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生平说



郑和像

和(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人,乳名三宝(一作三保),回族。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温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

郑和生平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其出生地和代村位于滇池岸边(现今昆阳镇),原是滇池西南岸的一个渔村。郑和有姐妹四人,郑和是马哈只第二子。洪武十四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10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并深受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其长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登位后,建文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削藩。朱棣不甘,于是先发制 人,起兵发难并夺得帝位。郑和在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中,马三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 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宝郑姓,以纪念在郑州的 战功,并改名为和,史称“郑和”。并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明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因郑和历经永乐 、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三帝,敕封郑和为三保太监,此后三保太监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
  

郑和

  建文自被朱棣赶下台后,有的说他死于宫中,有的说他从暗道逃跑,削发为僧,往来于滇黔巴蜀间。明成祖始终心不下,多次派心腹之臣 ,以各种名义,四出查访,郑和回云南祭祖,也还负有此使命;派他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史》)。 这一点,后人也看得很明白,清代雍乾之际的诗人孙髯,就曾写道:“楼船西洋岸,意在捕蛟龙”(《春日登狮山》),但建文行生死或行 踪终是个谜。
  在优裕安定的生活中,他想起了亡故的父亲,便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但郑和幼小离家,父亲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只依 稀记得乡里间呼父亲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哈只原是对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的人的尊称。碑文在北京写 好,带回云南刻石立碑。这个碑现立于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高1.6米,宽0.93米,砂石,额呈半月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字 迹间有剥蚀。
  就在郑和请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的那一年,明成祖派郑和带队,以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 西洋。他们于1405年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达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 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8──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03──1433年出海远航,前后 28年,7次远航,历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所乘的船只,最大的长约148米宽约60米,可容10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的哥伦布 、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的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远远超过了他们。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丝绸、瓷器、铜铁器和金银等物, 换取当地的特产,“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不可计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派使者随船来到中国,促进了国际间的 交往。三保太监下西洋,是世界远航史上的创举,传为“明初盛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 市古里。国内,南京牛首山有郑和墓(疑为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图


  郑和身为太监,本无子,但相传郑和以其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 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 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 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




郑和遗迹

郑和墓

牛首山郑和墓

  牛首山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经修整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征和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与风貌,墓园下有28级台阶,象征 郑和航海28年,每个平台7级台阶,象征他七下西洋,此外还建有碑亭和“南京郑和墓史料陈列馆”。牛首山郑和墓是一个衣冠冢。南洋 华侨传说,郑和葬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三宝垄。

郑和故居

  南京长白街上的郑和公园,原太平公园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 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夷为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 、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郑和公园

南京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区太平巷35号,原是郑和任南京守备时其府邸内的私家花园,园内有全国最早的郑和纪念馆 、郑和研究会,现在建成一个开放式的郑和文化主题市民广场。

昆阳郑和公园:

昆阳郑和纪念馆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端昆阳镇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出生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 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约250余亩的林园中,种有松林,柏林和其他果林。现公园内立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 发现民房建筑遗迹。

长乐郑和公园:

  位于福建长乐市区中心的南山,公园原名“南山公园”,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 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的三峰塔为中国 名塔之一,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保 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在长乐南山塔东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宫”,为船队官员祈报和谢神之处。1985年为纪念郑 和下西洋开航580周年,政府拨款在“天妃宫”和“三峰塔寺”旧址上兴建郑和史迹陈列馆。南山公园亦改为“郑和公园”。馆藏珍贵文 物《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亲自撰文镌立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