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5个民族及其精美服饰


云南25个民族及其精美服饰

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独龙族

云南25个民族_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聚居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北部中缅边境一线的独龙江流域。独龙族因居于独龙江两岸的山坡、台地而得名。1998年底我国独龙族总人口为0.57万人,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例为0.043%,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的小查腊村。
  独龙族分布的地区位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藏交界的结合部。独龙族源于贡山北部的怒江地区和西藏察瓦龙地区,其迁徒路线也大致从上述地区到独龙江。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口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独龙语和景颇语、登语、珞巴语等几种语言比较接近。

独龙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过去生产生活都靠刻木结绳记事。50年代以来,独龙族地区有了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历程,独龙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硕士生。
独龙族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瓦",意为年节。节日的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各个家族自己择定,一般都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

满族

云南25个民族_满族

  云南满族总人口为0.79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6%,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满族有12187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红河、楚雄等地州市。云南满族人口较少,但分布却很广,全省大多数县市有满族。
  云南的满族最早是清朝初年来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率清兵到云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但是受到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清政府的坚决镇压。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死。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平定叛乱后,据说"有八旗仆从不随师凯旋,潜匿滇境者"。此外,随满族官员来云南的许多满族同胞,亦定居昆明等地。今天昆明的如安街一带曾是满族聚居的地段,有"旗人街"之说。
  从1994年起,在昆明的满族同胞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都聚在一起,欢度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颁金节。这一节日的来历是,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将"女真"、"谙申"等混乱族名,统一命名为满族。改族名为满族,标志着一个新民族的倔起,从此,满族便将这一天视为自己的盛大节日。颁金即满语诞生之意。

水族


云南25个民族_水族

  水族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水族古代先民在"芭虽山"即今南宁的昌江流域一带繁衍生息,这里正是古代"骆越"活动的地区。水族自称"虽",汉称音译"水"。历史上,水族被统归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清代中叶之后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
  据1998年统计,云南的水族有0.88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066%,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水族有12533人,主要居住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中的毛南语、侗语、布依语、仫佬语和壮语有亲缘关系,尤其与毛南语及侗语的关系更为密切。水书中的年月均按水历推算。水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定月份,一年分12个月,以阳历9月小季种植的月份为岁首,以阴历八月大季收割的月份为年终。流传至今的水书,是研究水族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珍贵资料。
  主要节日为"端节",过节时间在水历十一月至新年二月(相当于阴历八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的年终岁首阶段,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汉族过春节。

德昂族

云南25个民族_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其中7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梁河、盈江、瑞丽、陇川等县;保山地区的保山市,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永德县。
  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婉蜒伸展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这两山脉的群山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个德昂族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有"红德昂"、"花德昂"和"黑德昂"3种。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德昂语分布雷、若马、纳盎三种方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有17804万人。
  德昂族盛行"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

基诺族

云南25个民族_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20685万人。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册饶"、"基诺阿饶"、"基诺珠"、"基诺阿珠"、"基诺玛",即:"基诺人共同体"之意。
  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语地名为"基诺洛克"或"基诺厄塔",意思是"基诺人居住的地域"或"基诺山"。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种,本民族内部分基诺山基诺语和补远山(近4000人)基诺语共两种方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有明显的差异。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 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历史上巴亚寨是基诺山的大寨子,他们的长老制组成如下:
  卓巴巴亚寨首席(男性)长老;卓生:巴亚寨第二首席长老;巴努: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生努:第二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科普洛:第三氏族的长老;旦寨:第四氏族的长老。尽管历史上曾有中央政权的"攸乐同知"、西双版纳的封建领主制度、民国的保甲制度统治过基诺山,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基诺族长老制并没有因上述制度的存在而被打破,从中可以窥见基诺族长老制文化的根深蒂固。

怒族

云南25个民族_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为2.68万人,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202%。其中包括4个支系:怒苏、阿龙、阿怒和揉柔,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怒族有27738万人。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原碧江县(现已撤销)、福贡县、贡山县以及兰坪县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有史记载怒江因怒族而得名,这条在怒语里被称为"怒米挂"(意为黑水)的大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怒江水流汹涌,奔腾于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及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之间。
  怒族是怒江两岸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至今丽江县所属的九河乡,剑川北部及兰坪一带,其村名保留有早期怒族先民居住过的痕迹,如丽江县九河乡的"龙邑"、"大格拉"、"小格拉";剑川县的"堂朗"村;兰坪县的"弥洛衣"、"恩照"村等,都是历史上怒族先民居住过的村寨名称。
  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原碧江县及福贡县的怒语与贡山怒语差异较大。
  怒族酷爱舞蹈,舞蹈之内容也很丰富,其中大部分是摹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抓虱舞、鸡喝水舞、喜鹊吃食舞、乌王舞、狞猎舞;有些舞蹈是表现生活习性的,如洗衣舞、唤狗舞、摇篮舞、婚礼舞等;反映生产的有秋收舞、割小麦舞、收包谷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

蒙古族

云南25个民族_蒙古族

  云南省共有蒙古族1.04万人(1998年末),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106%。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有28110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了云南。1283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现在河西镇的曲陀关、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元朝中后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
  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语支。几百年来,云南蒙古族语言、文字随着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现在文字已全部采用汉文,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有的、独立的语言。
  云南蒙古族喜歌善舞,传统的乐器是龙头四弦琴,平时另女青年普遍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是"跳乐",青年们围成圆圈,用四弦琴伴奏,踏足击手,边歌边舞,舞姿健美,欢快有力。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故事等,主要是以缅怀祖先的事迹、与黑暗的封建势力斗争的人物故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为主要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长篇故事《阿扎拉的故事》。

普米族

云南25个民族_普米族

  普米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有32923万人.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1960年统一定名为普米族。90%的普米族人口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
  据本民族传说和史料记载,普米是古代羌族的一支遗裔,最早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四川边沿一代过着游牧生活。汉唐之际,他们曾生活在四川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广阔地带。后南迁到九龙、越西、冕宁、西昌一带,元世祖征大理时,随之南下进入云南,最后定居于滇西北地区。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说属藏语支),有两个方言区。少数普米族地区有原始的图画文字,但只有巫师("韩规")能用以记载宗教仪式等,故流传不广。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因而传入了藏文经典。该族的喇嘛和"韩规"普遍把藏文作为书写的工具,有的曾用藏文音标拼写普米语。
  普米族认为孩子长到十三岁就算是成人。因此,兰坪、宁范等地的普米族每年过年都要为年满十三岁的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的成年礼仪式,亦即"成丁礼"。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给男孩穿上长裤,给女孩换上百裙长裙。举行过成丁礼的少男少女,标志着已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家庭的成员,可以参加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可以恋爱、结婚。
  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道教等,存在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每天三次向火塘上方"宗巴拉"神祭拜敬酒,巫师有"师毕"或"西师毕"及"韩规"。普米人还有普遍敬狗的习俗。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兰坪普米族人死后行土葬,宁蒗行火葬,并将死者骨灰放置于本氏族专用的深山岩洞中。

阿昌族

云南25个民族_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人口3.15万(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23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万人。
  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文,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艺术,有传说、故事、歌谣,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歌舞形式。"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
  阿昌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每至傍晚,小伙子吹起葫芦笙,以悦耳动听的曲调,把喜爱的姑娘从家里呼唤出来,依候在火塘旁,相互对歌,倾诉衷肠,经常欢聚到深夜,乃至天明。这种情爱方式称为"串姑娘"。
  阿昌族的信仰随地域各有特点,户撤的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农事都要祭"土主"3次,家家都要杀鸡,去田里洒血插毛,祈求鬼神保佑庄稼。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其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阿昌族人死行土葬。死后,请佛爷念经并择吉日出殡。疫死或难产死,则以火焚之。

布依族

云南25个民族_布依族

  布依族人口有22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有少量分布。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有54695万人.主要居住在曲靖地区的罗平、师宗、富源,文山州的广南、丘北、砚山、富宁和红河州的蒙自、泸西等县。在罗平有长底布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
  布依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来源于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历史上,布依人曾有过"谢蛮"、"仲家"等十余种他称,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于1953年用了"布依"作为统一的族称。
  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文,布依族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在日常交往中,通常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布依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布依族过去没有民族文字,在民间巫词经咒中本民族有人以汉文作为记述布依语的符号。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布依文。
  布依族的丧葬,古代盛行二次葬,即停尸于墓,上以伞盖,二三年尸体腐烂后,再行火葬,骨灰装缸埋窖。近代以来,葬俗已逐渐汉化。

布朗族

云南25个民族_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0388人。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布朗族古称"徽'、"蒲人"、"朴子",自称"乌"、"翁拱"、"阿娃",他称"濮曼"、"濮满"。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
  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 "圈圈舞",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的曲调;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的曲调;甩调,喜'庆节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的崇信小乘佛教。丧葬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人死后用竹、木做一棺材,将死者装棺,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3日内出殡,进入坟地,将死尸葬入土,并将棺材就地砸碎,一起 填入土坑,不垒坟。在公共墓地按年龄排墓坑。老年人葬在高处,中年人在半坡;青少年在下部。80岁以上者行火葬。

藏族

云南25个民族_藏族

  云南藏族聚居区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南段北端,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为三山夹两江,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藏族有128432万人。藏族地区群山连绵,土地辽阔,水草茂盛,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
  云南的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境内哥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巩早在六七千年前各民族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从德钦县纳古、永芝,中旬县尼西等地发掘的石棺墓及其文物看,约在2300多年前,吐著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著文化。
  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吐蕾在今迪庆境内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架起吐善铁桥,沟通了南沼与吐蔷连接的通道,加强了汉、藏经济文化的联系。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大约在公元1276年。藏传佛教红教势力发展到云南,明末清初,黄教势力进入中旬。建起了康区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赞林寺,成为云南藏族"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中心。藏族丧葬受喇嘛教影响,相信人死后会转世,故死后要请喇嘛超度。有水葬、土葬、火葬和天葬等。
  藏语属脑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文,有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云南藏语属康方言。藏文是公元7世纪吐募王松赞干布时藏族学者土弥桑布扎参照梵文,结合藏语实际情况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用来拼写外来语的5个反写字母,一直通行于藏族地区。

景颇族

云南25个民族_景颇族

  景颇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有130212万人.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其人日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景颇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景颇方言属景颇语支,载瓦方言属缅语支。景颇、载瓦两种方言由于语言亲属比较疏远,互相通话困难。
  景颇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鬼魂,它们都能作祟于人,给人以祸福。一般群众对鬼魂既崇敬又畏惧,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婚丧、生病、械斗时。都要杀生祭鬼。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人。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的盛大传统节日是"目脑纵歌"节。目脑纵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其中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一般进行4天。节日期间,景颇人民穿着盛装,汇聚目脑纵歌场,围着歌舞场中央绘有目脑舞蹈路线图谱的"目脑示栋"。踏着鼓乐节奏尽情欢舞。目脑纵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动,现成为盛大传统节日。

瑶族

云南25个民族_瑶族

  云南是瑶族人口仅次于湖南和广西的省份。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瑶族有190610万人.全省瑶族人口的88%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元阳、绿春等县,此外,师宗、丘北、砚山、西畴、马关、屏边、红河、墨江、江城、景东等县也有瑶族分布。
  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蓝靛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门话(门话或称瑶语金门方言、金门土语、门方言),自称"门"、"金门"、"金底门"或"黑尤门",有"蓝靛瑶"(或"靛瑶")、"沙瑶"、"平头瑶"等他称。过山瑶又叫盘瑶或勉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勉话(勉话或称勉方言、优勉方言、优勉土语)。自称"勉"或"优勉",有"大板瑶"(或"板瑶")、"红头瑶"、"广东瑶"、"广西瑶"、"顶板瑶"等他称。山瑶使用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自称"布昨",仅分布于富宁县一些乡镇的边远山区。景东瑶族自称、他称均为"乐舞人"。
  瑶族全民族的法定节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盘王节原为民间祭祀盘王(盘古和盘□)、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的节日。云南瑶族特有节日还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山瑶的"达努节"等。"达努节"是纪念讲布努语的瑶族所崇拜的创世女神密洛陀的节日。在民间,其隆重程度与盘王节相似。此外,云南瑶族较大的节日还有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农历八月十五新谷节、霜降节等则属较小的节日。

纳西族

云南25个民族_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有295464万人.居住在丽江县、中旬县金沙江边和维西县、永胜县的纳西族自称"纳西",居住在宁范县永宁、翠衣的纳西族自称"纳汝"(或纳日)。居住在中旬县三坝乡的纳西族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83.3%,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划分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图画象形文字(民间称"斯究鲁究"),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民间称"哥巴文")。学者们认为纳西图画象形文对人类早期原始图画文字如何演进到象形文字的研究和甲骨文之前汉字发生演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至今还有人能识读和运用这种文字,因此在国际学术界有"惟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至今尚有2万多卷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经典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收藏在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 古城80%的居民的母语是纳西语。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各种宗教相容共存,和谐相处。传统的东巴教历史悠久,是一种融汇了多种文化因素而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佤族

云南25个民族_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383023万人.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从行政区划上来说,佤族主要居住在临沧地区的沧源县、耿马县、双江县、永德县、镇康县;思茅地区的西盟县、孟连县、澜沧县;西双版纳自治州。居住在西盟、孟连、澜沧的佤族自称"阿佤";居住在沧源、耿马、双江和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自称"巴饶克";而居住在永德、镇康的佤族则称"佤"。
  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由于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其历史源流难以考证,只能依靠民间历史传说、神话及实地调查来推测。在佤族民间普遍流传着的"司岗里"的传说,就是讲述佤族先民的最初来源。"司岗"有石洞和葫芦的意思,"里"是出来的意思,即佤族的祖先是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的,这个石洞和葫芦在离西盟和沧源不远的巴格岱(今缅甸境内)及莱姆山(今缅甸境内)一带。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和鬼神,神是吉善的,而鬼则是凶恶的,办事要祭神,人有病痛、灾祸就要叫魂做鬼。尽管在其神话传说"司岗里"就已经提到医药对病痛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他们只能将一些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鬼神使然。在长期的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佤族积累了有关天文、地理、气象及农业种植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善于使用干支纪年纪日,作为取名、祭祀、出行、办事的依据,虽然没有文字,但这种方法经过世代口耳相传一直在佤族群众中流传。

拉祜族

云南25个民族_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有447631万人.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共有拉祜族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汉族称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他称倮黑、锅铁、苦聪、目舍等。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内之意。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恋爱社交自由,婚姻一般为族内婚,普遍实行从妻居。拉祜族崇拜祖先,对丧葬很重视,原始时代以树叶茅草掩埋死者,古代采用羌人盛行的火葬,明清以后逐渐改为土葬,无论火葬土葬,整个村寨停止生产一天,以示哀悼。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其宗教意识中没有严格的鬼和神的区分,认为万物有灵,所有的精灵都称之为"尼"。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信仰小乘佛教。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节日具有多重特点,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与民间习俗相互交融。

傈僳族

云南25个民族_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僳僳族有609768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具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傈僳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的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唐代樊绰《蛮书》卷四),即傈僳族。
  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怒江方言和金江方言两种,且方言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因而国内的傈僳族不论居住在雅砻江流域或是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使用的语言大体相同,相互可以通话,甚而与缅甸、泰国、印度等国的傈僳话也相通。
  傈僳族主要信仰基督教(于本世纪20年代传入傈僳族地区),也有信奉天主教(1888年始传人傈僳族地区)的,但为数极少。
  傈僳族的文学艺术发展相对滞后,但民间口传文艺较为丰富,以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传承下来,有自己丰富的民歌、音乐和舞蹈等。 傈僳族民族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射弩箭是傈僳族的强项,具有惊、险、奇、绝等特色。

回族

云南25个民族_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云南是继宁夏、甘肃、河南、青海、新疆等省区之后,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有64万人。
  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有5000以上回族人口的市县(区)为滇东、滇东北的昭通、鲁甸、会泽、宣威、曲靖、寻甸;滇中的嵩明、西山、盘龙、五华、禄丰;滇南地区的个旧、开远、建水、弥勒、泸西、砚山、文山、通海、华宁、澄江、峨山、玉溪;滇西地区的巍山、永平、大理、腾冲、洱源等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据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在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里,人人穿上洁净的衣服,家家炸好香甜的"油香"、"馓子",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大家互道:"色俩目",祝生活幸福、阖家安康、节日愉快!

苗族

云南25个民族_苗族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苗族有1043535万人。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个县。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居住分散,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之间不仅自称不同,习俗各异,而且语言也分属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间甚至不能直接对话。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红苗、绿苗、汉苗等。所操语言都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居住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大花苗,自称"阿蒙"。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由于居住分散,花山节的时间各地有别。滇南苗区的花山节主要是在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初八九;滇东北和滇中地区主要是五月初五。每到这个时候,周围百里开外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五彩摈纷的花山场。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此时,花山场内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在欢快的气氛中各种活动随之开始。除花山节外,苗族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

傣族

云南25个民族_傣族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
  傣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语和德宏的傣纳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傣□文(西傣文)、傣纳文(德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种。这些文字中较通用的是傣□文和傣纳文。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需要和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对这两种文字进行了改造,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有一部分傣族信仰鬼、神、巫术。在西双版纳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两天,要举行盛大的□佛活动。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

壮族

云南25个民族_壮族

  壮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有1144021万人。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在昭通、曲靖、楚雄、红河;大理等地州市。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据史籍记载,由于长期和汉族交往,很多人不仅能习用汉语,而且"知读书"、"知向学",并能使用汉文。
  云南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接,南与越南接界,西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连曲靖地区。
  壮族有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如每年正月壮族要祭献"老人厅"。二月盛行过小年(有的村寨在六月初或十月举行),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所需的祭品主要有鸡、猪。祭日,外寨的人不能骑马、戴斗笠进入寨内。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祭"田公"和"地母"。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最具有壮族特色的是"赶花街",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姑娘们手中提着五彩续纷的花绣球,在场地中自然形成长长的一排,男女相互对歌,在对歌过程中,姑娘若见到自己中意的小伙子。便将手中的绣球抛给对方。小伙子接过绣球后,如果对姑娘满意,则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礼品缠在绣球上投报对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姑娘们制作的绣球是用鲜艳的绸缎包上豆粟、棉籽、外套粉红色丝线网织而成。有圆形、方形和多角形,大如拳、小如蛋,上有绸带,下连丝坠。姑娘们借用绣球来传递爱情,绣球中包裹的豆粟、棉籽,象征着姑娘心中爱情的种子。
  "打木槽"活动一般在正月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接着小伙子手拿木棍跑到槽边和姑娘们共同敲击,大家边敲边唱。

哈尼族

云南25个民族_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万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等地州市。其中,墨江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村县、元江县、普洱县、江城县和镇沅县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
  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里,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个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个土语。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拼音文字。
  哈尼族地区到处都是山间沟渠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景象。秀美迤俪势凌霄的梯田,是最能代表哈尼族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景观。从浅层次的表象来看,梯田是哈尼族得以绵延繁衍的物质载体;就深层次的本质而言,梯田构成哈尼族文化之魂,梯田是哈尼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哈尼族的节日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代表性的节日有"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六月节)等等。节日庆典活动既是一年四季不同历月更替的转折点,又是不同季节梯田稻作耕作程序交替过渡的标志。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白族

云南25个民族_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白族有144.0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87%。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万人。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洱源县的乔后盐矿和兰坪县的啦井盐矿是云南省的大型岩盐矿。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西面是雄伟壮丽的苍山东面为冰清玉澈的洱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再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大理成为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文,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亦称□文或汉字白读。现试行拉丁字母形式的白族拼音文字方案。
  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边远山区多为竹蔑笆房和垛木房。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丧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响行火葬,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传统大小节日有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70余个。

彝族

云南25个民族_彝族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遍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流域。全省县(市、区)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曲靖、思茅、昭通地区,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彝族有4705658万人。
  彝族支系众多,自称、他称繁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本民族文字,彝文在明、清文献中称之为"爨文"、"爨字"或"韪书",近代也称"倮文"、"夷书"、"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
  彝族有本民族的传统节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是彝族最普遍而又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此外还有滇东南撒尼、阿细人的"密枝节",滇中楚雄的"插花节"、"赛装节"、滇南纳苏、聂苏支系的"咪嘎哈节"和"祭倮节",凉山彝族的"十月年"等是带有浓厚农业祭仪和祭祖色彩的地方集团性节日。
  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及其祭祀活动足以始信仰和宗教活动共同的重要内容。祭祀祖先亡灵的大典,凉山彝族称"尼木"或"玛都毕"。贵州彝族称"做□",云南彝族称"作斋"。多数山区彝族无来世观念,也无偶像崇拜,其祭密枝、祭山、祭咪嘎、祭倮(□)等宗教活动带有自然崇拜的性质。宗教祭仪由巫师执祭,巫师有毕摩和苏尼两种。前者识彝文,有经书。"精者能识天象,断阴晴。"后者专司跳神禳鬼, 另称"巴尼(端公)",女称"莫尼(师娘)"。
  彝族历史上行火葬,死后制作灵牌,彝语称"玛都"。祭毕,送往深山岩洞。明、清以后,渐习汉风,除人、小凉山彝族外。已改用棺木土葬,灵牌用松(柏)或梨木制作,供于厂家中,称神主。
  彝族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婚后分爨别居。通常幼嗣承家,余嗣分出。家财诸子均分,女子无财产继承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的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并有《历算书》、十二兽历法》、《太阳历》等彝文典籍记述,已引起天文史学界的高度重视。