华。“水眄兰情”从视觉和嗅觉方面作比。“平生稀见”是对佳人的总体评价。下阕换头“画图中”一句交待相见之前,业已慕名。“眷恋雨润云温”是见面后之情事。“苦惊风吹散”,揭出欢后苦别的悲剧。“念荒寒”四句写今日自己的飘零落魄。结尾三句,更是凄艳动人。此作通过对失去恋情的追忆,表达仁途失落后的悲惨心态。

 

【原文】

  《拜星月·夜色催更①》

  作者: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②,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③,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④,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⑤。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秋娘:唐宋时对歌妓的一般称呼。

②琼枝玉树:比喻人姿容秀美。

③水眄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miàn):顾盼。

④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⑤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所。

⑥怎标何:怎么办?何,语助词。

 

【翻译】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明亮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开心。她的美丽令人惊叹,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互相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忧伤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赏析】

  这首词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但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主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与杜甫《佳人》之写“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其人之美,不用已为人所习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就不熟滥,不一般化;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吴白先生云:“‘琼枝’,见沈约《古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玉树’,见杜甫《饮中八仙歌》:‘皎如玉树临风前。’”)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写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缭乱,尤其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如果不仔细研究全词的布局,对于这种使我们容易联想到一些优秀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段的巧妙构思,是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的。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韩琮《春愁》“水盼兰情别来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后一笔。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画图省识春风面。”词句即点化杜诗而成,意思是说:在和其人会面之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声名,见过她的画像了。从而也看出了,这次的会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终于如愿以偿,欢乐可想。

  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瑶台”是美女所居。《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这里却兼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就暗示了这位姑娘有着如李白所形容的杨玉环那样神仙般美丽风姿,作为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喻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行文变化莫测,与《夜飞鹊》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宋四家词选》评云:“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周济此说,很能阐明本词在布局方面的特点。

 

【点评】

  这首词所咏乃情呈,作者神驰旧游,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动人的女性画像。上片写初见情人时的清幽环境及喜不自胜的情怀,描写细致生动。下片前半继续写往日的欢情,中间用“苦惊风吹用”轻轻一点,交待出前文均是忆中之情景,化实为虚。结尾几句环境的凄苦和相思的难耐。上片不惜篇幅,极力描写佳人非同寻常的美丽,最后以“总平生稀见”一句,总结为自己目交心许的幸遇之情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笑相遇”以下几句写乍见美人时“惊艳”的感受,不用明眸皓齿类的直接描写,而从虚处传神,从自己的感受人笑,万为精彩,不落俗套。过片追溯未见美人时的倾慕,加倍写见美人两情相依的难能可贵。;下片在感情上有较大起落,“苦惊风吹散”句,道尽了作者当时内心的苦楚,而回肠百转的相思之情,也尽在一个“苦”字之中。全词结构上将虚实结合,一虚一实描写传神,读来余韵悠悠。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拜星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之称。本调始创于宋人周邦彦。又称为《拜星月》。有多种格体。如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韵,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小令系悲秋之作。声潇潇,却无鸿雁传书,期盼落空,寒意逼人。写夜深人去,惟孤灯作伴,以酒浇愁愁更愁,漫漫长夜孤苦难,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冷冷清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境界,似从中看到借鉴处。

 

【原文】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作者: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

①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②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③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④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⑤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译文】

  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

 

【赏析】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 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

 

【鉴赏】

  鉴赏概述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羁旅孤栖的情景。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作结构

  词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上片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雁声远逝,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之感。   在极端的沉寂之中推出了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铸词造句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说的是风扫落叶的沙沙声;“寒声隐地初听”(叶梦得《水调歌头》),说的是风划林梢的沙沙声;周邦彦笔下的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却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自然是无比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点评】

  本词抒写人在异乡之苦,取境典型。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一个多阴少晴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情景与旅人的苦闷迷茫的心境极为相似。景为情取,情借景观,主体心境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这便是常说的意境。下两句写独立听寒声,这寒声是否就是云深处的雁鸣,处于两可之间。但旅人百无聊赖的神情却表现得极为充分。下片开头说“人去”后的寂静。上片无人,下片忽而有人,有些突兀。此人是何人?情人,朋友,均不是,乃陌生的旅客也。人独自在外投宿,最难耐的是寂寞,所以,尽管是陌生人,只要住在一起,便可相互搭话聊天,互相均可得到些许慰藉。但夜已深,那些人也离去,故更感到凄凉孤独。只有孤灯映照着空屋而已。"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来曾借酒浇愁,到深夜酒意已尽,怎以挨到天亮呢?时间越来越长,然苦越来越深,情和景同时推进。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关河令》,古乐府中有清商曲辞一类,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又称《伤情怨》、《东阳叹》、《要销凝》、《望西飞》、《尔汝歌》。此调有多体,现举一体为例。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三字,共四十四字。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写羁旅伤感的词作。开头两句表现词人的潦倒和狼狈。接下不说原委,而写途中所见。津亭败壁、蛛丝网罩——乃是岁月的足迹。下阕开头“去去倦寻路程”才对首二句作了正面回答。旧地重经,席上奏起“旧曲”。此时只是想到曾为我樽前演唱的“故人”。下阕是词人意识流程的真实记录,表现如烟往事,在重经故地时——涌上心头。故尔才有了起首“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的麻木,以逃避忆旧(尤其是那位善唱的“故人”)给自己带来的深沉痛苦。

 

【原文】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作者:周邦彦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注释】

①  绮寮怨:周邦彦创调。

② 晓风句: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 去来:过了以后。来,语助词。

④ 去去:有二义,一是走又走,越走越远;一是去了又去,厌其频繁。此处当是后者。

⑤ 杨琼:唐代名妓名。此处代指意中人。

⑥ 愁黛:愁眉。

⑦渭城:即《渭城曲》,又名“阳光三叠”,本王维的《送远二使安西》诗,后作为离别之歌。渭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部,关中盆地中部,秦都区以东,渭河以北。曾是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汉、隋、唐等王朝的京畿之地。

 

【译文】                                    

  残醉朦胧之中,我上了马出发,凉爽的晨风吹着我,依旧半梦半醒。经过弯曲的河畔,看见翠瓦朱檐在水中倒映,垂杨和津亭,也都掩映在朦胧的波光里。当时,我曾在残破的墙壁题诗表达自己的志向,而今时日已久,墙壁上结着蜘蛛丝网笼,淡淡墨迹上有青苔铺过的影子,想人生一世沉沉浮浮,岁月象江河奔流不停。久久徘徊,叹息愁思无法停止。走呵走,已厌倦再往前行。回忆中荆州往年听歌的旧事最难忘,而从此后再没有见过唱歌的杨琼。她唱着旧日的歌曲,歌声与从前一样动人,只是她心不含愁,不知谁是知音?以前的酒友如果也在这里,定会想念我,虽然不出关,但一曲《渭城曲》,曲未唱完,我已涕泪零零,感动不已。

 

【赏析】

  《绮寮怨》这一词牌始见于《清真集》,是周邦彦的自制曲,并且在《清真集》中只有这一首。绮寮,雕饰精美的窗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句子。这里的“绮”与“绮寮”的“绮”同意。“绮寮”再着一个“怨”字便有很重的深闺寂寞之感,适合表达相思怀人,离愁别绪这样一些感情。周邦彦工于词,应该是很注意词牌与词的内容之间关系的。比如上一次我们讲解过的《解连环》,其中运用了“解连环”这一典故。其出自《战国策·齐策六》:“齐君王后当国,秦遗齐玉连环,使解之。君王后引椎之,而谢使者曰:‘谨以解矣。’”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典故中的两点,一是,齐王后是位女性,二是齐王后强解连环。这就给了我们一些暗示,词人的情人是主动决绝的离开词人的。再就是联系“连环”本身的形象,也暗示了词人悱恻缠绵、回环往复的感情之环难以解开。总之,绮寮怨这一词牌暗示了词的内容是比较悲凄的。

  这首词据孙虹(《清真集》的作者)考证作于荆州。词人曾在熙宁四年(1071)年与这位歌女(词中用杨琼代指)在荆州同游,熙宁五年(1072)春天之前离开荆州。再次回到荆州时已经时隔三十五、六年。(《周邦彦词选》孙虹、任翌选注  中华书局 2005年)我们不去深究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就这首词流露的感情来说,应该是作者重回故地,在离开时突然看见过去自己与情人分别时的津口亭馆,所激起的对情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起句很是突兀。“上马人扶残醉”隐括李白《鲁中都东楼醉起作》诗:“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晓风即晨风。从“残醉”和“晓风”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通宵饮酒,直到天亮。柳永有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尤能吹去醉意。周词中词人不仅不知道谁人扶上马,而且吹不醒,可见词人醉酒的浓度和深度,不可破除。作者由酒醉不醒写起,却掩盖了酒醉的起因,这是词人写词的顿挫处,也为后面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水曲,水流曲折处。翠瓦,绿色的琉璃瓦。津亭,渡口亭馆。这里要注意“乍”字,一个字透出很多惊讶来。猛然间看见了柳荫中的渡口亭馆,它坐落在水流曲折处,绿瓦红檐,特别醒目。“乍见津亭”惊醒了词人的醉意,也唤起了词人的记忆。“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败壁,破败剥落的墙壁。晕苔青,只绿色的苔藓。意为多年以前,我曾在津亭的墙壁上题词,现在墙壁已经破败剥落,蛛丝笼罩,墨迹淡化,苔晕青青。这引起词人很大的伤感。“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去来”,指不停的奔波。岁月如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题诗八首》序文:“岁月如流,零落将尽。”是说时间好像流水一样飞逝而过。“徘徊久、叹息愁思盈”,暗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以上句意为年去岁来,时间好像流水一样过去,我在此地徘徊留恋,叹息声声,有满怀的愁思。这是上半阙,写思情。先写自己通宵饮酒大醉,由乍见津亭念及败壁题词,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渐渐明白醉酒之因。但是还不是很明显,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由津亭,败笔题词带过,也没有明确怀念对象。留下感情线索,在下半阙展开。

  “去去倦寻路程”。“去去”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二者意义相同,即去了又去、走了又走,不停的奔波行役之意。“倦”字写出词人的倦怠之情。“江陵旧事,何事再问杨琼。”江陵,东晋时期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此代指荆州。这句隐括了元稹《和乐天示杨琼》和白居易的《问杨琼》。这里用杨琼代指自己的情人。江陵旧事,指他们过去的情事。“何曾再问杨琼”,何曾即不曾,暗示不见情人的踪影。自己不停的奔波行役,情人不见,只留下无穷的遗恨,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与情人一起回忆过去的情事了。“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回忆与现实交融在一起。旧曲,应该是词人与情人当时听到的歌曲,即是下文的“渭城曲”。凄清,悲怨。敛愁黛,因愁怨而皱起黛眉。昔日离别时,你我共听凄清的离别之曲,你听曲子时因愁怨而敛眉的样子还在眼前,但是现在我与谁共听?旧曲,是诗人徘徊所闻,也因之想起以前已情人分别时的场景。既展示现在又回忆过去,既再现了当日情人的感情,也展示了自己的苦苦相思。“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设想之辞。由自己设想对方的感情。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是运用的这种写法。尊前故人,指上一次分别是黛眉敛起的情人。关情,动情。词人由自身设想对方的感情,自有词人的一份痴情在,也可画出情人对词人的深情,心心相印。但是这不过是词人的想象罢了,现在词人孤独一人在河边徘徊,旧曲萦绕,、挥不去情人当时的样子。“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何须,无须。渭城,即《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或《阳关三叠》。这最后一句,很是巧妙,使人分不出是今日离别还是昔日离别,水乳交融。当日离别之时,与佳人共听凄曲,不待曲终,即已泪零;今日离别,又闻旧曲,不堪其情,潸然泪下。渭城之曲,即是过去同听,又是现在独闻;泪零既是当日离别之泪,又是今日相思之泪。今昔不分,亦今亦昔,感人至深。歌声未尽先已泪零,在曾经离别之地,对一个“倦寻路程”的人来说有多少身世之感,直是催人泪下。

  总之,这首词先写醉酒,然后由乍见津亭和败壁题词虚写离别,而后由思及离别而叹息徘徊,上片写及思念但是感情想对疏缓;下片写出思念对象,自己和双方的感情,以双双泪零作结,感情达到高潮。最后一句亦今亦昔,很是巧妙。

 

【点评】

  本词抒写别恨。从醉中醒来,却依然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可见伤心事多,酒醉也不能缓解。词人酒后似醒未醒时,忽见一处败壁上有自己的墨迹,兴奋过后,带来了更多的失望和惆怅,于是产生了无数的感叹。词的上片,写当年津亭题壁处,如今蛛丝笼罩,苔晕青青,岁月如流,使人感叹不尽。词的下片,写此身仍在行役,旧事不堪重问。淡淡墨迹上的青苔晕影,想去去来来的进退升沉,岁月如湍水奔流不停,久久徘徊,叹息声声,愁思盈盈。“旧曲”二句一转,悬想其人之曲,无人共听。“尊前”五句再一转,言故人如在,唯有我最关情,定将为其一掬知音之泪。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倦寻”与“何曾”写对官场、情场的厌倦。即便知此,主人公仍难忘旧情。通篇迤逦写来,情如流水汩汩,纯真自然,人人心田。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尉迟杯》,词牌名,周邦彦创调。






尉迟杯·离恨|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尉迟杯·离恨》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篇抒写离愁之作。一开始“密霭生烟树”,景中已透露前途迷茫之预感。接着,在流动中表现出离京渐远的过程和凄凉、孤独……种种难言之苦。下阕前半忆旧。“旧客京华”本有许多情事可以回顾,但词人却只回忆与妓女们的“欢聚”。下阕后半又回到现实:“渔村双驿”,这与京都的“珠歌翠舞”的鲜明对比强化了落魄的凄楚。所以“夜如岁”二句便显得甚有分量。“梦魂凝想鸳侣”又表现出愁极无聊时,仍痴迷于旧情。此词营造出的忧愁胜境,独具一格。

 

【原文】

  《尉迟杯·离恨①》

  作者:周邦彦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烟树②。阴阴淡月笼沙③,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念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④,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注释】

①尉迟杯:词牌名。 
②密霭:浓云密雾。 
③淡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冶叶倡条:指歌妓。

 

【翻译】

  隋堤大路上,天色已晚,茫茫一片雾气迷漫着路旁的柳树。冷冷清清的月光,宛如给大地盖上一层轻轻的沙罩。我再一次住在河桥的深处。画船不知人间情意,只顾一直前行,任苍茫的烟波隔着前路。只等行人喝得大醉,又盖着厚厚的被套,它便载着伤心的离人带走,同时载走了多少的离别之情。想到从前在京师,经常到树林边的亭台楼阁中游玩。青楼中的那些歌女都与我相识。我也看惯了她们的华丽装扮,和她们的动人舞姿。如今我一个人却宿在这小小的渔村水边,漫漫长难以度过,对着一缕青烟,我自言自语。谁知我孤单寂寞,来到我身边与我相伴。

 

【讲解】

  周邦彦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三十二岁时被贬出京,初任庐州(今合肥)教授,这首词大约作于南行的客舟上。上片描绘黄昏及月夜两岸的朦胧隐约的景色,以景手情。下片追念豪华欢乐往事,与观境之孤独凄凉作对比,造成强烈的印象。全诗一境一景,不脱离职。抒情直露,虽显得“朴拙浑厚”,格调却不高。词的上片,“隋堤”五句写薄暮登船之景。“无情”以下用一长句写怨别情绪,由唐人郑仲贤《送别》“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一诗化出,是无理却有情之语。词的下片,换头“因思”三句写京华欢聚之地。“治叶”二句写京华欢聚之人。“如今向”二句,折回眼前,“有何人”二句,以人不念我、我却念人作结,可谓一往情深。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梦魂凝想鸳侣”是未然态,而非已然也。即凝想在梦中看见情人,至于能否做梦,梦中能否见到情人,都是未知的,表现出对情人的思念的痴极之态。抒情极为凄恻深婉。

 

【赏析】

  此词乃作者宦旅途中所作,抒写词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词之上片写离开汴京时的情景,下片一起抒怀,追忆京华岁月。 
“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为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故名。“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写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际,但见日色渐渐向晚,浓重的暮霭正从茂密的树林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二句,化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诗意,写出主人公独自怅望江天,孤寝船上的情景。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这几句写分手时的情景,用的就是借物达意手法。这词写饯别情景是从郑仲贤《送别》诗脱化出来的。王氏所谓“诗意出侧面”,是指诗情借物宣泄,迁怨于物。有情人偏遇着这无情的画舸,它全然不管恋人们难分难舍,将行人连同离恨都载走了。这里迁怨画舸,就是侧写。物本无情,视为有情,以责怪于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恨,是借物达意的一种方式;离恨、离愁是一种感情,都是虚的,然而诗人们却常常化虚为实,将愁恨说成是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这里船载离恨,就是化虚为实。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这是写昔日京华相聚的欢乐场面。“冶叶”句化用李商隐《燕台诗》“冶叶倡条遍相识”。所谓“冶叶倡条”,乃指歌妓。 
词中主人公的恋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妓们厮混得很熟,常一起,观赏她们歌舞。这欢乐的回忆,与“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恰成鲜明对比。人由聚而散之际,回想欢乐聚会,必添愁情离怀。回忆对比,是很能触发情感的。周邦彦这首词,除用回忆对比外,还有一种对比,就是梦境和现实对比。“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这个结尾,词评家多以为写得拙直、率意。周济《宋四家词选》说“一结拙甚”。谭献《谭评词辨》说“收处率甚”。这个收尾是不够含蓄的,但是感情还是十分朴实浓烈的。这里用了眼前实境和梦中虚境相对照,现实是舟中独处,梦中却是鸳侣和谐。“鸳侣”一词已近于抽象化,形象不够丰满。但还是足以补出离情别恨的。 
此词以宦游途中水驿之夜的情景为中心而将追忆念想层层展开。全词由景及情,由今及昔,写眼前景采用白描手法,叙写追思往事时用借物达意。反衬对比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结句直抒性情而不借景烘托,可谓大巧若拙,别具魅力。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尉迟杯》,词牌名,双调,上片48字,下片57字,仄韵。

 

【格律】

  平平仄(韵),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仄⊙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西河·金陵怀古|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河·金陵怀古》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全词化用刘禹锡咏金陵之《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但又浑然天成。此词三阕结构:上阕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阕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此作苍凉悲壮,平易爽畅,笔力遒劲。

 

【原文】

  《西河·金陵怀古①》

  作者:周邦彦

  佳丽地②,南朝盛事谁记③?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④。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⑤。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⑦。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西河:唐教坊曲。 
②佳丽地:指江南。 
③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④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⑤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⑥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⑦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赏析】

  这首词主要是隐括刘禹锡的两首诗而成。其一,《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张炎《词源》说:“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

  这首词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面对金陵“佳丽地”,目睹自然界的沧桑,因而引起人事兴衰的感触,抒发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哲理观念,表现了作者追念古昔和寄慨当今的思想情感。

  全词共三叠。第一叠写金陵的山川形胜。首先点明金陵是一个“佳丽地”,接着以“南朝盛事谁记”一语总括历史兴亡之感。第二叠写雾夜在断崖边凭吊古迹,曾经系过莫愁佳丽的游艇之树,而今已倒倚,旧迹仍在,可人事已非了。第三叠写金陵触目荒凉之慨。从眼前景物中,不见“酒旗”,不闻“戏鼓”,只见寻常巷陌中的燕子对语,引起作者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艺术技巧很高,它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

  [注释]1.西河:词牌名。又名“西河慢”、“西湖”。《碧鸡漫志》引《脞说》云:“大历初,有乐工取古《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又谓《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则此调亦是采旧曲而成。词为双调一百零五字,分三叠,各叶四仄韵。《清真集》入《大石调》。2.佳丽地:即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谢脁《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3.南朝盛谁记:南朝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南朝:指宋、齐、梁、陈四朝;又称六朝,即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均以南京为都城。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不包括公元280年吴亡后到317年东晋建立之前的期间),前后共三百余年。4.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故国:指金陵,它是南都故都。清江:长江。髻鬟:形容山的形状像妇女髻鬟。5.恕涛寂寞打孤城: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6.风樯遥度天际: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樯:船上的桅杆,挂风帆用。此指代船。7.断崖:临水的陡峭山崖。8.倒倚:指树倒下来靠在崖上。9.莫愁艇子曾系:莫愁姑娘或许曾在这里系过艇子吧!莫愁艇子: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莫愁:古女子名。今南京水西门外有莫愁湖。10.空余旧迹郁苍苍二句:一切只剩下陈迹了,但只见郁郁苍苍一派青色,还有那浓雾中露出的半截城垒。垒:大城附近的军营或防守工事。《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贺若壁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上元县:今属江苏江宁县。11.夜深月过女墙来:夜半更深,月亮从女墙上升起来。女墙:城墙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12.伤心:一作“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淮水:指秦淮河。它横贯南京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13.酒旗戏鼓甚处市: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究竟到休息去寻找呢?酒旗:挂在酒店的酒招。戏鼓:演戏的场所。甚处:何处。14.想依稀王谢邻里:想来就是东晋时代王谢家族的府居所在。依稀:仿佛。王谢:东晋时期的王姓和谢姓两个豪门大族。他们的宅第都在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邻里:比邻而居,故称邻里。15.燕子不知何世:燕子不知道这是什么世代。16.入:指飞入。寻常巷陌:指通常的巷道。17.相对如说兴亡二句:燕子在夕阳里喃喃细语,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相对:指燕子相互对语。——以上引自《宋词三百首详注》,李华编著

 

【讲解】

  南齐谢朓《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历来为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而以词咏金陵的,当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写法别致,寄慨良深,也是名篇。
词作上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开首即以赞美的口吻“佳丽地”,用谢朓诗句,点出金陵。“南朝胜事”,点出怀古,扣题。起二句为总括。“南朝”,指从公元四二○年刘裕代晋到五八○年陈亡,建都建康(金陵)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谁记”提起,加以强调:“南朝盛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将它遗忘了。“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可是,金陵的山川形胜却依然如故。金陵当年是在石城置邑的,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形势险固。这两句主要写山、水为陪衬,描绘出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群山环抱,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且以美人头上的“髻鬟”形容山峦,以“清”字形容江水,不仅形象,而且显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至于旧时王朝的都城,却“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当年“豪华竞逐”的金陵,目前是座“孤城”,潮水的拍击声正反衬出环境的阒寂冷寞,天际的风帆给人一种空旷落寞之感。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极力渲染这些历史遗迹遭遇着冷落,正在被遗忘,与上文“谁记”相应,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词作中片写金陵的古迹。开首以景出,“断崖树,犹倒倚”,着一“犹”字,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历史色彩。下面又追一句“莫愁艇子曾系”。莫愁本不在金陵,但宋时已有莫愁在金陵的传说,所以本词也说倚在断崖下倒挂的老树曾系过莫愁的小船。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点出古迹。接下继续写景,“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郁苍苍”,谓云雾很浓,望去一片苍青色,埋没了半边城的营垒。《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贺若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上元县,即金陵。结末二句,“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女墙”,城墙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淮水”,指秦淮河,该河横贯金陵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夜深”,地点在“赏心亭”,即夜深时分,词人仍站在赏心亭上,观览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发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这两句起到束上启下的作用,即上面所描绘的景色,皆是由此观览到的,又引出下片怀古的感慨。
词作下片,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是词人眼前见到的景色:酒楼、戏馆,一派热闹景色,不禁发出“甚处市”问语,这是何处的繁华市面呢?前面两片所写多是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里则写连景物也变了。当然,酒楼、戏馆非纯自然景色,而包含人事在内。这情况引起词人的猜想:“想依稀、王谢邻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姓、谢姓两大望族,他们都住在乌衣巷。这里是说这些酒楼戏馆所在地,仿佛是当年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这也就是说,当年贵族住的乌衣巷现在换了主人。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人世沧桑之感,于是结末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之叹。燕子是不知人事变迁的,依然飞进往年栖息过的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房中,然而词人看到夕阳余辉中成对的燕子,却认为它们有知,且正在议论兴亡大事哩!当然这是词人内心的兴亡之感赋予了燕子而已。这片从眼前景物引起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兴亡之感,从而表达出咏史的题意。
这是首怀古词,而周邦彦的怀古之作多有所寄托,这首词对北宋时旧党之遭贬窜,或有所暗讽。在艺术手法上,本词体现了周词的主要特点之一,正如张炎所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共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而成。上片用《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片主要用古乐府《莫愁乐》,下片将《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入词。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词句美丽,境界清旷,风格沉郁悲壮,使壮美与优美融为一体。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碧鸡漫志》卷五引《脞说》:“大历初,有乐工取古《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又称:“《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清真集》入“大石”,当即此曲。张炎词,名《西湖》。

 

【格律】

  105字。三段一百五字,前段六句四仄韵,中段七句四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

  佳丽地韵南朝盛事谁记韵山围故国绕清江句髻鬟对起韵怒涛寂寞打孤城句风樯遥度天际韵断崖

  ○◎● ⊙○◎●○● ⊙○◎●●○○ ◎○◎● ◎○◎●●○○ ⊙○⊙●○● ◎⊙

  树句犹倒倚韵莫愁艇子曾系韵空余旧迹郁苍苍句雾沈半垒韵夜深月过女墙来句赏心东望淮水韵

  ◎ ⊙◎● ◎○◎●○● ⊙○◎●●○○ ●○●● ●○◎●●○○ ⊙○⊙●○●  

  酒旗戏鼓甚处市韵想依稀读王谢邻里韵燕子不知何世韵入寻常读巷陌人家句相对如说兴亡句

  ●○●●●●● ◎○⊙ ○◎○● ◎●◎○○● ●○○ ●●○○ ⊙●⊙●○○

  斜阳里

  ○○●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描写作者偶遇旧时相知的伤感之情。表现词人向往神仙自在境界的意绪。此词据周邦彦说是“梦中得句”,并将此词与方腊起义联系起来。当时词人为躲避起义,东奔西避,但词中并无一语对起义的微词,尾句竟唱出“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的轻快之调,反映词人晚年对朝廷时局的不满与出世之愿。

 

【原文】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①》

  作者: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年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念孤城阑角。凌波步弱②,过短亭、何用素约③。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④。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⑤。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⑥。

 

【注释】 
①瑞鹤仙:此调始于北宋,周邦彦词为正体。 
②凌波步弱:指步伐轻盈的歌女。 
③素约:旧约。 
④春酌:春酒。 
⑤惊飙:惊人的暴风。 
⑥洞天:道家谓神仙所居地。

 

【题解】

  前人对本篇多有附会。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馀话》卷二说:“周美成晚归钱塘乡里,梦中得《瑞鹤仙》一阕(略)……未几,方腊盗起自桐庐,拥兵入杭。时美成方会客,闻之仓皇出奔,趋西湖之坟庵。次郊外,适际残腊,落日在山,忽见故人之妾徒步,亦为逃避计。约下马,小饮于道旁旗亭,闻莺声于木杪,分背少焉抵庵中,尚有馀醺,困卧小阁之上,恍如词中。逾月贼平,入城,则故居皆遭蹂践,旋营缉而处。继而得请,提举杭州洞霄宫,遂老焉。悉符前作。美成尝自记甚详。今偶失其本,姑记其略而书于编。”王明清认为周邦彦这篇《瑞鹤仙》是晚年在钱塘梦中所得,作于方腊起义前夕,后来词中所写之事,一一得以应证。这自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将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定在方腊起义前夕,应该没有问题。宋徽宗宣和二年(1119)十一月,方腊在睦州清溪起事,本篇当作于该年春末。年过花甲的周邦彦预感到“惊飙动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但他终究只能是“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希望能在个人的小天地里终享天年。本篇的主题是惜别,不独送人,亦是送花,正是伤春伤别之作,结尾虽故作旷达,但通篇情绪消沉,周邦彦个人和整个北宋时代,都已经走到颓唐的老境,再也没有明天和希望了。

 

【句解】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栏角

  开篇写郊外送客。“悄郊原带郭”五字,是一幅写意式的剪影。郊外原野,从城墙根儿开始,静静地向远方延伸。“郭”,即城郭,是城的外墙。一条大路随着原野,指向远方,烟尘滚滚,有人坐在车中,离此地而去。夕阳将要落山了,余晖映照远山。夕阳似落而未落,将最后一抹红霞,涂抹在孤城和栏角,似乎也在无限留恋,依依不舍。“敛余红犹恋,孤城栏角”二句,应自杜甫《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四迪》诗“孤城返照红将敛”一句来。二者各臻其妙。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凌波步弱”是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语典。“凌波”,本是形容女神在水面走过。“步弱”,是形容女子脚步轻,且不胜脚力。“短亭”,是送人之所。庾信《哀江南赋》里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古人在城郊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是送别之地。“素约”,指平日里就商量好的约定。素,平素,平日。“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三句是说,根本不必事先约好,就有佳人踩着细步,走过短亭,来会我。“流莺”,是比喻性的说法,指青楼女子。那佳人越过短亭来会我,不过是劝我不必忧愁,且把马鞍取下,且饮杯中酒,且把一切放下,且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春酌”,形容酒的美好,犹如春天一般。“重解绣鞍,缓引春酌”,“重”“缓”二字佳,可以见出主人公对这种消磨与无聊的生活,习以为常得有些麻木了。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

  无聊之人,借酒色以消磨,自然是一喝就醉,根本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被人送回来的,更记不得是谁送我回来的,只知道醒来的时候睡在自家的小楼里。朱,红色。阁,阁楼。古人喜欢用朱色涂门漆柱,因此有“朱阁”之称。醒来的时候,发现屋外起了大风,吹得帘幕不停地动。这样的大风,估计园里的芍药花都要被它吹落了。我还是在芍药花被风彻底吹落之前,多看它们几眼吧,虽然酒意尚未全消,我且勉力走到花前,绕着它多走几圈。“扶残醉,绕红药”两句,写尽惜花心事。

  白居易《惜牡丹》诗:“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周邦彦与白居易,都是妙赏深情之人。周邦彦“扶残醉,绕红药”二句,立意亦从白居易《惜牡丹》诗中来。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怎么能不感叹呢?时令已是如此,眼看西园的花儿将要凋残,偏偏赶上这无情的东风,如此凶恶无情地刮过。终究是无可奈何。且由它去吧。且任凭光阴如水般流过。只要还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我且知足常乐吧。“洞天”,是道教术语,指神仙所居之地。周邦彦晚年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县)鸿庆宫,和道教关系密切,“犹喜洞天自乐”一句,和他的身份,很相合。

 

【评解】

  本篇是惜别之作,惜花惜春,惜人惜己,篇末虽故作旷达语,却终究掩盖不住迟暮颓唐气象。本篇虽则心趣颓唐,但下笔极讲究,一丝不苟,可见周邦彦一贯作风。前人高度评价本篇结构严谨,针线绵密,许昂霄《词综偶评》说:“‘任流光过却’,紧接上文。‘犹喜洞天自乐’,收拾中间。” 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说:“不‘扶残醉’,不见‘红药’之系情,‘东风’之作恶,因而追溯昨日送客后,薄暮入城,因所携之伎倦游,访伴小憩,复成酣饮。换头三句,反透出一‘醒’字。‘惊飚’句倒插‘东风’,然後以‘扶残醉’三字点睛。结构精奇,金针度尽。”

 

【赏析】

  这首词从时间上说是记昨日黄昏到今天清晨的事。是送别复有所遇,醉眠朱阁,惊风醒人,再看落花,再叹身世,聊以自解之状。一“悄”字,刻划静态。郊原广阔,围城如带,而路长车行扬尘,漠漠茫茫,模糊不见,意中含情。“斜阳”句,美极,写夕阳映山,余光斜照城角,有大自然景色,也有建筑姿容。写景寓情,斜阳犹恋孤城阑角,人今别后,怎不相思?意在景中。“凌波”句忽插入邂逅相逢之趣,非约而遇,喜出望外,再加以“流莺劝我”,解鞍引酌,又有多少欢晤。这里是挑起波澜,而又铺叙开来,急煞而止。换头似别开生面,实际上是从上片的“凌波”事引来的,写的是今朝事了。“醒眠朱阁”语略而事丰,实际上是由于醒来才知道昨宵是身眠朱阁,而如何到此来,则不记得何时、何人把自己送到这里的了。“惊飙动幕”再掀波澜。狂风吹来,花事堪虑。于是“扶残醉,绕红药”,护花费尽精神。然而如何呢?“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极具体,极形象,较泛言花落之多,沉重万分。然而还不够,再加上“东风何事又恶”,这里斥东风,又是不明言落花,而痛恨那吹落花的东风。真是大开大阖,驰骋纵横。末两句急下,无可如何,不了了之,求自得这乐。是“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自我解脱,这世界只有求仙成道最好,实寓隐逸之思罢了。

  这首词,在章法上确实直叙中有波澜,而又都有迹象可寻,真是“结构精奇,金针度尽。”(周济《宋四家词选》)友人罗忼烈教授称“此词当是暮年避地睦州时纪事之作。……然其时花石纲扰民愈甚。……‘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弦外之音,或刺民穷财尽而犹横征暴敛也。”(《周邦彦清真词笺•瑞鹤仙附记》)这对我们认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周邦彦词,惯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均有所指。其胸次高、书卷多,有感而发,发而必中。

 

【点评】

  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词人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词中先写酒醒后的追叙,然后写作者扶残醉以赏花,最后以东风无情,引出流光易逝之慨叹。
 
首句“悄效原带郭”作一四句法,于“悄”字处略顿,作为“领字”。前三句描写的是:效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客人描摹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若有所失,作者感到“悄然”,觉得心里空荡荡荡的。“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写孤城落旧,借以抒发惜别之情。作者把落日斜晖称作“馀红”。造语颇为新颖,又用移情手法,说斜阳对城楼上的一角栏杆恋恋难舍,迟迟不忍敛去它那微弱的光影。这样描写,就把作者的主观感情扩展开来,使得那种由送别而产生的依恋之情,一并笼罩于周围的客观景之上。于是主客融为一体,全都沉浸在离愁别绪之中。下面,笔锋转向人物,描写陪同送行的歌妓。“凌波步弱”是说她感到劳顿。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过短亭、何用素约”,是因她“步弱”而须小憩,因小憩而“过短亭”,因“过短亭。而遇“流莺”。故下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之事。“流莺”者即作者相识的另一歌妓。短亭巧遇,“何用素约”意即不用预先约好而“意外遭逢”。即相逢,因之应“流莺”之劝,又再下马饮酒。
 
下片写次日酒醒以后的情况,笔致更加摇曳多姿。“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活画出乍醒时的惺忪迷茫心态。昨日之事,隐约记得,但并不十分清晰。什么时候来到这里?谁扶着自己上的马?想来都觉恍恍惚惚。待到“惊飚动幕”,一陈狂风吹动窗帏,也吹走了几分醉意,似乎清醒多了,但“残醉”仍未消尽。“扶残醉,绕红药”,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连接得上,而“东风何事又恶”则紧承上文的“惊飚”二字,这种谨严缜密的结构,也是周邦彦词的一个特点。结句荡开一笔,把烦恼抛到一旁,求得自我宽解。“任流光过却”,也包含着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先是惊叹春将归去,继而又对年华虚度感到惋惜,最后觉察到感慨悲伤之无济于事,才说“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则含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作者的内心深处,似乎还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但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也只好以此聊自宽慰了。“洞天”,是借用仙家字眼,把自己暂时休憩的北里青楼(“朱阁”)称作仙人的福地洞天。“犹”和“自。用来表达复杂的心情和委婉的语气。
 
此词章法上直叙中有波澜,顺叙中插逆转,结构精巧,波澜起伏,词人善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均有所指。词之上片写郊外送客,驿亭春酌;下片写酒后赏花,感时抒情。整首词以“扶残醉”为转折,把醒后追叙和惜花寄慨巧妙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步步腾挪,纵横交错,回环曲折,写景含情,耐人寻味,委婉的表达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迟暮之悲。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瑞鹤仙》,词牌名。《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高平调”。各家句豆出入颇多,兹列周邦彦、辛弃疾、张枢三格。双片一百二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六仄韵。第一格起句及结句倒数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式。第三格后片增一字。

 

【格律】

  (前片)

  仄平平仄仄(韵),

  悄郊原带郭,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

  平平仄平仄(韵),

  斜阳映山落,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

  平平仄仄(韵),

  凌波步弱,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

  过短亭、何用素约?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韵)。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后片)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

  平平仄仄(韵)。

  惊飙动幕。

  平平仄,仄平仄(韵)。

  扶残醉,绕红药。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韵)。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仄平平仄仄(韵),

  任流光过却,

  平仄仄平仄仄(韵)。

  犹喜洞天自乐。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浪淘沙慢·晓阴重》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春念情的词作。全词三阕,上阕追忆当年时令节候及折柳惜别的情事。前者则是后者的烘托。“拂面垂杨”与“红泪玉手”,细节传神,足见当年印象之深。“念汉浦”以下三句抒言信断绝之憾。中阕写别后情思。在流动的情绪中,浓化别离的伤感。无可奈何的凄凉,令人叹惜。“凭断云留取”,最先使人哀叹。下阕写去则去也,可“怨歌”,永唱。虽“怨”,却不“恨”伊,只有“恨春”不给机会。所以,“怨”是表层,深层依然是“爱”——刻骨铭心的爱,其实也是无悔无恨的爱。满地梨花,冰凉洁白,正无言地叙说着无奈的人生……以景结情,留下怅远、空阔的情韵,使人回味无穷。

 

【原文】

  《浪淘沙慢·晓阴重

  作者: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①,东门帐饮乍阕②。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③、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④。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注释】

①脂车:车轴涂上油脂的车,润滑以利快行。 
②乍阕:方停,刚结束。 
③红泪:胭脂泪。 
④琼壶敲尽缺:《世说新语》载,晋王敦酒后,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赏析】

  这首写离别相思的词,是一篇曲折回环、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完整而又统一的艺术佳作。

  全词共分三片,上片,交待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晓阴”、“霜凋”、“雾隐”,说明是在一个秋天雾气很浓的早晨,在“城堞”,女子“掩红泪”、“玉手亲折”,把情人亲自送走了。中片,写离别时,两人依依遥望和内心的伤别情怀。“地”是那样遥“远”,“天”是那般宽“阔”,而情人却奔向那“露冷风清无人处”。“万事难忘”,“唯是”那场“轻别”。此后,只有“断云”、“残月”,陪伴自己度过孤独凄清的寒夜。下片,写离别以后的相思与怀念。夜不寐,茶、酒无味,“恨春去”、“弄夜色”,离情相思意难绝。

  整个篇幅,曲折回环,前呼后应,铺叙委婉,层次清晰,转换变化,顿挫有致,巧妙地把这篇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体,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长调、结构长篇的艺术才能。陈廷焯对这首词评价很高,特别是下片。他说:“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浪淘沙慢》,词牌名,全调三阕一百三十三字,前段九句六仄韵,中段八句六平韵,后段七句四平韵。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韵)。

  南陌脂车待发,

  ○●○○●●(韵)。

  东门帐饮乍阕。

  ○○●●●●(韵)。

  正拂面垂扬堪揽结。

  ●●●○○○●●(韵)。

  掩红泪、玉手亲折。

  ●○●、●●○●(韵)。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韵)。

  情切。

  ○●(韵)。

   望中地远天阔。

  ●○●●○●(韵)。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韵)。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韵)。

  翠樽未竭,

  ●○●●(韵)。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韵)。

  罗带光销纹衾叠,

  ○●○○○○●(韵)。

  连环解,旧香顿歇。

  ○○●、●○●●(韵)。

  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韵)。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韵)。






应天长·条风布暖|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应天长·条风布暖》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写寒食节的伤春之作,主要写从前偶遇的恋情,而今重回故地,只留下无限惆怅。上阕由“春色”写起,而黑暗与冷峻又将词人包围。更见我之愁苦。极言已乃是世间最不幸者。接着又以艳景反衬我之零落,使自己的悲哀更显强烈。接着又追忆当年艳遇。用“汉宫传烛”之故事,暗示当年邂逅时间与对象。“青青草”以下至末,重回今日。“前迹”不可寻,离人不可见;“柳下人家”尚还认识我,昭示出我常回故地寻觅伊人。正是其情绵绵无尽期!

 

【原文】

  《应天长·条风布暖①》

  作者:周邦彦

  条风布暖②,霏霏弄晴,池台遍满春色③。正是夜堂无月④,沉沉暗寒食。染间燕,前社客⑤,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⑥,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⑦,郊外驻油壁⑧。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⑨。青青草,迷路陌。强带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注释】

①应天长:此调有令词、慢词两种。 
②条风:即春风。 
③池台:有本作“池塘”。 
④夜堂:有本作“夜台”。 
⑤前社:春社。 
⑥芸香:泛指花之香气。 
⑦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 
⑧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 
⑨“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题解】

  本篇触物生情,由寒食节追忆一段美丽的邂逅往事。往事如烟,徒能思忆,多愁善感的词人,备受相思煎熬,内心无比惆怅。从篇中“汉宫传烛”来看,当是写汴京之事。故本篇当是周邦彦重返汴京任国子主簿时缅怀昔游所作。本篇题为“寒食”,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寒食节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说:“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愁,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寒食节是包括清明在内的大寒食,汴京男女往往于此时春游欢会。周邦彦正是在这样的寒食节与一青楼女子邂逅,数年后重回汴京,追忆往事,惆怅不已。

 

【句解】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沈沈暗寒食

  自古咏寒食,多写阴雨。周邦彦却从“暖”字、“晴”字入手,风是暖的,雾是晴的,可谓独具匠心。“条风”,即东风。《淮南子·地形》:“东风曰条风。”《初学记》:“《易通卦验》曰:‘立春,条风至。’宋均曰:‘条风者,条达万物之风’。”由此可见,“条风”乃是春天的标志。“布暖”之“布”字佳,写出无处不春的笼罩之势。暖风、晴雾两相催,自然是池塘便生春草,到处春意盎然。“池塘遍满春色”一句,自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来。可是转眼便是寒食了。白居易《寒食夜》诗里说:“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暗花前。”本篇不独“夜堂无月”四字从白居易诗中来,“沉沉暗寒食”的“暗”字,亦自白氏诗中来。周邦彦本篇写寒食,与白居易诗虽有承袭关系。但白居易所写自是诗语,周邦彦笔下却是词句。寒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二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里头说:“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据此,可知宋朝人过寒食节的习俗。

  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春社离寒食节,时间上隔得很近。古人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的标志是燕子。栖息在梁上筑巢的燕子,是去年社日飞来的老客。它们也仿佛在笑我一个人关着门孤单寂寞。风起时,乱红飞过,满地狼藉。吹来的却是隔院之花。芸香,是一种香草。王象晋《群芳谱》里说芸香:“此草香闻数百步外,栽亭园间,自春自秋,清香不歇。” “隔院芸香”的“隔”字,重在嗅觉,而非视觉。纵有院墙,芸草的芳香,总是隔不断的。狼藉,形容纵横错路的样子。满地狼藉,一半是视觉印象,看见眼前满地落花;一半是想象隔院落花情形。“隔”字的实际效果,正在不隔。此外,芸香和藏书楼有关。芸香,可以用来防止蠹虫啃书。所以,藏书的地方,往往称作芸台。周邦彦曾任国子主簿,“芸香”二字,正合身份。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

  下片转到追忆从前。“长记”,是说刻骨铭心,没齿难忘。“邂逅”,是不期而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驻”,即停。“油壁”,即油壁车,是一种四周垂有帷幕、以油涂壁的马车。乐府古辞《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是说苏小小与意中人在西陵相会之事。“邂逅相逢”与“郊外驻油壁”这两个语典,说的都无非是美丽的艳遇,词人念念不忘。“又见”二字,透露出的信息是:那次美丽的邂逅,发生在某个寒食节前后。又是一年寒食时,眼前的景物,和当时仿佛没有两样:富贵人家点燃蜡烛,轻烟阵阵散出。唐代诗人韩翃写过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吴自牧《梦粱录》里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内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正此时也。”唐宋两朝,寒食节有宫中赐给大臣蜡烛的传统。唐人写诗,习惯以“汉”代唐,“汉宫”,即唐宫。“五侯”,指权臣大族。《汉书·元后传》记载,汉成帝一日之内封他五个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史称“五侯”。

  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寒食春深,青草漫过小径。自有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来,青草就成为中国诗歌里永恒的意象。芳草绵绵,象征着相思不绝。“陌”,是小路。小径被青草遮没,尚可以细细来寻。情感一旦迷失,前缘何从再续呢?勉强带上酒杯,沿着旧时走过的草间小径,寻找当年的感觉吧。那远离市桥的地方,柳条掩映下的人家,分明是当时相会之地阿!“市桥远,柳下人家”,扣上文“郊外驻油壁”之郊外。“犹自相识”之“犹自”二字,中有多少叹息!

 

【评解】

  本篇题为寒食,不过触景生情,实写发生在寒食节的一段情事而已,旨在追忆,情实惆怅。上片写眼前景,下片忆从前事,以“寒食节”相绾合。今时之寒食,犹往时之寒食。然今时之人,非往时之人。往时郊外柳下,两相缱绻,今时闭门愁寂,徒闻隔院芸香。往时一何温馨香艳,今时却如此惆怅寂寥!上下二片,今昔对比,如此鲜明。鲜明之外,意味亦复醇厚深长。毛先舒说本篇:“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人多此法……周清真寒食词后段只说邂逅,乃更觉意长。”(见《古今词论》所引)先著《词洁集评》中说:“美成《应天长》,空淡深远,石帚专得此种笔意”,专门指出周邦彦空淡深远笔意对姜夔的影响。白石词中名篇《淡黄柳》,在遣词造句和意境营造上,对本篇都有许多承袭。《淡黄柳》下片:“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读者不妨两相参看。

 

【赏析】

  此词以回环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郁,惆怅和空虚的心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创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境界,深沉淡淡雅,凝重旷远的意境中,烘托出词人曲折细腻、飘忽不定的复杂心绪。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变化莫测,是此词的特点。

   全词分为四层。第一层为起笔三句,写当日寒食白天之景,系追思实写。以下写当日夜色,是现境,系第二层。换头三句写当年寒食之邂逅。是回忆为第三层。以下写当日重寻前迹情景,又是追思实写。为第四层。第一层大开,第四层大合,中间两层则动荡幻忽,全篇神明变化几不可测,极尽千回百转刻骨铭心之情,又极尽其郁积深厚之意。整首词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激越凄楚,峭拔有力,迷离惝恍,意脉流转。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条风即调风指春风。春风骀荡,迷雾飘动,逗出一轮睛日,池塘水绿草清,一片春色。起笔三句,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可是,这并非此词基调。“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正是”二字,点明当下作词之现境。寒食之夜黯然无月,沉沉夜色笼罩天地,也笼定独坐堂上的词人心头。原来起笔三句乃追思实实写,追叙寒食白天的情景。“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寒食为清明前二日,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寒食前,其时燕子已经归来,故称梁间燕为前社客。上二句以沉沉夜色喻示自己心灵之沉重,这四句则从燕子之眼反观自己一人之孤寂。闭门之意象,更象征着封闭与苦闷。“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芸是一种香草,此处芸香借指乱花之香气。乱花飞过。院里院外,一片香气,其境极美,而残花满地,一片狼藉,则又极悲。此三句哀感顽艳,可称奇笔。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换头以“长记”二字领起遥远的回忆,为全词核心。词人心灵中的这一记忆,正是与天长、共地久的。那回,指双方不期而遇的那一年寒食节。“时”,是宋人词气辞,相当于“呵”。词人满腔哀思之遥深,尽见于这一声感喟之中。宋代寒食节有踏青的风俗,女性多乘油壁轻车来到郊外,其车壁用油漆彩饰,故名油壁。

  记忆中这美好的一暮,词中仅倏忽而过,正如它人生中倏忽而过那样。以下,全写当日重游旧地情景。“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此二句化用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既点染寒食节气氛。也暗示出本事发生的地点汴京。下“又见”二字,词境又拉回当日白天的情境,从而引发出下文所写对当年寒食邂逅不可遏止的追寻。“青青草,迷路陌。”沿着当年踏青之路,词人故地重游,然芳草萋萋,迷失了旧路;可是词人却固执不舍,“强载酒、细寻前迹。”“强”字,道尽词人哀哀欲绝而又强自振作的精神状态。明知重逢无望而仍然携酒往游,而细寻前迹,终于寻到。“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市桥远处,那柳下人家,意与自己相识。可是此时自己只身一人,绝非当年双双而来可比。至此,上片起笔所写之盎然春意,只是当天重寻旧迹之前的一霎感受,其下所写之夜色沉沉、闭门愁寂,才是下片所写白天重寻旧迹之后的归宿。

  清真词情深入骨。回忆与追思实写,是这位词人的两大的绝技。清真词具备这两个特点,可谓有体有用。此词是作者怀人之作,调名《应天长》,实有深意。南宋陈元龙注于调名下引《老子》“天长地久”及《长恨歌》“天长地久无终毕”二语,不愧词人之知音。此词声情与语言之特色也颇为明显。上片自“梁间燕”之下,下片“自青青草之下。皆为三、四字短句,此词韵脚为入声,句调既紧促,韵调又激越,全词声情便是一部激厉凄楚的交响乐。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应天长》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始于韦庄。五十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韵。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但以韦庄词为正体。长调始于柳永,九十四字,前片十句六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另有九十八字体,句式与柳词有出入。又名《应天长令》、《应天长慢》。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即景抒情之作。写接到情人(萧娘)一封信后的沉痛情绪。落叶、斜阳、江水,千里不绝,是立在桥上的词人视角所及。而江水“沉沉千里”,是词人心潮的表征。由“斜阳”而“黄昏”,而“灯火”,揭示出词人长久地伫立于冷风之中,酸泪欲滴。下阕写室内愁怀。古屋寒窗,凄凉森冷但“不恋单衾再三起”的原因,却是“萧娘书一纸”!结尾点出主旨。

 

【原文】

  《夜游宫①·叶下斜阳照水

  作者: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②。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③。有谁知,为萧娘④、书一纸。

 

【注释】

①夜游宫:调名可能取汉成帝“宵游宫”意。 
②酸风射眸子:指冷风刺眼使酸鼻。 
③单衾(qīn):薄被。 
④萧娘:唐人泛称女子为萧娘,男子为萧郎。

 

【赏析】

  前人评清真词,多认为其词之风格为富艳、典丽,细密多变,但这首词作却写得颇为明快晓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相思之情叙写得相当动人。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首二句,词人描述眼中所见之情景,西下的夕阳,余晖透过树叶,把斑驳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再往前看,江水翻卷着细浪缓缓地迤逦而去。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为思念之情缠身的词人,恰逢薄暮时分,更觉愁思难耐,悠悠不尽的愁思,亦如眼下流淌不绝的江水。后四句:“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原来此时词人是伫立在桥上。词人目光迎着刺眼的秋风,凭栏远眺,疑望着黄昏时分华灯初上的闹市,久久没有离去。词作上片,词人的笔触侧重描绘室外,以粗细结合、浓淡相宜的笔墨勾勒出一幅黄昏夕阳之下,一位为相思所苦者,久久伫立桥头,迎着萧瑟秋风,疑神远眺的情景。第三句中“酸风射眸子”,系借用唐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句子:“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诗是叙写金铜仙人离汉宫之凄婉情态,词人借用此句,不无借此表露自己思念的悲苦之情。

  词作下片,词人的笔触转而叙写室内情景。“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此时已是夜阑人静,词人也已回到屋中,伴随他的是古屋寒窗,他辗转反侧,为思念之情所困扰,无法入眠,井栏上坠落下的梧桐叶声,不时地传入耳际。词人描述眼中幽凄的环境和卧听萧萧落叶,正映衬了自己的孤寂与思慕之苦。后四句:“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萧娘”,唐人以之为女子泛称,犹男子为“萧郎”。后亦沿用。唐诗人元稹《赠别杨员外巨源》诗:“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这四句是说,夜不成寐,辗转反侧,都是为了思念心上之人。思念至极,不顾天寒,起而挥笔倾泻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再三”二字,极言天寒犹不能阻拦自己。

  陈洵《海绡说词》论此词曰:“桥上则‘立多时’,屋内则‘再三起’,果何为乎。‘萧娘书一纸’,惟己独知耳,眼前风物何有哉。”可参考。

 

【讲解】

  本词写梦,一反以往先梦后醒的手法,而是点明“叙别梦”,再以平缓的语气略叙梦境。上片叙梦。“扬州一梦”暗示十年欢爱永诀。“叙别梦”三字勾连今昔,写词人梦中与杭州姬妾相晤,诉说西楼永诀,十年梦醒之种种悲欢,真乃梦中叙梦,悲上添悲。“云淡”四句具体描摹梦中情景,依然在西楼欢会,拂晓时分云淡星稀,乌鹊悲啼,催促着情侣离别,于是河桥伫立,执手惜别,情话绵绵。下片写梦醒后的离愁。“雨外”三句,就醒后听到的雨声、蛩声传情,想象蟋蟀声如织机穿梭声,遂推想细织多少霜丝,巧妙地写出自己感物伤怀,离愁染白鬓发。“说与萧娘”,乃指借蟋蟀悲啼转告杭州姬妾,给词人双鬓细织多少霜丝,她自然不会知情,亦是一种奇想。最后“向长安”三句,以词人遥望杭州,寄情爱姬,独对秋灯,忧愁衰老为结,点明怀思对象乃杭州姬妾,以无言凄寂的相思传达不尽的哀愁。陈洵在《海绡说词》谓此词“沉朴浑厚,是清真后身”。确实如此,是梦窗词又一风格。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词牌简介】

  《夜游宫》,词牌名。《清真集》入“般涉调”。双调五十七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韵),

  叶下斜阳照水,

  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卷轻浪、沉沉千里。

  中仄平平仄中仄(韵)。

  桥上酸风射眸子。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仄仄平平仄(韵),

  古屋寒窗底,

  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听几片、井桐飞坠。

  中仄平平仄中仄(韵)。

  不恋单衾再三起。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是贺铸名篇之一,作于苏州。当时词人闲居横塘,写的是一段单相思。开头三句,借洛神故事,回忆在横塘的一次艳遇。词人神魂颠倒,要随佳人而去,并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风能入。下阕开头仍用《洛神赋》故事,词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只得题写断肠诗句。要问此时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飞扬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无有止期。结句以一串博喻写“闲愁”,使得“闲愁”更加具体可感。将无形的情化为有形的物,形象具体。

 

【原文】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作者:贺铸

  凌波①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②。锦瑟华年③谁与度?月桥花院④,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⑥暮,彩笔⑦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⑧?一川⑨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②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③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 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④月台:赏月的平台。 花榭:花木环绕的房子。

⑤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朱户:朱红的大门。

⑥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⑦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⑧试问闲愁都几许:都几许,有多少。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

⑨一川:遍地。

 

【翻译】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他象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理解她内心的深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芳草岸旁的日色将暮,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题闲情愁绪有几许?好象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花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赏析】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卫州(在今河南省汲县)人。做过通判(州府行政长官的助理),晚年退休,住在苏州。他是北宋重要的词人,作品风格比较多样。这首《青玉案》,写他与一个女子离别后所感到的苦闷,以比喻的新巧和贴切著名于世。
词的上片写贺铸与这个女子的离别。她离开原来的住处走了,她的足迹再也不会出现在横塘一带,词人只有眼睁睁看着她的车子渐渐远去。他心里想,从今以后,她的美好青春将与谁一起度过呢?看来这女子是要到一个豪贵人家,那里有架着小拱桥的花园,有雕刻着图案的窗户和红漆大门,她从此将过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春光还能探知她的住处,任何人都无法同她接近了。
“凌波”,原指女神在水波上行走。这里是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的姿态,“横塘”是地名,在苏州城外,当时贺铸就居住在那里。“凌波不过横塘路”是说那女子再也不会走到横塘来了。“芳尘”指那女子坐的车子扬起的尘土。“芳尘去”就是那女子离去了。
“锦瑟”是一种装饰美丽的弦乐器。“华年”等于“年华”。也就是青春时代。“锦瑟华年”这个固定词组在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美好青春的意思。“谁与度”,即“与谁度”。“月桥花院”,指有象月亮似的小拱桥和种满鲜花的园子。“琐窗”是雕刻着连锁花纹的窗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只有春知处”是说只有春光还能探知这女子的生活。
词的下片着力刻画词人内心的愁苦。“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青云在流动,词人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岸边流连,吟咏着刚刚写成的描述心中苦痛的词句。“碧云”,青云,即青天的云。“冉冉”,指徐徐流动。“蘅皋[gāo]”,蘅指杜蘅,皋是河岸。“彩笔”,富于文彩的文笔。“断肠句”,指充满伤感情绪的诗篇。可是,尽管他已经写了许多伤感的诗篇,满腔愁闷还是无法排遣。
为什么呢?于是词人设问自己:“试问闲愁都几许?”你的闲愁究竟有多少呵?“闲愁”,是因为一些平常的事情所引起的哀愁。“都几许”,都有多少呀!
词人用“一川烟草”以下一连三个比喻来回答道:我那一腔闲愁啊,就象遍地的雾气和春草,又象满城飞舞的柳絮,更象江南黄梅季节连绵不断的细雨。“一川”,满地,川是平川,即原野。“烟草”就是雾气和春草。“风絮”,指随风飘荡的柳絮。愁闷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由于贺铸采用了三种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它,就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触可感了。特别是用“梅子黄时雨”来形容愁闷,更使人感到它虽然似有若无,却又渗透一切,能把人粘住而无法摆脱。这真把一个“愁”字写得细腻入微了。难怪贺铸这首词一出来,便受到普遍的赞赏。这首词成了他的代表作,他本人也获得了“贺梅子”的外号。原载:《唐宋词选讲》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笔者认为,“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宋·罗大经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都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集评】

  周紫芝《竹坡诗话》: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沈谦《填词杂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先著、程洪《词洁》:方回《青玉案》词工妙之至,无迹可寻,语句思路亦在目前,而千人万人不能凑拍。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刘熙载《艺概》: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贺铸晚年退隐至苏州,并在城外十里处横塘有住所,词人常往来其间。这首词写于此时此地。汉中写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青玉案》,词牌名之一,“案”音“wǎn”,(有异议),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凌波不过横塘路,

  ⊙○⊙●○○▲(韵),

  但目送,芳尘去。

  ●⊙●、○○▲(韵)。

  锦瑟年华谁与度?

  ⊙●⊙○○●▲(韵)。

  月台花榭,

  ⊙○○▲(句),

  琐窗朱户,

  ⊙○⊙▲(韵),

  只有春知处。

  ⊙●○○▲(韵)。

  碧云冉冉蘅皋暮,

  ⊙○⊙●○○▲(韵),

  彩笔新题断肠句。

  ⊙●○○●○▲(韵)。

  试问闲愁都几许?

  ⊙●⊙○○●▲(韵)。

  一川烟草,

  ⊙○○●(句),

  满城风絮,

  ⊙○⊙▲(韵),

  梅子黄时雨。

  ⊙●○○▲(韵)。






感皇恩·兰芷满芳洲|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感皇恩·兰芷满芳洲》也叫《感皇恩·人南渡》,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别情的词作。先写离别:送行的佳人如《洛神赋》中的宓妃,含情带愁,整鬟皱眉;行人在柳絮飘飞中,乘船南去……又写别后相思:青山阻隔,可心中却永存花丛深处中的伊人。“黄梅”、“疏雨”,乃是内心思情别绪的外在表征,愁得“魂断”,只得吩咐春携带这颗蕴满相思情离别恨的心回到伊人身边!苦苦恋情,使人为之感动。

 

【原文】

  《感皇恩·兰芷满芳洲①》

  作者:贺铸

  兰芷满芳洲②,游丝横路③。罗袜尘生步④。迎顾。整鬟颦黛,脉脉多情难诉⑤。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⑥。

 

【注释】

①感皇恩:唐教坊曲名。

②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

③游丝横路:庾信《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④罗袜句:《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⑤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古诗十九首》之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⑥春将去:把春带去。

 

【赏析】

  《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始见于敦煌曲子词。宋词始见于张先词。贺铸此调有“细风吹柳絮,人南渡”之句,故又名《人南渡》。

  这首词很像一首缩写的《洛神赋》,描写了主人公暮春时节在长满芳草的汀洲伫立,与伊人相会、虽则两情交通却终不能互诉心曲,以及伊人飘然离去后的怅惘之情。末几句意境与《青玉案》结尾处极相似,但后者是以三种意像直接喻愁,本篇则是借助景物委曲抒情,整首词空灵、清疏、淡远。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寻,使人感到“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运以变化,允推神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人认为本篇与《青玉案》均有所寄托,聊备一说。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陈旸《乐书》:祥符中,诸工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曲有双调《感皇恩》。《金词》注:大石调;《中原音韵》注:南吕宫。党怀英词,名《叠萝花》。

 

【格律】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八句,六仄韵

  兰芷满汀洲句游丝横路韵罗袜尘生步韵回顾韵整鬟颦黛句脉脉多情难诉韵细风吹柳絮韵人南渡韵

  ○●●○○ ○○○● ○●○○● ○● ●○○● ●●○○○● ●○○●● ○○●

  回首旧游句山无重数韵花底深朱户韵何处韵半黄梅子句向晚一帘疏雨韵断魂分付与韵春归去韵

  ○●●○ ○○○● ○●○○● ○● ●○○● ●●●○○● ●○○●● ○○●






薄幸·淡妆多态|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薄幸·淡妆多态》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组“爱情三部曲”。从开头至“与绾合欢双带”为第一部,定情:写一见钟情,“琴心先许”。从“记画堂”至上片结束为第二部,幽会:写两心相知,互赠信物。词的下片为第三部,相思:写物在人杳,再会无期。


【原文】


薄幸·淡妆多态


作者:贺铸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与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偷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注释】

  ①滴滴:形容眼波不时注视的样子。睐:斜望。

  ②琴心:以琴声达意。

  ③绾:盘结。合欢双带:与“同心结”同意。

  ④烧灯:指元宵节。


【赏析】

  这是一组“爱情三部曲”。从开头至“与绾合欢双带”为第一部,定情:写一见钟情,“琴心先许”。从“记画堂”至上片结束为第二部,幽会:写两心相知,互赠信物。词的下片为第三部,相思:写物在人杳,再会无期。

  人们往往将古典诗词中所写的美人香草当作作者寄托深意的象征物,试图透过它探寻重大的政治主题。这样做有一定道理,屈原的《离骚》便是明证。但若将这种研究方法作为固定的格套,定要苦心孤诣地寻求每一首“美人香草”词的政治寓意,则近乎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了。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贺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演其诗为《石州引》词。悼亡诗词,不知即为此姬作否?”看来,古人并不都古板,吴曾并不以“情事”、“情词”为嫌。那么,读者对于这首《薄幸》,不妨即以其男女情的本色来鉴赏,亦无伤“大雅”。

  诗无达诂。吴曾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合理想象的事实依据。“贺方回眷一姝,别久”,与此词正合。全词的情感核心正是一个“眷”字。“姝”者,美女也,词中所写的“淡妆多态”、“轻颦浅笑娇无奈”,正是“这一个”美女的独特之美──“多态”:“淡妆”是多态的反衬;“轻颦浅笑”是多态之一斑;“娇无奈”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态”。而这种形体之“多态”,不正是她内心多情而又娇羞的复杂心态的自然流露么?此词下片所写相思之苦,也正由“别久”引发。吴曾所引之“姝寄诗”,情思深婉,形象鲜丽,引喻贴切,又可见这位姑娘文才之美。所以作者眷恋不已。如果是这样,这首《薄幸》词当作于二人定情之后、爱人寄诗之前的一段相思时节。

  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态”、多情之外,尤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处在于主动。这与传统“佳人”形象有质的区别。试看,她对意中人“的的频回眄睐”,怎不令人销魂;她一旦确认知音,便“琴心先许”、“绾合欢双带”、“把香罗偷解”,又是何等的果断、痛快!在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可以窥见白朴《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的的”二字,颇值玩味;既表现了作者相思时回忆往事如在目前的真切情景,又生动传神地托出了女子频送秋波的明确信息。“的的”二字迭用,虽属罕见,但用在这里却非常明晓畅达,充溢着生活气息,使读者眼中幻化出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这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纯用白描手法,恰与姑娘的“淡妆”相融谐。第二部“幽会”,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衬情,选用了“画堂”、“风月”、“睡鸭”、“鸳屏”等典型事物来暗写。第三部“相思”为全词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初次幽会之后再不见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没有见面的机会。第二层写多次托人传书递简,但阻隔重重,音信难通。第三层写后会无期,百无聊赖,度日如年。这三层步步递进,逼出了一个“苦”字。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幸”;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复的“定情”与“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当初的黄金细节:“淡妆多态……”。全词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循环往复的“情结”结构。

  有一位学者曾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爱情母题:有所爱,但不能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这首词也是一个佐证。如果与那些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小说戏曲相比,贺铸这首小词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无疑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薄幸》,词牌名之一,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格律】

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
⊙○○▲。●⊙●、○○●▲。
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
●⊙●、○○○●。⊙●⊙○○▲。
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
●⊙○、○●○○。○○●●○○▲。
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
⊙●●、○○●。○●●、●○⊙▲。
几回凭双燕,叮咛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
⊙○⊙⊙●。○○⊙●。⊙○⊙●○○▲。
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
●○○▲。●○○⊙●。○○●●○○▲。
恹恹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






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作以议论为词,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强之气,一种恋生之乐的昂扬进取精神,此处不能视为颓唐,“惜春行乐莫辞频”,乃是积极人生态度的剖白。这都是为了在醉中找回“真我”,在醉中享受到自由自在的欢乐。可以看出词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此作本身也可视为醉中寻求解脱与快乐的方式。他以艺术创作渲泄自己的诸多不平情绪,寻求一种那怕是暂时的快乐。此作带有与封建正统文化相抗衡的某种色彩。

 

【原文】

  《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作者:贺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①。

  巧笑艳歌皆我意②,恼花颠酒拚君瞋③,物情唯有醉中真④。

 

【注释】

①“惜春”句:前蜀李珣《浣溪沙》:“遇花倾酒莫辞频。” 
②巧笑:美好的笑貌。《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艳歌,描写有关爱情的歌辞。梁武帝《子夜歌》:“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③“恼花”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④物情:物理人情。醉中真: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三:“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翻译】

  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要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可贵。

 

【讲解】

  本词抒写惜春恋春之情。贺铸是宋代帝王宾裔,又娶宗室之女为妻,按理说应该仕途青云,一帆风顺。便他喜欢议政,又不媚权贵,所以抑郁不得志,以致愤而退居苏州盘门南十里处的横塘。然虽寄意山水,纵情诗酒,却时流露不平之气。上篇写惜春之意,寓有垂老之叹。下片写乐春之态,表面上似乎甘心醉于歌笑,沉溺于醉乡,但在其佯狂的腔调中,不难体会出内心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这首小令即是词人临老惜春的感怀之作,在无可奈何的惜春心绪中,寄寓着不尽的夙志难酬之情。词的上片,紧扣“老人”与春的关系落笔,得出惜春行乐的结论。词的下片,巧笑艳歌,恼花颠酒,均承惜春行乐而来。只要我“适”意 ,莫管“君”嗔怪,此种真情,惟有醉时能够自然流露,这真是“不失其赤子之心”了。

 

【赏析】

  贺铸为人豪放直率,不惮权贵。《宋史》本传载:“喜论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因此终生不得志,晚年则退居吴下,闲居而终。本词当是其晚年所作,小词的立意十分明确,它直抒人生易老的感慨,希望在有生之年及时行乐。词中所说的“芳春”,并非实指春天,而是指人的短短几十年而言。全词一扫旖旎之态,全然是一片豪放不羁之言。曹操曾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与贺铸这首小词相比,曹诗凝重沉郁,贺词则嬉笑人生,读起来感觉更俏皮一些。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词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韵)

  可仄平平可仄韵

  六铢衣薄惹轻寒(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慵红闷翠掩青鸾(韵)

  平平可仄仄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琅玕(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骨香腰细更沈檀(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闺情。即景抒情——是对闺情的吟咏。上阕写景,红消霞散,淡柳栖鸦;玉人、月色、梅花,意象叠加,有无穷韵味。下阕集中写“玉人”折梅归户、垂下窗帘的连续动作,以心理描写作结,表现了一位闺中玉人的春思与情感。全篇意境优美,氛围清纯;深得言情高手“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要旨。

 

【原文】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作者:贺铸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①。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拈粉香归洞户②,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③。

 

【注释】

①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②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洞户:指女子的居室。

③寒似夜来些;似:相当“于”,即“过于”义;夜来,即“昨日”;些:语辞。全句意即:东风比昨天还冷啊。

 

【翻译】

  楼角处刚刚散去一缕晚霞。淡黄色的新生的杨柳,悄悄栖息着乌鸦。月光下,一位佳人正在摘取清丽动人的梅花。她一边微笑着,一边掭着一枝新花,回到幽雅的房里,她垂下帘幕,遮掩着窗纱。春风吹来,近来的夜里更添寒意,春寒春意无限。

 

【赏析】

  本词词牌题作《减字浣溪沙》。唐宋曲子词,本须按谱填写,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格律非常严格。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字数上可稍作增减,声律上稍作变更。一般把按原来词牌填写的称正体,把有了变化的称别调。贺铸这首词,乃按《浣溪沙》正格填写,并未减字。另有《摊破浣溪沙》,上下片比正格均多三个字。
此词写一位纯静高洁、貌美如玉的年轻女子从傍晚到夜间的一些活动,充满了词人倾慕和爱恋的情感。
上片写户外,前两句专力写景。“楼角初销一缕霞”,首先出现在画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红楼,但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时间是太阳落山的一瞬。起初,残阳斜射,楼角镕金,色彩极其艳丽;继而,阳光迅速消失,楼角变得暗淡,朦胧,以至被夜幕挂上了面纱。“淡黄杨柳暗栖鸦”,接着写红楼附近杨柳,这杨柳是“淡黄”色,说明抽叶不久,时间应是初春。在这嫩绿柳树的枝叶间,栖卧着归林的乌鸦,在“栖鸦”前加一“暗”字,既显此处人静,又显此时夜深,“栖鸦”与“淡黄杨柳”已经溶为一体了。通过时间的推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静、朦胧的夜景,为下边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本词所写,应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这是何等的意境,何等的画面!令人拍案叫绝。
在上片景物描写中,还充分显示了色彩的多姿和变幻,红楼、金霞、淡黄杨柳,黑色乌鸦,银白月光,嫣红的梅花,织成了一幅斑烂绚丽的图画。人物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活动,犹如仙境一般。
下片写室内,“笑撚粉香归洞户”,写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内。年轻的佳人采罢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轻轻拈动花枝,迈动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粉香”即指梅花,是以色彩和气味代指物体,这种借代手法,出自人们的体味和感触,很有点感情色彩。“洞户”,本是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内室。这一句写得逼真细致,活灵活现,使人读之如见如闻。
“更垂帘幕护窗纱”,“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后,马上就把帘幕垂挂下来,用一“又”字,说明天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帘幕护住窗纱,严严实实,既遮挡风雨侵袭,又使人无缝窥伺,佳人很善于自我保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独高雅,孤芳不群。
“东风寒似夜来些”,“些”是宋、元时期语尾助词,读sā音。这句是说,虽然佳人刚刚放下帘幕,入夜不久,由于是初春季节,东风一吹,仍觉寒气浸浸,犹如深夜一般。不过佳人已“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便不“管他冬夏与春秋”了。
唐圭璋先生评这首词说:“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从字面上看,此评固然精当,我们还应看到,词人写景的目的在于颂人,歌颂那位高洁美丽的少女,她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羁绊。贺铸的好友,另一著名词人张耒为《东山词》写的序中曾说贺词“幽洁如屈、宋”,有人认为这样评价过高,不过屈原那种美人香草的手法,他还是学来了,最为脍炙人口的《青玉案》,表面看虽是一首艳词,实则这位“凌波佳人”不仅有美艳绝伦的姿质,而且带着孤芳自赏,寂寞幽独的气息,从她身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感伤身世、理想失落的悲观情绪。这首《减字浣溪沙》中的佳人,可否看成她即是贺铸理想和愿望的象征,或者说就是词人的自况呢。原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点评】

  上片写室外之景,下片言室内之情,二者紧相关联,以“玉人”的活动为线索。先看上片,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三种不同画面: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月下采摘梅花,这意境很美。下片,紧承人物活动进入室内,展示玉人的感情变化。该词以轻淡的笔触描绘一位美人傍晚到入夜时的生活片断。全以写景为主,把美人和月摘梅也作为月夜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气,美丽迷人,体现出潇洒脱尘的风致。开头写晚霞乍收的景象,点明时间,“淡黄杨柳暗栖鸦”写景入微而有神韵。“暗栖鸦”何以得知,很明显是听到了声音。写出刚刚黄昏,乌鸦方还巢而未安眠的情景,出神入化。“玉人和月摘梅花”仿佛是特写镜头,将柔和的月光,妩媚的佳人,淡雅的梅花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确实很美。下片写美人手捻花枝回到闺房,放帘幕遮纱窗,扣紧早春气候来写。全词意境清幽淡雅,朦胧优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作者: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 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 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薛词之少押一韵,孙词、顾词之摊破句法,李词之换仄韵,皆变体也。 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平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第三句,李煜词“登临不惜更沾衣”,登这平声,不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其余悉参后词。至《花草粹编》所载李氏一词,前段第三句“流水飘香乳燕啼”,历查唐、宋、元诸家平韵词,此句从无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平者,李词误填,不可从。






石州慢·薄雨收寒|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石州慢·薄雨收寒》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作品在内容上虽无新意,但在炼字的精工方面却向为世人称道。关于这一点,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介绍得颇为具体:“贺方回《石州慢》予见其旧稿。‘风色收寒,云影弄睛’,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睛’;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

 

【原文】

  《石州慢·薄雨收寒》

  作者: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释】

①石州慢:原为乐府歌舞曲,后用作词牌名。

②平沙:广漠的沙原。(有另一文,东风)

③龙荒:指塞外。一作“龙沙”,指荒凉的塞外。

④出关:汴京到临城,中途须过白马关。

⑤方寸:指心中、内心。

⑥ 几许:多少。

⑦“芭蕉”句:李商隐《代赠》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花蕾丛生,喻人愁心不解。

 

【译文】

  寒水缓缓消退,岸边留下一线沙痕。春意渐渐回临,空阔的沙洲靄纷纷。晴日良照,溪 边的新梅香气氤氲。数枝梅花争相吐蕊,装点新春。我满腔怨恨,试想我现胆何等的悲怆伤神?长亭门外,群山重叠,望不断的远山遥岑,正是令人忧愁的节令时分。遥想学闺中的你,一一也是思绪纷纭。画楼的层门紧闭,春风暗暗使你的容颜瘦损。我真是对不起你啊,让你独守空闺冷衾。辜负了多少尊前花月的美景,浪费了大好青春。你可知道,我也是归心似箭 ,恨不得一步跨进闺门。更有多少酸甜苦酸,留着回去向你诉说详尽。可等到我们再度相逢,恐怕又要过一年光阴。

 

【翻译】

  一阵细雨便收敛了寒气,

  瑰丽的夕阳映照出晚晴,

  眺望广阔春色遍及远近。

  长亭两边嫩柳夕照染金,

  依马折柳告别又是何人?

  盈盈春水弥漫烟霭朦胧,

  如镜水面映出几点归鸿。

  塞外黄沙平坦积雪消融,

  去年此时出关心情沉重。

  画楼举杯清歌其乐融融,

  泪水伴胭脂,酒红映芙蓉。

  执手伤别后,又是一秋冬。

  你断绝音信,我忧思难禁,

  旧思加新愁,层层聚在心。

  芭蕉愁不展,丁香密集生,

  天涯同望断,风月共伤情。

 

【讲解】

  这首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作品在内容上虽无新意,但在炼字的精工方面却向为世人称道。关于这一点,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介绍得颇为具体:“贺方回《石州慢》予见其旧稿。‘风色收寒,云影弄睛’,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睛’;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

  起首两句写由雨而睛。初春天气阴冷,细雨绵绵,午后云开雾散 ,雨止天睛,“弄睛”二字写出了雨后斜阳照射下万物焕然一新的景象。“春意空阔”一句 ,便是这种景象的概括。接着就由近而远地渲染,近处写得具体、细致——“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远景则阔大、苍茫——“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龙沙,沙漠地带的通称。)层次井然,笔势酣畅多姿。贺铸是善于炼字的,“薄雨”与“斜照”对比鲜明,于变化之中烘托出雨后斜阳的光彩和温暖,显出春意的盎然,空气的清新,景色的明静,以至“才黄”的柳色也引人注目。“烟横”几句,写得境界开阔,画面丰富,景中含情。这样“春意空阔”也就有了更形象的依托。上片歇拍两句,收束前文写景之句,使景语化为情语,使上面所写景物与词人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使之具有特定的内涵,例如:“空阔”,是雨止天睛、四宇寥廊之景,然而在此时此刻愈是空阔,则愈觉孤寂,愈能触发思亲怀人的感情;“长亭柳色”是景,然亦含有别情;“烟横”三句,也暗写了雁归人不归、春归人未归的感慨。这两句,实为全词意脉的枢细。

  过片沿着“还记”追思当年的分别。“将发”二字,写自己即将辞别登程,极其干净利落。“画楼”二句写酒楼宴别,“红泪”,指佳人胭脂沾满了离别的泪水。“顿成轻别”,追忆以往,透露出无限悔恨之情。“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音尘,即信息。这两句语浅情深。年年盼相见,盼音信,然而却是“音尘都绝”,表现出别后之思和思而不见之苦。由“轻别”而思,而悔,而愁。思与悔已融合在上面的写景叙事之中。作者先以一问句引出“愁 ”字,“共有”二字又逗出了两地同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芭蕉叶卷而不舒,丁香花蕾丛生,芭蕉、丁香两个形象都是用来形容愁心不解。这一句化用唐李商隐《代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句。同时,也是化用了那女子诗中的两句,这样既回答了愁之深,又表达了了解和怜惜之意。

  结句“ 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两”字与“共有”相呼应,厌厌,愁苦的样子。这两句写得空灵蕴藉,既总括了回首经年,天各一方,两心相念,音信杳然,只有“玉楼明月长相忆”;也说出了,关山渺邈,天涯之思,对景难排,心底总隐藏着不灭的思念和期望。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转入叙事,整首词熔写景、抒情与叙事一炉,写得委婉曲折,意味深长。

 

【赏析】

  贺铸此词是追忆一段恋情。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得诗,初叙分别之景色,后用所寄诗成《石州引》。”唐圭璋先生分析本词结构层次简明而精当:“此首,上片写景,‘空阔’二字,统括全景。初点日晚,次点柳黄。‘烟横’三句。写远景空阔,音响尤佳。‘犹记’十字,写别时所见之景相同也。下片抒情。换头承‘出关’,回忆昔日别时情况。‘回首’两句,转到如今。‘欲知’二句,一问一答,极见愁深念切。‘芭蕉’句,以景收,写出两地思念,视前更进一层”(《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关外之景,而以“春意空阔”四字统括。“犹记”二句,点明别时景色正如今相同。换头承“出关”,回忆昔年轻别情形。“回首”二句,折到如今。“欲知”三句,由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东风各自愁”诗句化出,而改叙述为问答,更觉摇曳生姿。“憔悴”二句,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见相知之深,相忆之切。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欲知”句辞意顿转,写突接京都恋人诗篇,抒发相思。以“共有”二字将天涯两地双挽,借用恋人诗篇中丁香、芭蕉之意象,巧妙回复恋人。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石州慢》,词牌名之一。又称《柳色黄》、《石州引》。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宜用入声),五十一字;下片十一句,押五仄韵,五十一字;共一百0二字。用“越调”。

 

【格律】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韵),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

  【注】前片第二、三句亦作“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变格】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韵),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即景抒情。抒发晚春时的故人之思,以模糊的情调写朦胧的恋情,使得全词颇有朦胧之美。开头“伤春春复暮”中含有无可奈何的伤感;“桃叶步”在“天际”,极写故人遥远;“湔裙处”长满“白”,昭示离别之久。下阕以沉闷的氛围烘托心境的灰暗。结尾风拦雨住,一轮淡水若隐若现,似乎又给了作者微茫的希望。

 

【原文】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作者:贺铸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①,白花满湔裙处②。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③。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④。

 

【注释】

①桃叶步:即桃叶渡。江边可系舟而上下之处曰“步”。 另一说:桃叶为晋王献之妾,此处借指恋人。

②湔裙:湔祓(jiān fú),洗除旧恶的一种祭祀活动。 湔:洗。

③胡琴:乐器名。唐宋时,凡来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引自作《凯歌》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

④数点二句:北宋李冠《蝶恋花》[春暮]词:“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雨声风约住:即风拦住雨声,指风起而雨停。

 

【翻译】

  春天又到了迟暮,伤春的愁情涌出。杨柳清凉的浓荫,偏偏妨碍蜘蛛、树虫的游丝横度。遥远的天边的小山,叶曾经走过,白苹花丛生的水边是妇女洗裙之处。终日里低吟着长短句,灯光昏暗地映着帘影,借着胡琴一曲寄托心意。几点雨声,月色暗淡。

 

【赏析】

  本词抒写暮春怀人之情,惜春而写男女相思情怀。上片“几许”三句是春暮伤怀。“天际”二句,从对方落笔,写女子对自己的怀念,由梁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频,日暖江南春”,“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诗意化出。下片“竟日”三句,折回自身,写自己万种相思,惟有寄之于彩笔和琴弦,别无他法。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泣。“竟日微吟”全因寄情。灯下操琴,也为吐心曲。两个细节代替了无数思念的辞密语和忧伤语。“数点”二句以景结情,意境淡雅,美中不足的是,这首词基于改写比贺铸稍前的词人李冠的同调词而成,结句“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堪称名句,淡云托月暗示心情的迷蒙,意象很美。“桃叶”表现出对佳人的爱恋之情。下片开头两句写昼思夜想。以吟词弹琴来表现对情人的思念。结二句写气候多变,风起雨停,是听觉形象,月光朦胧,浮云来去,是视觉形象。既表现心境之迷茫,也暗示出词人夜深不寐。情味悠长。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之一,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天门谣·牛渚天门险|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天门谣·牛渚天门险》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别具一格的登临怀古之作。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四月,贺铸去江夏(今武汉)赴任,途经当涂,适逢当时太平知州吕希哲捐官俸重修峨眉亭竣工,于是写下了《蛾眉亭记》;徽宗崇宁四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5-公元1107年),作者又曾任太平州通判,这首词当写于这两段时间之一。据宋王灼《碧鸡漫志》,本篇词牌应为《朝天子》。《天门谣》是作者依据本篇内容改题的新名。上片“牛渚”二句,写采石矾地势险峻,扼天下要冲。“清雾”二句,写登览之时,恰逢雾敛日晴,心神为之一爽。下片“待月上”二句,写月夜江旧闻笛,宛如仙境。“风满槛”二句,写东风劲吹,西州更点历历可数,仿佛许多年来就是这亲,给人一种虽世事变幻,但时空无限的沧桑感,吊古之韵味顿出。从此词可品味得出以史为鉴,这正是本词的含蓄处。全词气韵沉雄,在小令中诚不多见。

 

【原文】

  《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作者:贺铸

  (登采石蛾眉亭)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释】

①天门谣:贺铸这首词咏牛渚天门,故拟名《天门谣》。

②蛾眉亭:宋神宗熙宁间,太平州(今属安徽)知州张瑰在牛渚山上筑亭,名“蛾眉亭”。

③采石:采石矶,又名牛渚,在今安徽省马鞍市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形势险要,古代为江防要地。

④牛渚:山名。又名牛渚圻。在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其山脚煅入长江部分,叫采石矶。古时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即此。《太平御览》卷四六引《舆地志》:“牛渚山首有人潜行,云此处连洞庭,傍达无底,见有金牛状,乃惊怪而出。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元和郡县志.江南道》:“牛渚山,在县(当涂)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掉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渚灵怪,亦在于此。”唐杜牧《和州绝句》:“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宋王安石《牛渚》诗:“历阳之南有牛渚,一风微吹万舟阻。”宋黄庭坚《康寅乙末犹泊大雷口》诗:“冶城谢公墩,牛渚荡子妇。”

⑤七雄豪占:牛渚矶历来为战略要地。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七代均建都于金陵。

⑥ 滟滟:曲名,即《阿滥堆》。

⑦塞管:即羌笛。阿滥:笛曲,即《阿滥堆》。

⑧历历:清晰。

⑨《阿滥》:曲牌名,

⑩西州:西州城,在金陵西。更点:晚上报时的更鼓声。

 

【翻译】

  牛渚矶、天门山地势奇险,凭恃长江天崭将南北隔断,七代豪杰相继雄盘。清冷的晨雾消散,让闲雅的人登矶游览。等待明日升天,平阔的江湖波光潋滟,听羌笛轻轻吹奏着新曲《阿滥》。蛾眉亭的栏槛,清晰地数着,从西州城传来的打更的鼓点。

 

【赏析】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这里一开篇即开门见山,写牛渚、天门的地理形势之险,历史地位之重要。太平州采石镇,濒长江有牛渚矶,绝壁嵌空,突出江中。矶西南有两山夹江耸立,谓之天门,其上岚浮翠拂,状若美人蛾眉。熙宁年间,郡守张瓌在矶上筑亭以观览天门奇景,遂命名曰蛾眉。词人崇宁大观间曾通判太平并与编管在此的李之仪过从甚密,因作此词。这里词人仅用十二字,将天门之险要地理位置、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建都金陵,凭恃长江天险,遏止北方强敌的南牧情景道尽。当涂踞金陵上游,牛渚、天门正是西方门户,所以宋沈立《金陵记》曾记云:“六代英雄迭居于此。……广屯兵甲,代筑墙垒。”词言“七雄”,当是兼括了南唐。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二句,是说雾气消散,似乎在有意让人们登临游览。这里,“与”字十分精当,足见词人炼字之妙,也说明炼字不必求奇求丽,寻常字汇,只在调度得当,照样能够神采飞扬,恰到好处,曲尽体物之妙。
上片这两个语意层次分明,前三句追惜怀古,剑拔弩张,气势苍莽;后者抚今,轻裘缓带,趣味萧闲。这里词作体制虽小,却能大起大落,笔力豪健,足见作者构思运笔之妙。
下片,词作却不落旧巢,没有紧承“与闲人登览”一句,展开描写眼底风光、江声山色,而偏写“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等到江上月升潮平,笛吹风起之时,“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细数石城古都报时的钟鼓。这里章法新奇,构思巧妙。词人登矶本在上午雾散后,竟日览胜仍兴犹未已,更欲继之以夜,那么,这奇山异水的旖旎风光,尽在不言中了。不然,词人何以从早到晚,尚嫌不足,还要继之以夜呢?这风光不是让人留连忘返么?当然,从“待月上潮平波滟滟”一句之后,全是词人想象之词,并非实写,但词人却能虚景实写,毫不露虚构之迹,词人将江上明月笛风,遐钟远鼓写得生动逼真,垂手可掬,倾耳可闻,这是绘画所无法表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并非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而是通过牛渚天门这一特殊的风景的描绘,抒发怀古幽情,凭吊前朝的兴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天险挽救不了六朝覆灭的命运。“七雄豪占”的军事要塞,如今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成了“闲人登览”的旅游玩赏之地。通过这一巨大变迁的描写,读者自不难从中领悟到江山守成在德政人和而不在险要地理的历史经验教训。此外,金陵距当涂毕竟有百十里之遥,那“西州更点”又岂可得以“历历数?”词人于词末牵入六朝故都西州(代金陵),隐含了词人希望人们牢记这历史的晨钟暮鼓,引以六朝为戒啊!而这一切意蕴又蕴含在对于有选择的客观景物的描述中,毫无直露、浅薄之弊,不是词人和盘托出,直抒胸臆,只是寄意象内,让读者去细心品味其中三昧。这就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真令人感叹不已。原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鉴赏】

  此为登临怀古词,是作者登采石峨眉亭时所作。

  采石今属安徽与鞍山,长沙南岸,濒江有牛渚矶,绝壁嵌空,突出江中。其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谓之天门,其上风浮翠拂,状如美人的两道峨眉。神宗熙宁年间,太平州知叫左牛渚矶上筑亭,以便观览天空奇景,遂名为“峨眉亭”。

  上片起首三句道出了采石地理形势的险要和历史作用的巨大。滔滔大江,天限南北。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每建都金陵,凭恃长江天险,遏止北方强敌的南下。而当涂地处金陵上游,牛渚、天门,正是金陵的西方门户。词言“七雄”,当是连南唐也计算内。“豪占”,犹言“雄踞”。“清雾敛,与闲人登览。”谓雾气消散,似乎有意让人们登矶游览。“与”,这里是“予”、“放”的意思,这个字下得很妙。将那本无生命的“雾”写活了。

  下片不落窠臼,江声山色,无一语道及,偏说要等到月上潮平、笛吹风起之时,细数古都金陵传来的报时钟鼓。“月上潮平波滟滟”,化用梁何逊《望新月示同羁》诗:“滟滟逐波轻。”“塞管轻吹新阿滥”之“塞管”即羌笛,笛为管乐,塞上多用之,故称。“阿滥”,笛曲名。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载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远近传播。唐颜师古《急就篇注》曰“阿滥堆”即鴳雀的俗名。“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之“西州”,东晋、刘宋间杨州刺史治所,因金陵台城之西,故名。“更点”,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又分五点,皆以钟鼓报时。词人登蛾眉亭,时上午雾散后,“待”字以下,纯属愿望、想象之辞。这里虚境实写,江月笛风,垂手能掬,遐钟远鼓,倾耳可闻,再者,游人流连忘返,竟日览胜而兴犹未尽,还要继之以夜,那好山好水的魅力,不着一手,尽得风流。

  全词时而剑拔弩张,气势苍莽,时而轻裘缓带,情趣萧闲,整首词写得大起大落,大气磅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词中凭吊前朝兴亡,给人的感悟和启示十分深刻:天险救不了云朝覆灭的命运,昔日“七雄豪占”的军事重地,今却成为“闲人登览”的旅游胜地,人们不难从中得出江山守成德不险的深刻历史教训。

 

【点评】

  这是贺铸登采石娥眉亭览景所作。贺铸另有《娥眉亭记》,言采石镇临江有牛渚矶,“矶上绝壁嵌空,与天门相直”,“状如娥眉”。当地太守吕公希于其上重修娥眉亭。竣工后,在此设宴待客,贺铸躬逢盛会,为之作记,并作此词。开篇写登临所见,突出牛渚、天门险峻无比的独特风光。长江天险,自古豪杰必争之地,词人以“七雄豪占”一笔带过,既为所咏之景灌注了厚实的历史内涵,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地陡峭峥嵘的风貌。当轻雾散尽,游人从容不迫地登临游览,以极闲暇、极恬静的心境面对如此险峻、且有过惊天动地历史的景色风物,其中蕴涵着一段斗转星移的历史沧桑更变,更衬托出今日的太平盛世,及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是作为太守的座中客必须迎合的。不过,贺铸说来如此不露痕迹,又显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下片沿着这种思路继续发展,写在这种极度闲暇的心境中的所见所闻。天堑长江也是波光粼粼,变得祥和宁静,衬托出一轮圆润的明月冉冉升起。塞管轻吹,更点遥闻,只能使今夜显得更加静谧安详。以这样的心态去观赏险峻的风光,并不随之心潮澎湃激荡,这在古人的览景之作中也比较少见。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天门谣》,词牌名。因宋代词人贺铸的词中“叶渚天门险”句,取为此调名。据李之仪《姑溪词》注:“贺方回登采石蛾眉亭作也”。

 

【格律】

  双调45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

  ○●○○▲,●⊙●,●○○▲。○●▲,●○○○▲。

  ●⊙●○○○●▲,●●○○○●▲。○●▲。●●●、○○⊙▲。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韵,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天香·烟络横林|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天香·烟络横林》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游子愁思,羁旅行役的词。“天涯倦宦,岁华行暮”。上阕由黄昏的秋色秋声到晚间捣衣声,制造秋风苦人的氛围,以烘托飘泊者的悲秋嗟老之愁。下阕开头转忆青春时光,认为青春在我,不知爱惜,结果备受流浪之恼,孤独寂寞。“赖明月”以下自安,自慰,希望明月将我的梦魂带回到当年胜游之地。这根本不能实现的希望,只不过益增其凄楚而已。全词情景相生,内含神韵,耐人寻味。

 

【原文】

  《天香·烟络横林①》

  作者: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②,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③。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④,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墙南浦。幽恨无人晤语⑤。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释1】

①天香: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云:“天童子天香甚香。”调名本此。 
②蛩催机杼:唐郑愔《秋闺》诗:“机杼夜蛩催。”蛩(qióng):蟋蟀,古幽州人称作“趋织”,又欲称“促织”。 
③骎骎(qīn 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④东君:“东君”为司春之神。 
⑤晤语:对面交谈。

 

【注释2】

逦迤:音李以。屈曲相连貌。
帘栊:窗帘与窗牖。
蛩:音穷,蟋蟀。
砧杵:砧音真,杵音础。捣衣石及棒槌。捣衣,以衣渍水,置砧石上,以杵击之,以拆洗寒衣也。
骎骎:音侵,骤貌,疾速,喻光阴疾驰。
东君:①春神。②日神。
骖:音餐,驾车之马。
晤语:对语。

 

【赏析】

  贺铸相貌奇丑(陆游:“方回状貌奇丑,谓之贺鬼头。”),生性耿直,为人豪侠任气,不媚权贵,因此,在那个趋炎附势的时代,他不被重用是理所当然的。这首《天香》词,表现的就是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闷、伤感、无奈这内心软弱的一面。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上片起句气象苍茫空阔,“络”、“沈”、“迤逦”三词用得各尽其妙。“烟络横林”,“烟”因“络”而游动,“络”字极为形象、传神。“山沈远照”,“山”和“远照”因“沈”而错落。“迤逦黄昏钟鼓”,“钟鼓”声因“迤逦”而断断续续却又悠长不绝。诗人面对这空落落的天与地,顿感清冷孤寂。收回远望的目光,眼前的近景又是什么呢?“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只有明灭的烛火、叫个不停的秋虫和赶织征衣的思妇“共苦清秋风露”。而与此同时,形单影只的词人也已融入了“共苦”之中,与他们一起,共同感受着悲秋凄风寒露之苦。耳边回响着的砧杵声,是思妇捣衣的声音。她们要赶在天寒地冻之前,将冬衣送到远征的丈夫手中。这一下一下彼此应和、饱含幽怨和愁思的砧杵声,使浪迹天涯、疲惫不堪的宦游人悚然心惊,发现那无情岁月的脚步匆匆,一年又将到头了。盛唐时代的“外放”官员尚且难免“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诗)之感,那么在“积贫积弱”的赵宋,贺铸这位“天涯倦宦”,当“黄昏钟鼓”、寒蛩唧唧、思妇砧杵之声于“清秋风露”中错落应和、断续传来之际,他的心绪,又当如何呢?
词的上片写的是眼前景,以一个“惊”字唤起下文。下片笔锋一宕,先写当年意气。词人曾在另一首《六州歌头》词中描写过自己年少气盛时的那一段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这正是这首词下片所写的“当年酒狂自负”的情景。“谓东君,以春相付。”东君,司春之神。春,这里指锦绣前程。想当年自己意气风发,以为繁华似锦的前程在握,谁知仕途坎坷!“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征骖北道,客樯南浦”,一北一南、一陆一水,形象地概括了作者浪迹天涯的宦游生活,而他心中积存的愁闷和孤寂却连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当他从甘苦难言的回忆中回到现实时,仍是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于是不由产生“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的梦想。这是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和诀别,也是对旧日知己的呼唤。
“当年酒狂自负”三句,是全词的一点亮色,与整篇灰暗的色调构成对比。从时间方面看,当年与如今对比;从形象方面看,“狂生”与“倦宦”对比;从心情方面看,“自负”与“幽恨”对比。然而,当年狂生的自负,早成泡影,现存的唯有倦宦之无穷无尽的幽恨。因此,词人点染的这一笔“亮色”,恰恰使全词灰暗的基调更加浓重。我们于此也可悟出一点艺术辩证法。原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天香》,词牌名之一。此调以贺铸《东山乐府》为准。双片九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六仄韵。






望湘人·厌莺声到枕|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望湘人·厌莺声到枕》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为伤春怀人之作。上片触景生情,引起对昔日心上人的怀念。下片由情入景,抒发相思的苦情。这首词写寻常离索之思,于精丽中见浑成,于顿挫中见深厚。


【原文】


望湘人·厌莺声到枕


作者: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释】

①带惊:因消瘦而吃惊。《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②剩眼:指人变瘦后,腰带上空出越来越多的孔眼。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

③泪竹:二女娥皇,女英为舜妃。传说舜死于苍梧,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而成斑痕,故斑竹又称泪竹。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④佩兰:佩饰的兰花。非烟:步非烟,唐开功业妾。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⑤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⑥鸾弦:《汉武外传》:“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二头遂相着,终日射,不断,帝大悦。”后世称结娶为“续胶”或“续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

⑦奈云和二句: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处化用其意。云和,古时琴瑟等乐器的代称,语出《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庚信《周记圜丘歌·昭夏》:“孤竹之管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

⑧罗袜: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 《释名.释衣服》:“袜,末也,在脚末也。”更早的时候,“袜”字从韦部、从革部而不从衣部,应该是以皮革做成的。在汉代“袜”字出现了,既然从衣,就不再以皮为之。汉张衡的《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当中提到罗袜一词,说明早在汉代,人们所穿的袜子,已经由布帛做成。


⑨青翰:船名。因船上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舣,船靠岸。

⑩临皋:临水之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


【译文】

  莺啼声传来,鲜花的香气飘进屋里。这动人的声音,这沁人肺腑的香气,却只能令我心烦。因为我在醉中苦闷,在梦中无法摆脱萦缠。它们消耗了我大半光阴。鸳被上还有她熏的余香,令我珍惜。我因思念她为她瘦得太快,双眼憔悴。多少次伤春悲秋,今年的春天似乎更晚。斑竹的泪痕似乎未干,曾佩过的幽兰消减,湘地的天气阴柔。记得在清风明月的良辰,多次相约美人,与我结伴游赏玩乐。我相信鸾弦脆弱,任凭我再三弄弦曲终人散,佳人依然不曾出现。她的踪迹无处可寻,昔日同游的地方,只有微风吹拂江面,江波处无迹可求。我登上岸边高高的楼观,终日里凝神眺看,无一音信,只有双燕归来以解相思。


【赏析】

  此为伤离怀人之作。词中以典雅华丽、蕴藉凝炼的语言和动荡开合、严密浑然的结构,先由景到情,复由情到景,一波三折,回旋往复,浑成深厚,有飞扬顿挫、一咏三叹之妙。李攀龙评比词曰:“词虽婉丽,意实展转不尽,诵之隐隐如奏清庙朱弦,一唱三叹。”上片起首三句,由室外而室内,由写景而入抒情,迷离惝恍,哀感顽艳。“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之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莺声恰恰而到枕,花香温而动帘,春光明媚,欣欣生意,本应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现冠不合常理之“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而为悲哀之情,变柔媚之辞而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篇定调。故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曰:“‘厌’字嶙峋。”第三句具体描写“厌”字之神理。“魂”而曰“醉”,则借酒浇愁,已非一时:“梦”而曰“愁”,则梦魂萦绕,无非离绪。醉、愁交织,充斥胸臆,作者此时,欲不厌春景,又将何如!

  接下来三句写室内景物,透露“醉魂愁梦”之由。“余薰”谓昔日欢会之余香,“剩眼”指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词人以一“惜”字写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之悲哀,以一“惊”字写出朝思暮愁、形削骨立之憔悴。“几许”句为上片词意之枢细。“伤春”总上,“春晚”启下,刻意伤春而春色已晚,其中既有韶华易逝、春意阑珊之悲哀,亦暗含与恋人往日共度春光而今不可复得之痛苦,情感颇为复杂,语气极其沉重。

  “泪竹”三句亦景亦情,情景交融,意谓一派浓暖的暮春天气里,湘妃斑竹,旧痕犹鲜,屈子佩兰,其香已老,所出徒为愁人提供触景伤情的材料而已。歇拍以“记”字领起,再由景到情,拍合旧事,振起上片。此二句紧承前之的层层铺垫和渲染,收束上片荡气回肠之愁情,于平实的叙述中寄寓沉重的哀伤。

  过片抒情,前两句承上启下,直抒胸臆。鸾弦易断,好事难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上句借弦断喻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然而心中未始不残存着鸾胶再续的一线希望;下句化用钱起“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句意,言这一线希望顿时破灭。“须信”和“奈”两个虚词一承一转,把郁积心头的落寞和绝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认”字以下,直至“尽目临皋飞观”,都是望中所见。以眼前之景达“曲终人远”之情,情中置景,细腻熨贴。词人登“临皋飞观”而望远,则洲畔白苹萋萋,江边画舫停泊,即目皆为旧日景物,然而昔时双双携手水边弄波之旧处,却再也见不到心上人轻盈的体态。

  结拍构思奇特,非同凡响。“不解”句,上应“鸾弦易断”、“曲终人远”,以加倍笔法,深化此时凄婉欲绝的心情。伊人一去,不仅相见无期,而且杳无间信,使人愁肠百结,肝胆俱裂。“幸有”一句,强颜自慰,愈见辛酸,些许温情与欣喜之中,带有无限的凄凉和感伤,使人从燕归人远,燕双人孤的意象中莸得深沉的感慨与回味。

  《蓼园词选》评此词“意致浓腴,得《骚》、《辨》之遗。张文潜称其乐府妙绝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断推此种。”此乃深透之语。


【讲解】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由景生情,下片由情入景。

  “厌莺声到枕”三句,总说心境。“莺声到枕,花气动帘”写室外充满生机的盎然春意十分细腻。本来,莺声到枕,花气动帘,应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而词人却恰恰在其前冠以“厌”字,立即化欢乐之景而为悲哀之情,变柔媚之辞而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词定调。“醉魂愁梦相半”具体描写“厌”字之神理。“魂”而曰“醉”,则借酒浇愁,已非一时;“梦”而曰“愁”,则梦魂萦绕,无非离绪。醉愁相加,充斥于胸,词人此时,欲不厌春景,又将何如!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景入情,迷离惝恍,哀感顽艳。

  “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写室内景物,申说“醉魂愁梦”之由。这里,“余薰”谓昔日欢会之余香。“等惊剩眼”一句,据《南史·沈约传》载:沈约言己老病,有“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之语。这里的“剩眼”指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代指日渐消瘦。词人以“惜”写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之悲哀;以“惊”写出朝思暮愁、形销骨立之憔悴。词至此才揭示出,前三句之所“厌”、“醉”、“愁”全由与恋人分离之情事而发。然而词人却欲言又止;接下归结为“几许伤春春晚”。“几许”二字,可见伤春已久;“伤春”二字总上;“春晚”二字启下。刻意伤春而春色已晚,其中既有韶华易逝、春意阑珊之悲哀,又暗含与恋人往日共度春光而今不可复得之痛苦。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暧。”申说可伤之景。词作由内而外,写即日所望。在一派浓暖的暮春天气里,湘妃斑竹,旧痕犹鲜,屈子佩兰,其香已老。这里,词人旧典活用,突出了“鲜”、“老”二字,这“鲜”“老”之物,皆令人触目生哀伤怀。这几句亦景亦情,情景交融。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拍合旧事,振起前片。眼前的景物是那样熟悉,词人的脑海里,很自然浮现出昔日欢会的场面。还是同样的小江之畔,还是风月佳时,自己曾不止一次地与恋人聚首。此二句平平叙来,若不经意,然而由于有了前面的层层渲染和铺塾,因而读后字字都能给人以痛心疾首之感。上片回环反复之愁情,至此句句都落到实处,词作腾挪跌宕,摇曳多姿,曲尽体物写情之妙。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三句,承上启下,直抒胸意。“鸾弦”,据《汉武外传》:“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两头遂相著。”后称男子续娶为续弦。这里以“鸾弦”指情事。“云和”,琴瑟等乐器的代称。前两句是说,鸾弦易断,好事难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词人在上句借弦断喻与情人的分离,然而心中未始不残存着鸾胶再续的一线希望。下句用钱起“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句意,言人散无踪,使这一微茫的希望顿时破灭。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这两句紧承“曲终人远”一句而来,言人虽无踪,地犹可认,语尤沉痛。

  “青翰棹舣”三句,登高遥望,骋想无极。词人登“临皋飞观,”则洲畔白苹萋萋,江边画舫停泊,即目皆为旧日景物。然而昔时双双携手水边弄波之旧处,却再也见不到心上人轻盈的姿态。这几句文势腾挪天矫,文心委婉曲折,曲尽体物写情之妙。“文如看山不喜平”,词亦依然。

  “不解寄”三句,转入景收,借燕以自宽。这里,“不解寄”上应“鸾弦易断”、“曲终人远”,以加倍笔法,深化此时凄婉欲绝之心情。“幸有”一句,篇末逆转,韵味无穷。伊人一去,不仅相见无期,就连一点消息也无,这岂能不使人黯然神伤!正在愁苦之际,似曾相识的旧时双燕却翩翩归来,给人带来一丝慰藉。人有情,却不解寄相思;燕无知,却似曾解人寂寞,故以“幸有”二字以自宽。当然,所谓“幸有”之背后,却蕴含着多少凄凉、寂寞与感伤。这与起句“厌”莺声到枕遥相呼应。起句“厌”,结句却“幸”、喜,章法亦奇,针线亦密,尤见功力。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望湘人》,词牌名之一,双调一百零七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六仄韵,独体。


【格律】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
 被惜余熏,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
 ●●○○。●○●▲。●●○○○▲。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
 ○●○○●▲。●○○●●。●○○▲。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
 ●○●○○。●●●○○▲。
 青翰棹,檥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
 ○●●。●●○○▲。●●○○○▲。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






绿头鸭·玉人家|贺铸|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绿头鸭·玉人家》由贺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为怀念京都歌妓而作,作品描写了作者和歌妓之间的恋情,整首词叙事完整,有始有末,从相遇到相识,到相恋,再离别,篇幅虽短,但曲折波澜,写柔情蜜意而不露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词。


【原文】


绿头鸭·玉人家


作者:贺铸


玉人①家,画楼珠箔②临津。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③,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枕鸳④相就,香气渐暾暾。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翠钗⑤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任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记取明年,蔷薇谢后,佳期应未误行云。凤城⑦远、楚梅⑧香嫩,先寄一枝春。青门⑨外,只凭芳草,寻访郎君。


【注释】

  ①玉人:对钟爱女子的昵称。

  ②珠箔:即珠帘,装饰华美的帘子。

  ③琴思:琴曲中的情思。思,读去声。

  ④枕鸳:即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

  ⑤翠钗:翠色的头钗,即碧玉钗。

  ⑥曛:落日的馀光。

  ⑦凤城:即凤凰城的简称,也就是旧时京师的别称。

  ⑧楚梅:楚地的梅花。指用南朝陆凯《赠范晔诗》诗意。

  ⑨青门:此处借指京师汴梁。


【翻译】

  美人的家临近渡口,就是那座挂着珠帘的华丽楼台。幽怨的箫声随着风儿轻轻传送,我在马上分明听出了其中的凄哀。宴堂门开,我一眼望去,在艳丽盛妆的美人丛里,我从耳熟的曲调、从琴声里传出的情思、从唱歌者微皱双眉的容颜,认出她的芳影。香蜡腾起了浓浓的烟缕,漏声滴滴夜色渐深,不等酒醉便更衣就寝。掩上锦绣的屏风,鸳鸯枕上相偎相依,屋里的香气渐渐弥漫浓烈。月光映出回廊的影子,几点钟声,一弯淡月,这一夜给了我多少欢乐!

  自从与她分钗离别,再没相见。她寄来的信笺上泪痕斑斑,信上说自从与我分别,再无心思歌舞,舞鞋上已灰尘落满。而我则任凭一叶小舟,载着满怀离愁别恨,四处漂转。请你记住吧,明年蔷薇花谢后我即归来,我虽行踪无定也不会误了佳期。京城离这里很远,我先寄去一枝楚国香嫩的梅花,送去春的讯息和我的思念。你可在芳草葱茏的时候,到都城门外将我等待。


【赏析】

  贺铸的词语言清新,风格多样,既有哀婉缠绵、典雅工丽,近似晏几道、秦观的一面;也有沉郁挺拔、豪爽峻迈,有如豪放派词人的另一面。这首词无疑属于前者,但又吸取了柳永词长调结构严密、动荡开合、往返交织的特点。但也正由于受到柳词太多的影响,在遣词用语上多少有点粗俗浅露。本词当是绍圣年间作者离开汴京后,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宝泉监任上的怀旧之作。上片回忆与一女子相识相爱的经过,笔致细腻;下片写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致深婉。词的上片,开头“玉人”二句,写歌妓所居。“托微风”二句,写彩箫传情。“宴堂”二句,写宴堂巧遇。“麝蜡”七句,写欢爱情事。词的下片,过片“翠钗”三句,写乍欢旋离。“任兰舟”三句,写己之行踪。“记取”三句是来年佳约,“凤城”二句乃寄梅传信。“青门”三句,遥想来年重逢情景。先写对方来信及信中的伤感。再写自己为宦情所羁的无奈,并在信中预约再次相会的日期。最后设想情人一定在思念自己,并会届时到城门外前来迎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来表现自己之思,亦抒情之一妙法也。而且全词设想巧妙,入情入理,很是精彩。情浓词艳,逼近花间。全词笔触细腻,将相思之情写得情致深婉,感人至深。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应湖遗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词280余首。


【词牌简介】

  《绿头鸭》,词牌名之一,又称为《跨金鸾》、《鸭头绿》、《陇头泉》等。一百三十九字,前片六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首句起韵者。变格改用入声韵。平仄两体,此为平韵,139字,上片六平韵,下片五平韵。


【格律】

定格

○△△,◎△◎○△▲。

○△△、◎△◎○,◎◎◎○△▲。

○◎◎、◎△◎○,◎◎○、◎○△▲。

◎○△△,◎△○○,◎△◎○○△▲。

○◎○、◎△△○,◎○○△▲。

△◎○、◎△◎○,◎○△▲。

○◎△、◎△◎○,◎△○△▲。

○△△、○△◎○,◎◎◎、◎◎△▲。

◎○△△,◎△○○,◎△◎○○△▲。

◎◎○、◎△◎○,◎○○△▲。

△◎○、◎◎◎◎,◎○△▲。

△是代表平韵,○是代表仄韵,◎是可平可仄,▲是代表押平韵,●是代表押仄韵。






石州慢·寒水依痕|张元干|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石州慢·寒水依痕》由张元干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写游子思家的伤春词。开头三句写春回,接下二句咏梅,“天涯旧恨”是全词主旨。下阕转写对家中妻子的思念,抒发相思之苦。有人认为此词是作者借思家写政治上受迫害的复杂心情。词意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原文】

  《石州慢·寒水依痕》

  作者:张元干

  寒水依痕①,春意渐回,沙际烟阔②。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③。辜负枕前云雨④,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注释】

①“寒水”句:杜甫《冬深》诗“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露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此处化用其决心书。
②“春意”二句:杜甫《阆水歌》:“更复春从沙际归。” 
③肌雪:指人的皮肤洁白如雪。庄子《逍遥游》:“藐姑谢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④孤负:同辜负。枕前云雨:此处指夫妇欢合。即宋玉《高唐赋序》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借指男女相爱。

 

【译文】

  寒水缓缓消退,只留下一线沙痕。春意又回,沙洲烟雾沉沉。天气晴朗,照着溪边的新梅香气浮散。一枝枝梅花争相开放。我独在这远方,心中无限怨恨,无人知道我现在的悲怆?长亭门外,群山重叠,望不断的远山层层,正是令人忧愁的时节。遥想深闺中的你,一定也是情切不已。画楼的层门紧闭,想念春风,你的容颜悄悄瘦损。我真是辜负了你啊,让你独守闺中。辜负了多少良辰美景,浪费了大好青春。你可知道,我也是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就来到你面前。更有多少酸甜苦辣,留着回去向你诉说详尽。我们再度相逢,恐怕又过一年。 

 

【赏析】

  此词是作者晚年离乡思归之作。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中,作者触景生情,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思乡之念。

  “寒水依痕”之句,点出了初春的时节,但这是运用杜甫的成句。杜甫《冬深》:“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后二句采用杜甫《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诗意。这里融诗景于词境,别有一番气象,而一“渐”字,更为初春即将解冻的溪水增添一股新的活力。词人从迷茫开阔的景象中,感受到蓬勃生机和温暖的春意。“溪梅”二句用特写手法刻画报春的信息——梅花的开放。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使人感到无限美好。这是冬去春来的美好象征,也是展望一年的最好季节,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

  “天涯”以下数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旧恨”二字,揭示出词人郁积在心中的无限的离愁别恨。“消魂”是用江淹《别赋》的诗句:“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里用设问的句式领起下文。“长亭”以下三句,进一层叙写消魂的景色。在那长亭门外,词人举目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是望不尽头的重重叠叠的青山。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心中无穷的愁绪,正是“吴山点点愁”,春日的景象,成了犯愁的时节。

  下片换头“情切”二字,承上转下。词人宕开笔力,由景物描写转而回忆昔日夫妇之情。而此时虽然离别远行,但绵绵情思却是割会不断的。“画楼”以下三句,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渐渐地形体消瘦下去。紧接着“枕前云雨”,借用典故暗射夫妇情意。宋玉《高唐赋》序中说,楚王梦中与神女相会高唐,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指男女欢合。这与下句“尊前花月”,都是写夫妇间共同的甜蜜生活。

  但因为离别在外,枕边之欢,尊前之乐,都可想而不可及。词人内心所殷切盼望的,是回来与亲人相见,诉说在外边思家时心底的无限凄凉孤独的情味。“心期切处”三句所写,是自己的离愁,与上“画楼”三句写家里人的别恨形成对照。彼此愁思的产生,同是由于“孤负”两句所说的事实而引起。这样写虽是分写双方,实际上却浑然一体,词笔前后回环呼应,十分来严谨细致。歇拍“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紧承上句“归时”。言到等归来重见,已是“离别经年”了。言下对于此别,抱憾甚深,重逢之喜,犹似不能互相抵触。写别恨如此强调,宋词中亦少见,并非无故。

  这首词作由景入情,脉络分明,从表象上看,似乎仅仅抒写夫妇间离愁别恨,但词中运用比兴寄托,确实寓寄着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蓼园词选》中说:“仲宗于绍兴中,坐送克铨及李纲词除名。起三句是望天意之回。‘寒枝竞发’,是望谪者复用也。‘天涯旧恨’至‘时节’是目断中原又恐不明也。‘想见东风消肌雪’,是远念同心者应亦瘦损也。‘负枕前云雨’,是借夫妇以喻朋友也。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托于思家,意亦苦矣。”自常州词派强调借词有所寄托以来,后世评词者往往求其有无寄托。从张元干后期遭受压抑不平的情况来看,在南宋朝廷屈辱求和。权奸当道而主战有罪的险恶的社会环境里,他的内心有着难以明言的苦衷,故词中“借物言志”,寄意夫妻之情,黄蓼园所云并非纯为主观臆断,但如此分解,恐怕就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了。

 

【赏析】

  本词别本题为“感旧”。词人写晚年离乡思归之情,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中,寄寓了词人对妻子、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也体现张元斡词在激昂悲壮之外的细腻深情的另一面。张元斡本是南宋抗战名臣李纲的行营属官,因不愿与奸臣秦桧同朝,遂辞职南归。词的开头点明时令季节。“溪梅”二句用特写的的手法刻画报春的使者。下片“画楼”以下三句,虚景实写,设想佳人独居深院,因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形体渐渐消瘦下去。“心期”三句抒写埋藏词人心底的渴望,即回归故乡,与亲人诉说凄凉。因其有些经历,故黄蓼园认为本词是“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托于思家,意亦苦矣。”似有牵强附会之嫌。细品全词,还是抒客子思亲之情怀。开篇五句化用杜甫诗意却了无痕迹,写初春之景极为熨贴生动。“天涯旧恨”为上片之眼,也是全词感情的出发点。长亭望远更显思归之切。下片开头“情切”二字精彩,绾合双方,既说自己情切,也引出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从“孤负枕前云雨”句看,所思者就是妻子。再从末尾两句看,似乎作者离家时间在一年左右。词风婉丽而不凄苦,可能是南渡前的作品。歇拍以情收结,极言不堪离别之苦,感情跌宕,含意深沉。这首词构思精妙,超越闺怨,有着对人生的悲叹,内涵深广。

 

【作者介绍】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李纲亦反对和议罢居长乐,元干赋《贺新郎》词赠纲,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元干持所赋《贺新郎》词送行。后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存词180余首。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

 

【词牌简介】

  《石州慢》,词牌名,一作《石州引》,又名《柳色黄》。《宋史·乐志》入“越调”。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宜用入声韵部,两结句并用上一、下四句法。又有于后片第五、六两句作上六、下四者,为变格。

 

【格律】

  (前片)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韵)。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后片)

  平仄(韵),

  情切,

  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兰陵王·卷珠箔|张元干|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兰陵王·卷珠箔》由张元干(张元幹)创作,也题作《兰陵王·春恨》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词题“春恨”,在宋黄升《花庵词选》中为“春游”,实际上是作者亲身经历丧乱之痛,借以寄托对国事的忧愁与痛苦。全词分为三片,意脉贯通。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引李攀龙云:“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从整篇词的结构而言,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还只是表面的理解。如果透过含蓄曲折的笔墨,从表面深入到内部,就会发现词人在南渡以后所渡过的黍离之悲,所以不能仅仅拘泥于“春恨”。


【原文】


兰陵王·卷珠箔


作者:张元干


卷珠箔①。朝雨轻阴乍阁②。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③。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④油壁⑤催梳掠。曾驰道⑥同载,上林⑦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注释】

  ①箔(bó) :竹帘。

  ②乍阁(zhà ɡé):初停。阁:停止,同“搁”。

  ③旧京洛:指北宋汴京、洛阳。

  ④障泥:挂在马腹两边,用来庶挡尘土的马具。这里指代马。

  ⑤油壁:用油漆涂饰车壁的华丽车辆。

  ⑥驰道:秦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这里指代表京城的大道。

  ⑦上林:秦、汉时苑名,专供帝王行猎的场所,这里泛指京都园林。


【翻译】

  轻雨绵绵,柳条随风轻拂,仿佛在迎接奏春天。芳草的碧色映着新开的芍药花,衬托得更加鲜红。可恶的东风嫉妒花朵,一阵无情的风将梢头上娇嫩花叶吹落。我把屏风紧掩,沉水香也懒得再熏。因喝酒会醉,总是怕看见酒盅。回想从前在洛阳汴京,正是少年时代,时常纵情欢乐,也曾迷恋于歌舞表演者。常常准备好华丽的车马,催促美人快些出发游玩。曾经同乘一辆车奔驰在宽广的大街上,也曾携手在上林苑里一起开怀。刚刚玩完热闹的元宵佳节,又早早约定佳期再见。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如浮萍?寂寞啊寂寞,更加思念当日相依相伴的情人。恐怕她衣上的香粉已经消淡,琴弦上也久不弹奏。自从和她分别之后,至今没有音信,也不知她的面容,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冠压群芳。怅恨分别之后,一切都在变化,万事如过眼烟云,不知何时能化作一只仙鹤,飞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我的相思之情无法忘却,只能在酒醉的时候,才能暂时忘却。


【赏析】

  词题“春恨”,在宋黄升《花庵词选》中为“春游”,实际上是作者亲身经历丧乱之痛,借以寄托对国事的忧愁与痛苦。全词分为三片,意脉贯通。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引李攀龙云:“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从整篇词的结构而言,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还只是表面的理解。如果透过含蓄曲折的笔墨,从表面深入到内部,就会发现词人在南渡以后所渡过的黍离之悲,所以不能仅仅拘泥于“春恨”。

  词的开头“卷珠箔”二句,点出了环境。“乍阁”,即初停。这是化用王维《书事》“轻阴阁小雨”句意。一个春日的清晨,词人登楼卷起了珠帘,窗外看去绵绵的阴雨刚刚停止,和煦的阳光已照楼台。外面一片温暖全词的情与景由此生发铺展。“阑干外”以下写从楼上眺望的种种景象:如烟的柳条,在晴光中摇曳;阶下绿油油的青草,映衬着芍药,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好一派诗情画意“烟柳弄晴”,并非专门咏柳,目的是挑起词人的情思。折柳送别,在汉唐以来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周邦彦的著名词篇《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就是借咏柳而抒别情。眼前的柳丝依依有情,似乎又矣笔俱有送别之态。紧接“东风”二句陡转,出现另一种物景。强劲的东风把刚长出来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种凄然伤神的气氛。“屏山掩”三句,与上文的所见相回应,由景生情,实写词人当时的心境。“屏山”即屏风。“沉水”,即沉香。“中酒”即著酒。这里写出词人怕饮酒的心理状态,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二片追忆过去游乐的情景。换头“寻思旧京洛”,承上转下,从现在的伤春伤别,很自然地回想起过去在汴京的游乐情景。“京洛”,洛阳,东周、后汉两朝皆建都洛阳,故称“京洛”,这里地是指京师即国都,借指汴京。作者在《次友人寒食书怀韵二首》中写过:“往昔升平客大梁,新烟燃烛九衢香。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伤心寒食当时事,梦想流莺下苑墙。”诗中所写思念故国的悲伤心情,与词作者主旨是一致的。不过词的写法较诗而言比较含蓄婉转。一个“旧”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时代意念。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南宋词人系心旧京,凡言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这里思念“旧京洛”,正是中原被占的遗恨中引起下文“往昔升平客大梁”的游东情景,更增添离别之悲。“正年少疏狂”三句,词人想起当年在汴京放荡不羁的生活。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少年时征歌选色,外出游春的车马已准备好,只是催促着好赶快梳妆打扮。油壁车,女子所乘:“催梳掠”,其中有女子同行。“曾驰道同载”三句,专写游赏,但不专注一时一事。驰道,即御道,皇帝车马所经过的道路。上林,秦汉时期为皇帝的花园,这里借指汴京的园林。“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东京梦华录》卷六),这是“灯夜初过早共约”的注脚。同载、携手、共约,情事如见,都是“年少疏狂”的事。至此,一笔写来,都是热闹欢快的气氛。可是,紧接着“又争信飘泊”!突然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似断又续,极尽顿挫之妙。这使人仿佛从梦幻意识中回到清醒的现实,感情起伏,跌宕之中透露了作者的真情。“争”同“怎”。词人怎么能料想到昔日歌舞升平商业繁华的汴京,当时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自己又过着逃难的飘泊生活。这种悲哀从上面的欢快和畅的景象中显露出来,以欢愉的情调映衬离别后的孤寂,更显得凄楚难忍。

  第三片从回忆转写别后思念之情,主要抒写离恨之情。“寂寞,念行乐”以下,紧承上文的“疏狂”到“飘泊”而来,注入了对旧人的深切怀念之情。“甚粉淡衣襟”三句,是想像她已摆脱了歌女生涯,而美貌依然。“琼枝璧月春如昨”一句,本是南朝陈宫中狎客为赞美张丽华、孔贵嫔等容貌而写的诗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见《陈书·张贵妃传》。这三句,怀念旧人,同时也是怀念故都,写得迷离惝恍,而寓意于其中也可寻得。以下转入别恨与相思。“怅别后华表”二句,借用典故,抒发人间沦桑之变,好景不长的深慨。传为陶渊明潜作的《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落于城门华表柱上,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二句用“怅”字领起,寄意深刻,语更明了而又委婉含蓄。结末“相思除是”二句,用口语写情,感情委婉真挚。“除是”,除非是的省略。这里词人把多少不敢直接说出的别恨,统统倾注在酒杯里,痛饮尽醉忘去那些恩恩怨怨。“向醉里、暂忘却”,犹如众流归海,不仅感情深厚,而且“辞尽意不尽”,言外之意含有眷念故国的无穷隐痛。这与李清照《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情意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写得情韵兼胜,委婉真切,代表了作者的另一种风格——即婉约的风貌。在艺术技巧上充分显示出组织结构的严谨。全词上、中、下三片,从眼前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相思,有铺排,有转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并用“别恨”一气贯串。尤其是过片处意脉连贯,情致婉转曲折。其次是寓别恨之情于清旷的境界之中,使整首词的词境显得既沉郁又婉丽。

   这首词是借“春恨”以抒发故国之思的深情,写词人南渡后感怀故国的“黍离”之悲。以往日之欢乐衬今日之悲哀。一句勾转,突然转向现实,看是陡然,实质正表现出作者恍若隔世的那种心境。从对往昔的梦境般的幸福追忆中清醒过来,转入下片,抒写凄凉索寞的心情与对故国故乡的极度思念。全词分为三叠,而意脉贯通。上叠写醉中春光。中叠写少年产台游,追思昔日游乐。下叠是从回忆转写别后相思如梦,主要抒写离恨。东风妨花恶,吹落梢头嫩萼。“东风”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写暮春的东风挟着妨忌和嫌恶的情绪摧花落蕊。联系到词人倍受春风得意的当道权贵,如秦桧之流的迫、打击,“东风摧花”意象,显然是词人自我命运之象征。结尾 三句用口语写情,深婉真挚。言外含有眷念故国的无究隐痛。全词结构严密,从眼前的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的相思。虚实相映,有铺排、有转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过片处注意意脉的转折连贯,情致深婉丰富,却一气贯注。宋翔凤《乐府余论》说:“南宋词人系心旧京,凡言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可谓至确之论。全词所表现的是国家分裂,中原沦陷的巨大悲痛。在南宋初期的文士中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这首抒发爱国意念的词作,写得情韵兼胜。


【作者介绍】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李纲亦反对和议罢居长乐,元干赋《贺新郎》词赠纲,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元干持所赋《贺新郎》词送行。后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存词180余首。


【词牌简介】

  《兰陵王》,词牌名之一。《碧鸡漫志》卷四引《北齐史》及《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子恭,封兰陵王。与周师战,……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武士共歌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清真集》正入“越调”。毛开《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三段一百三十字或一百三十一字。第一段七仄韵,次段五仄韵,末段六仄韵,宜入声韵。


【格律】

  ⊙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句)

  平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韵)

  平仄(韵)

  ⊙平⊙仄(韵)

  ⊙平仄(句)

  ⊙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

  仄⊙仄平⊙(句)

  ⊙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句)

  ⊙平⊙仄(句)

  平平⊙⊙仄⊙仄(韵)

  ⊙⊙仄⊙仄(韵)

  平仄(韵)

  仄平仄(韵)

  仄⊙仄⊙⊙(句)

  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句)

  ⊙⊙平仄(韵)

  平平⊙仄(句)

  仄⊙仄(句)

  仄仄仄(韵)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叶梦得|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由叶梦得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应是词人晚年居福州时所作。上阕叙述作者初夏午睡起来,对花事凋零的残春景象的感叹,“吹尽残花”两句,隐含着影射时局之意。睹“宝扇”而“重寻明月影”,有叹惜山河破碎之意。“惊旧恨”,当是念及靖康之耻。下阕写遥望江山,触景生情。抒写了由于大江横截,有家不能归的怅恨。“采花”而“怅望兰舟”,化用柳宗元诗句,表达对有高风亮节的人的怀念之情。“万里云帆”应理解为对抗金大潮的期待。

 

【原文】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作者: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台、房栊向晚,乱红无数①。吹尽残花无人见,唯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清暑。宝扇重寻明月影②,暗尘侵、上有乘鸾女③。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④,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⑤。万里云帆何时到⑥?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⑦?

 

【注释】

①乱红:落花。 
②“宝扇”句:即白绢团扇,状似圆月。 
③乘鸾女:乘鸾鸟而飞的女子,此指扇画上的月宫仙女。 
④葡萄涨绿:形容江水之颜色。李白诗:“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醅。” 
⑤容与(yù):安然自得的样子。 
⑥云帆:李白《行路难》诗:“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金缕》:唐代歌曲名。

 

【词意】

  午睡醒来,只听见流莺在鸣啼,天气渐渐向晚,房门外苍苔满地,凋零的红花无数。可惜并无人看那些飘飞的落花,只有垂杨在风中自在飘舞。暮霭中渐渐有些暖意,似乎又要吹回初夏的轻暑。我重新寻找那把明月般的宝扇,只见上面已被灰尘封住,上面画着骑凤的仙女。见物生情,触动我积聚在心头的旧恨,马上便怅恨不已。

  江南美好的往事如同梦境般逝去,洲渚边空横着小舟。那葡萄酒般的碧绿水面,连着天际,水气蒙蒙,犹如半空烟雨。楼前色苍苍,引发我无限的愁绪。凭谁采摘苹花寄给心上的你?只能徒自叹望,一条空空的兰舟在水边上安然自得地晃荡。万里外的云帆何时才能到达这里?我望着孤飞的大雁远去,目断天崖,只见层层山峦无边无际。有谁能为我唱这首《金缕》曲,倾泻一下我心中的无限愁绪?

 

【赏析】

  关德在《题石林词》一文中,对叶梦得词下了这样的评语:“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本词风格婉丽,该是早期之作。

  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起首三句描绘自己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说明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吹尽”两句,进一层描写庭院景象,在这儿,由花开到花落,都是悄悄地没人注意,只有柳条还在随风轻摆,这是静中见动;一“自”字写出四周无人的寂寥况味,用来衬托作者徘徊四顾的孤独心情。

  “渐暖霭”三句,光从时节转移写起,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这是一把布满尘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隐约可见的那位月宫“乘鸾女”却使他陷入沉思。关于“乘鸾女”,原来有着一个月中仙女的传说,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勾起了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使他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那“旧恨”,竟会如此猛烈地涌上心头。

  下片为想象,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感情波涛。“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只有在梦中来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碧浪连天,远望如同正在泼醅上涨的葡萄绿酒。李白就曾有诗赞道:“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这连天江浪,再加上弥漫空中的烟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画呢。这里先写景,然后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无限”两句,怀想伊人倚楼凝思,但见烟波苍茫;两人相去千里,纵有万般深情,又将凭谁采取苹花,以寄相思之意呢?真如柳宗元所说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了。“但怅望”三句,更深一层,写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消。柳永《玉蝴蝶》词末几句境界与此相似:“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由曲及人,兴起对美好往日的怀念,对远方伊人的惓惓深情。原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念奴娇〕),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调歌头〕),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江城子〕),“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10卷与《避暑录话》2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2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四库全书总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100卷,《建康集》10卷,《审是集》8卷。今仅存《建康集》8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1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 增补,共辑存词102首。

 

【词牌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格律】

  双调一百十六字,前後段各十句,六仄韵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晓。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问。惟有垂杨自舞。

  ⊙●○○● ●○○ ⊙○◎● ◎○○● ○●○○○○● ⊙●⊙○◎●

  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镇如许。

  ◎◎● ⊙○⊙● ◎●⊙○○●● ●⊙○ ◎●○○● ⊙●● ◎○●

  江南梦断蘅江渚。浪黏天、蒲萄涨绿。半空烟雨。

  ⊙○◎●○○● ●⊙⊙ ⊙⊙◎⊙ ◎○⊙●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

  ○●○○○○◎ ⊙●◎○◎● ●◎● ⊙○⊙●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 ●⊙○ ◎●○○● ⊙●● ◎○●

  此调始自蘇轼,因蘇词後段〔花前对酒〕句少一字,且格调未谐,故以此词作谱。按,前後段第四句,惟此词及蘇词,俱作拗体,馀各不同,若校注入谱,恐易混淆,填者任择一体宗之可也。又,王迈词之前後两结句〔数贤者,一不肖〕,〔清献後,又有赵〕,又一首词後结〔看卿等,上霄汉〕,及谱中类列《豹隐纪谈》词之前後段第二句,〔荷东君著意看承〕,〔怕仙槎轻转旌旗〕,吕词之前段第五句〔桃花面皮似熟〕,後段第四句〔春山子规更切〕,俱与调不合,概不校注平仄。按,辛弃疾词,前段第二句〔染胭脂苎罗山下〕,山字平声;李玉词,第六句〔渐玉枕腾腾梦醒〕,梦字仄声;刘克庄词,第七句〔阁老凤楼修造手〕,凤字仄声;辛词,第八句〔转越江铲地迷归路〕,越字仄声;後段第六句〔为豁散蛮烟瘴雨〕,瘴字仄声;第八句〔怕壮怀激烈须歌者〕,壮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所采诸词。宋自选词,前段起句〔步自雪堂去〕,雪字入声;辛词,第三句〔清泉一勺〕,一字入声,此皆以入作平,谱内亦不校注平仄。

  ○平声 ●仄声◎本仄可平⊙本平可仄○平韵●仄韵○协平韵●协仄韵

  谱内词句以整句为〔。〕半句为〔、〕直截者为〔。〕蝉联不断者为〔、〕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叶梦得|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由叶梦得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即兴抒情之作,写暮春雨后两位友人同饮林禽花下的情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落花”之“风前舞”,能给人以不甘心生命的完结的启迪。花落了,又有“千丈”“游丝”在晴空袅娜,这又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既然人生像花一样不能久存,为何不携手花下同醉?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饮酒也有完结之时。我劝美人们别因此皱眉,我也是多情种,可酒已尽!由自然而人生,品嚼出对生命的思索。语短情长,言简意丰,耐人品味。

 

【原文】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作者:叶梦得

  (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②花下。)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③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④,我亦多情无奈酒阑⑤时。

 

【注释】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③罥:juàn,缠绕。

  ④蛾眉: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⑤酒阑:酒已喝干。阑:残,尽,晚。

 

【翻译】

  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以来,庭院里处处是被风吹落的花,只有飘飘荡荡的游丝,在天空中飞来荡去。我们以前曾在花前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佳人不要因这时刻的惜别而伤心愁苦。我情意深厚,只是酒尽时分,我也对人生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讲解】

  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上片写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调亦雅。晓来残红满院,本易怅触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唯有游丝千丈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给人以高骞明朗之感,音调也就高亢起来。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来禽花下饮酒。来禽,即林檎,南方叫花红,北方名沙果。此时词人盖已致仕居湖州卞山下,故能过此闲适生活。“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贤主人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花下”当指林檎树下。还“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犹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说的“劝君更净杯酒”;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如欧阳修《朝中措》中所写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所以明人沈际飞评曰:“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古代达官、名士饮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觞。此云“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词人不欢。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慨。

  明人毛晋称其词“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石林词跋》),确为有识之见。

 

【赏析】

  本词表现惜花伤春,留连光景及伤别的情怀。上片写春暮景色,意境清新高旷。下片切题,写留客惜时的感受,结尾三句抒发春尽、酒阑、人散的哀愁。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相当于中酒。“殷勤”二句写殷勤地邀请斡誉、才卿诸位同僚携手同游于“来禽花下”赏花送花,“更尽杯中酒”,化用五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意,暗示残花将尽,应乘时游赏,送花落春归,故友相聚,自当放怀畅饮。一旦故友离别,纵有繁花亦会徒增伤感也。最后两句最为曲折有情味。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常有侍女或歌妓 觞。这里的美人即属此类。美人敛蛾眉,一为伤春,二为惜别。于是作者劝慰说,你不必如此,我也多情善感,“无奈酒阑时”,在酒喝完之时也难以忍受。因为酒阑即要分别。本已伤春,而又要与友人离别,情何以堪。故其感伤之重点还在离别上,切合题中置酒之事,使全词的抒情更深婉有味。故沈际飞评曰:“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全词寓意丰厚,情致深曲。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念奴娇〕),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调歌头〕),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江城子〕),“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10卷与《避暑录话》2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2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四库全书总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100卷,《建康集》10卷,《审是集》8卷。今仅存《建康集》8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1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 增补,共辑存词102首。

 


【词牌简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格律】

  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也有写成7+3句式的(如下例中李煜词作),且形成7/7/3三句押韵的格式,与常见格式比,多出一韵。

  ·春花秋月何时了?

  ⊙○⊙●○○▲(仄韵)

  往事知多少。

  ⊙●○○▲(协仄韵)

  小楼昨夜又东风,

  ⊙○⊙●●○△(换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协平韵)(此句为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结构)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三换仄韵)

  只是朱颜改。

  ⊙●○○▲(协三仄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

  ⊙○⊙●●○△(四换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协四平韵)(此句为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结构)

  ○平。●仄。⊙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点绛唇·新月娟娟|汪藻|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点绛唇·新月娟娟》由汪藻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吟咏归隐的词。上阕写冬末初春景:寒江夜月,梅横影瘦。心境的落寞与凄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得到表现。下阕前两句写霜寒无酒可饮,处境十分困窘,听到乱鸦聒噪,更增退隐之思。“归兴浓于酒”,形象具体表现有力。

 

【原文】

  《点绛唇·新月娟娟

  作者: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景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释】

①娟娟:明媚美好貌。

②山衔斗:北斗星闪现在山间

③搔首:挠头,心绪烦乱焦急或思考时的动作。

④霜天:秋天。

⑤闲却:闲置。与末句相应。言无意饮酒。

 

【翻译】

  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却无心饮酒,闲置了传杯把盏手。君知否?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使我归家意兴浓郁似酒。

 

【讲解】

  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的谣言中伤,就权当它乱鸦聒噪一阵罢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归家探视亲人了。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此处“闲却传杯会了。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赏析】

  这首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婉转含蓄,情景相生。但一般认为这首词不是通常的写景抒情,而是寄托着作者厌倦仕宦生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上片所写江山新月,梅影横窗,一远一近,均为起来搔首时所见。而夜静之时披衣而起,其心情之烦躁不安可知。下片,霜天正当传杯,此时反“闲却”,盖因归兴较酒更浓也。末尾两句是全词主旨之所在,在意义上倒贯全篇,使全词的景语皆成情语。“归兴浓如酒”,明确地表示了对官场污浊和佳宦的厌倦之情。这种心态在封建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性。关于此词的本事,有几种说法,张宗 的《词林纪事》中所记比较可信。汪藻出守泉南,后为人谗毁而被移知宣城。他心中很烦躁愤懑,便写作此词。他的好友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词曰:“嫩绿娇红,砌成别恨千千斗。短亭回首,不是缘春瘦。一曲阳关,杯送纤纤手。还知否?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便比较容易理解本词的意蕴。这种心态在封建知识分了中具有典型性。

  吴曾《能改斋漫录》:彦章在翰苑,属致言者(为言官所劾),作此词。或问曰:“归梦浓于酒,何以在晓鸦啼后?”公曰:“无奈这一群畜生聒噪何!”南宋人编《草堂诗余》改“晓鸦”作“乱鸦”,“归梦”作“归兴”,朱彝尊《词综》据吴曾所记改回。

 

【作者介绍】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词牌简介】

  《点绛唇》,词牌名。杨慎《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又称为《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